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华 《地理教育》2002,(3):25-2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分布在东南沿海;主要出口农产品,经济发展状况;巴西迁都的原因。 (2)记住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3)理解巴西对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利用。 2.能力目标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和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 3.思想教育通过分析合理利用巴西的自然资源,认识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环境,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及要求 :1.了解巴西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 ,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识 ,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 .通过巴西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环境 ,正确认识处理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3 .了解巴西工农业迅速发展 ,以及重要的农产品及工业部门和工业分布区 ,认识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 4.学会运用地图来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和分布。教学重点 :1.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关系 ;2 .热带雨林的危机 ;3 .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教学难点 :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教学安排 :一课时教学方法 :图导图练法教学用…  相似文献   

3.
<正>一、教材分析“巴西”是人教版教材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的内容,教材围绕“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发展中的工农业”“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三部分内容展开,分别涉及巴西人文特色、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三方面的内容。这三部分内容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以递进方式呈现。首先介绍地理位置,为学生理解巴西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分析人种特点进而延伸到文化的多元性;最后从经济发展联系到环境保护。内容由因及果、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为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巴西的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并能综合分析亚马逊河水量巨大的原因,了解其内在联系。能够根据资料,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利用“画图”程序制作完成。了解巴西热带雨林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探究的意识。过程与方法:密切联系所学知识,重视综合性知识的具体应用,将影响气候的因素落实到巴西的教学中。利用课件和网络,拓展信息渠道,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和质量。在气候教学中体现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的即时性和交互性方面的支持。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亚马逊热带雨林保护的教学,树…  相似文献   

5.
曹生平 《考试周刊》2013,(98):179-179
<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亚马孙平原开发计划的具体内容,理解开发雨林带来的影响。2.理解热带雨林的开发前途与治理措施。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各种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及逻辑推理等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6.
对分课堂结合了讲授式课堂和讨论式课堂的优势,是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新型教学方式。文章通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对分课堂模式,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并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对比,从教师讲授、学生内化吸收、学生讨论及师生总结四个环节探析“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一课的实施过程,为教师转变初中地理教学方式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可持续发展观给初中地理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地理教学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及地理教学能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三个方面的论述,论证中学地理教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地理课堂教学应从三个方面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问题:一是地理知识的教学;二是地理元认知能力的训练;三是地理情感和态度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思想中学生是 2 1世纪的主人 ,应当而且必须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和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使他们从小牢固树立环境意识与观念。环境意识将成为未来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强化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正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走向 2 1世纪的中学地理教学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二、教学目标1 理解森林的环境作用。2 了解在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方法。3 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 ,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树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意识。三、教学重点、难点1 …  相似文献   

10.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部分内容符合高考“能力立意”和“关注社会现实”的指导思想,是联系自然地理(气候、地形、土壤、水、生物等)和人文地理(交通、城市、人口、环境等)的纽带,也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和热点。一、与地理学科知识的结合点1.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地域性(城乡之间的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和全球性(酸雨、国际性河流上游被污染、热带雨林的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臭氧层的破坏等,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3.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  相似文献   

11.
“互为因果”是解决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的地理问题的有效模型。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互为因果的关系,这种关系形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本文选取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真实案例,以要素间互为因果的关系为主线,设计三个学生活动,探索热带雨林的前世、今生和未来。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主体性,促进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地。  相似文献   

12.
举例是地理教学中常用而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举例不仅有正例还有反例,恰当地应用反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应用反例,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学生在学习地理课时,对许多问题往往缺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特别是刚学地理时,常常把问题绝对化,出现“一切”、“都”等词。如在刚学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时,有的学生得出“热带雨林气候区都位于赤道附近”的结论,这时,教师除强调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两旁外,还可举一些反例。如远离赤道位于南回归线附近的马达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全面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对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采取了以下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抓目标导向课程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南针”。初中地理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通过课程的实施,使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 地理学不仅是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而且在国民经济规划及普及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而中学地理教学是地理普及教育最重要的途径,它不仅能使学生得到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环境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如何合理地利用、保护和改造环境,初步建立合理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并能使学生认识宇宙、地球和世界各国,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毫无疑问,地理课在中学课程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统筹河西走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河西走廊存在着水资源短缺、天然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扩展、沙尘暴频繁等生态环境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和开发过度是造成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统筹人与自然之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河西走廊开发的必然抉择。  相似文献   

16.
朱爱华  相炜 《地理教育》2011,(11):28-33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联系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桥梁,历年来都是高考命题关注的焦点之一。新课标版的地理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对该部分的要求主要有: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特点、分布,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预防,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相似文献   

17.
王红  李俊峰 《地理教育》2014,(7):109-110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经历和体验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也明确要求“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以生活中常见的元素——歌曲为例,探讨中学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一、歌曲在地理感性知识教学中的应用地理感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外部特征和联系的地理知识,由人们对地理事物的直接感知而获得,属于认识地理事物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学习地理理性知识的基础.地理感性知识包括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演变和地理数据.地理景观知识是反映各种地理景色和外貌的感性知识.  相似文献   

18.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有"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热带雨林的危机"、"城市化问题"四个标题。第一、二部分内容实质上是讲殖民统治对巴西文化、经济、社会的影响;第三、四部分内容实质上是讲殖民地国家在摆脱殖民统治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本节内容的脉络和结构,让学生了解巴西如何从一个深受殖民统治的贫困落后国家发展成为拉美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相似文献   

19.
张燕 《考试周刊》2008,(21):159
"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教学的核心思想.因此,在教学中应渗透居安思危意识的教育.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本文的主要阐述:居安思危意识教育的内涵;中学地理教学中居安思危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在地理教学中.居安思危意识教育的基本内容;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要求教师具有鲜明、合理的课程资源意识,倡导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课堂学生资源是地理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堂学生资源,不仅可以提升教师地理教学水平,还可以激活地理课堂,优化地理教学,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