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感恩之心,应该是人皆有之。当我们拜读《阿长与〈山海经〉》,能做到用心与鲁迅对话,且我们自己也有一颗感恩之心,或者自己也曾有过感恩的行动,就能获取这样一种信息:鲁迅对阿长有一颗虔诚的感恩之心。  相似文献   

2.
一、鲁迅笔下有三个孔子在鲁迅怎样评价孔子的问题上,存在过简单化的倾向。其表现之一,就是研究者没有全面地深入地考察鲁迅笔下所涉及的孔子。如果全面地深入地考察一下,就会发现鲁迅的文章,是存在许多矛盾的。这些矛盾方面,往往为研究者所忽略。忽略了这些矛盾,就使我们研究鲁迅怎样评价孔子问题,难以深入下去,以致一提起鲁迅怎样评价孔子,就以“反孔”二字概括之。如果我们对鲁迅评价孔子的问题进行整体性研究,就会发现鲁迅笔下有好几个孔子,从而就不会简单地以“反孔”二字来概括鲁迅对孔子的评价。我认为,鲁迅笔下有三种孔子形象。  相似文献   

3.
佘娟娟 《现代语文》2009,(9):100-101
“学医”和“弃医从文”是鲁迅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根据鲁迅同辈友人的回忆和分析,鲁迅学医的动机有四:一是痛恨中医耽误他父亲的病;二是受明治维新发端于西医的启发;三是想要救治中国女子的小脚;四是鲁迅从小深受牙痛之苦。了解鲁迅学医动机的复杂性、多样性,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个作家成长中的复杂因素,另一方面,可以使我们看到鲁迅成长中平常、人间气的一面,恢复鲁迅的本来面目,避免神化鲁迅。  相似文献   

4.
<正>高中是我们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时期,教材中很多作品都是出自名师大家之手,鲁迅先生更是其中的佼佼者。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思想研究、文学批评等对于中国的文学史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鲁迅作品是高中语文课堂中一颗光芒耀眼的明珠,本文主要对鲁迅先生在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作品进行解读,以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做出稍有裨益的探索。一、明确鲁迅作品教学的目的与要求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进一  相似文献   

5.
我们读鲁迅的作品,进入鲁迅所创造的文化氛围之中,总是有一种凝重、典雅、厚重博大之感。“民国纪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但在鲁迅笔下却触处生辉。被选入中学教材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一开头鲁迅就写道“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读者一下子仿佛被带...  相似文献   

6.
纪念鲁迅,发扬民魂王兰垣一代文化巨擘鲁迅,已经逝去60年了。当我们以精细的目光搜寻往昔,会发现很少有谁能够在文学造诣之深厚、思想见地之深刻方面超过或接近鲁迅。我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我们纪念鲁迅,应该更多关注的,是他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高贵品...  相似文献   

7.
我看鲁迅     
我们有鲁迅,鲁迅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在生与死之间,在苦难与希望之间,鲁迅奋斗了近半个世纪,他对现实世界与非现实世界进行了前无古人的揭示和总结。在他的作品的背后站着的,是一位大彻大悟的鲁迅,一位才、胆、识、力浑然一体的鲁迅。没有任何一位中国作家能像鲁迅那样,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坛和中国社会。作为我们民族的“灵魂”,鲁迅的思想早已融入了民族的智慧之中。无怪乎,韩国人要羡慕地说:你们有鲁迅,而我们没有。不知同学们是否掂量出这句话的分量,作为中国学生,我们对鲁迅究竟知道了多少?今天的大多数学生是从语文课本里知道鲁迅的,但课文中所选的鲁迅作品较之鲁迅的整个创作来说,仅仅是极小的一部分。要真正了解鲁迅、认识鲁迅,正如伊人先生所言,只有遍读鲁迅更多的著述,才能感受其博大、丰赡、深邃、独异。这里,我们选登了一组鲁迅的妙语和一篇鲁迅的散文,供同学们课外阅读。同学们有兴趣的话,也可以自己去选择一些读读。一旦我们真正走进了鲁迅的世界,那么我们一定会骄傲地向世人说一声——我们有鲁迅。  相似文献   

8.
王淑芹 《文教资料》2006,8(3):36-37
鲁迅写于1919年4月的短篇小说《药》,是耶稣受难叙事的“中国现代版”,但这并非无意识的巧合,而是鲁迅有意为之。鲁迅的用意何在?通过情节辨析,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的良苦用心。寒冷是行文的基调,也是鲁迅的心绪。《药》的写作与发表正值五四运动发生之际,借此我们或许可以窥探作为启蒙先驱的鲁迅在当时对此事件保持沉默的一些因由。  相似文献   

9.
苏轼曾有言:身健在,且加餐。以这种昂扬向上的态度来比拟鲁迅,丝毫不为过。鲁迅将其满腔爱国忧民之心以自己的方式诉诸笔端时,便造就了他特有的特点与风格,也形成了我们价值观里一个最大众最普遍的形象—何戟独彷徨的斗士。事实上,我们也无法忽略,鲁迅给我们呈现出的另一种不容忽视的情感副产品—矛盾与无奈。  相似文献   

10.
张强  宋道晔 《山东教育》2012,(Z4):49-51
一、检查预习(一)解读课题,初识鲁迅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请看课题(师板书课题)。师:从课题中你看出作者和鲁迅是什么关系吗?生:作者是鲁迅的侄女。师:对!作者是鲁迅的弟弟周建人的女儿,叫周晔。既然是伯侄关系,那课题直接写"我的伯父鲁迅"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加"先生"呢?生:这是对他的尊敬。师:对!"先生"是对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的一种尊称。本组四篇课文都是与鲁迅有关的文章。昨天我们一起阅读了单元导读和课后资料袋。通过初步学习,我们知道鲁迅的确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不但他的侄女称他先生,所有尊敬他的人都称他为先生。师:让我们带着尊敬之情齐读一下课题。师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一生没有为他的母亲留下文字,对他的保姆长妈妈却倾注了一腔深情,专门写了一篇《阿长与〈山海经〉》以示怀念,而且怀念之情的深切让人唏嘘不已,这说明长妈妈对幼年鲁迅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然而解读文本,我们很容易有这样的感觉,长妈妈对幼时的鲁迅似乎没有特别的爱,而让鲁迅感动的主要原因就是买了一本《山海经》。当然,幼年鲁迅对这本书念念不忘,而目不识丁的长妈妈居然满足了他的渴求,这种感动是铭心刻骨的。我们作这样一番假设,如果没有《山海经》一事,鲁迅会著文怀念长妈妈吗?这当然不得而知。但是如果我们挖掘得更细一些就会发现,…  相似文献   

12.
张庆田 《课外阅读》2010,(10):148-148
笔者认为鲁迅的作品堪称中国文学宝库里的瑰宝,是我们膜拜的典范,现以鲁迅部分作品结尾为例,管中窥豹,凸显鲁迅文学作品之楷模,弘扬鲁迅战斗之精神。  相似文献   

13.
白金声 《学子》2012,(10):7-8
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面鲜艳的旗帜;鲁迅是我们母语教育一条奔腾不息的精神之河。有人说,没有鲁迅的教材,是没有分量的教材,鲁迅缺席的教材,是没有灵魂的教材,此话并不为过。当下,各家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或多或少地都选了一些关于鲁迅的作品,大家对其褒贬不一。本文仅就教科版小学语文教材谈一些...  相似文献   

14.
鲁迅对世之愤,从小就已种下;我们对鲁迅之愤的认识,从小就已开始;如今教授鲁迅的文章,无非以愤系之。对于《灯下漫笔》一文,我作这样解读,大致思路为:  相似文献   

15.
2011年是鲁迅诞辰130周年,先生之名再次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上。其实,这些年鲁迅从来就没有淡出过我们的话题。在语文教材领域,有关先生之文,向来是一个很具争议的话题。新课程改革之后,在一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语文教材开始多元化,各地编写的语文教材在选文上的自主性加大,鲁迅的"进"与"出"就成了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一些人很偏激地认为,应该把鲁迅"请出"语文教材,这是因为他们自身肤浅地误读了鲁迅。一些人很坚决地主张鲁迅作品  相似文献   

16.
今年的九月二十五日,是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我们将搜集到的历年鲁迅纪念活动的资料加以综合,公之于众,以省关心和研究这些资料的同志们的翻检之力,也是对鲁迅的一种形式的纪念。  相似文献   

17.
伟人之与我们,似乎遥不可及、深不可测。我们无法想象巨匠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似乎他们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喜怒哀乐。触及他们的文章,大抵是塑造巨子的思想品质,或突出贡献,很少有涉及生活情趣或日常起居的。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别开生面,给予我们一个全新的鲁迅先生,一个感情细腻入微、深谙人情练达、爽朗平易、亲切随和的鲁迅先生跃然纸上,给人留下了永久的温馨和谐的优雅景致。萧红,一个命运悲苦的女性,一生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十几岁抗婚、逃亡、被卖,曾遭遇婚变、被弃、疾病,但她却有幸认识鲁迅,得到鲁迅先生的赏识与关爱甚至是疼爱,  相似文献   

18.
曹操传     
鲁迅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见《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的话,对我们今天研究儒法斗争的历史,重新评价曹操是深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19.
鲁迅批判“尊孔,崇儒,专经,复古”的文章很多。就其杂文而言,比较集中地涉及这方面的内容的就有《十四年的“读经”》等10多篇。在中国现代文化界,对于儒家思想认识之深刻,批判之尖锐,恐怕莫过于鲁迅了。但我认为,在鲁迅所有的所谓“批儒”的文章中,最有分量的一篇是《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可以说,这是鲁迅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篇纲领性的文章。这篇文章,视野广阔,侧重说理,不但居高临下给我们论述了许多问题,而且启发我们去思考更多更深的问题。关于文章的内容是大家所熟知的,这里不需多说。我想说的是我读这篇文章时所想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1936年10月19日晨,一代伟人鲁迅病逝于上海。著名作家郁达夫当时就说:“没有伟人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有了伟人却不懂得崇拜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中国人是倍加爱戴自己民族的英雄、伟人的。鲁迅身后,享受着无比的尊荣。我们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就收进了许多关于鲁迅的文章和鲁迅的作品。但是,曾几何时,一提到鲁迅,就是“横眉冷对”,就是“一个都不宽恕”的决绝战斗者形象,学生只可仰视而没有亲近的冲动;再加上应试教育作祟,有的学生说自己最怕读的就是鲁迅的文章。这是在让学生崇敬还是远离鲁迅?推而广之,教材中的其他英雄、伟人,是不是也面临着同样的尴尬呢?我们编发刘发建老师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例,一方面是表达我们对鲁迅的敬意,另一方面也希望大家都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让伟人以鲜活的面貌走向学生,让学生有与伟大的心灵交流的渴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