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邓小平非常强调政治伦理的善性,与善治的追求有一些耦合与互通之处。主要表现在邓小平关注政治行为的服务性、正义性与善治的责任性,政治决策的公开性与善治的透明性,政治治理的法制性与善治的法治性,政治价值的福利性与善治的公共福利最大化,政治的参与性与善治的合作性诸方面有一些耦合与互通之处。梳理邓小平政治伦理观对于我们今天进行善治的路径选择方面有很好的启发意义,为真正构建认同型责任政府、透明型公正政府、现代化法治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合作型政府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知识谱系、价值性能、社会实践、时代特征等要素上呈现出相互耦合的态势。探析耦合的现状,进而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构路径,实现两者在育人机制、育人载体、育人队伍、育人方法等实践领域的同构,实时搭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组织领导机制和师资育人体系等方面的互通桥梁,有效落实“知情意行”发展规律。在理论、情景、网络、实践四个课堂中螺旋上升式的循环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送具有政治温度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3.
政府善治是政府运用公共权力管理社会所追求的目标。作为当今我国政治发展的一种目标选择,其实现的基础是公民社会的形成,民本思想的确立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人源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适应新形势所提出的执政理念,而且它还强有力地转变了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手段,使善政的实现有了更为坚实的政治基础。对正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来说,执政党必须担负起积极培育公民社会历史重担,只有在公民社会的形成和良好的政府二者都具备的情况下,善治才能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激励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管理学的角度看,邓小平激励思想在激励基础和激励手段运用方面与西方激励理论均存有趋同之处,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管理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5.
从"善治"到"善治生态"是一种学术努力,更是一种社会追求,是时代觉悟之生态觉悟之体现。"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是政府与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善治生态"是社会管理过程中政治、经济、伦理、法律各种文明因子互动形成的一种治理态势,是政府和社会不同主体的新颖关系,并由"政府-社会"生态、"伦理-法律"生态、"伦理-政治"生态三维生态互动形成的治理体系。通过深挖中西文明资源,建构起我国"善治生态",实现我国社会治理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论政治稳定陆建洪中国要发展,要实现现代化,需要有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是邓小平同志对建国40多年来的政治环境的分析所得出的重要见解。邓小平同志认为,要确保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必须正确处理“民王”与“稳定”的辩证关系。如果只追求形式上的民...  相似文献   

7.
政治修辞与日常修辞有相同之处,但也有相异之处.日常修辞中经常有排比文本的建构,政治修辞中也有排比文本的建构.在日常修辞与政治修辞中,排比文本的建构都有追求"壮文势,广文义"效果的强烈倾向.不过,相比较而言,政治修辞因为建构排比文本的目的多集中于说理与煽情,因而更重视"壮文势,广文义"的效果,以强化接受者的接受印象,通过情绪感染引发接受者的情感共鸣,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政治修辞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8.
善治是乡村治理的终极目标与使命。在中国政治场域下,治村精英与制度都是乡村治理中的关键要素,但实践中治村精英却总是与制度形成相互制约与掣肘的局面。然而,要达到村庄善治,治村精英与制度之间必须“和谐相处”。采用个案分析与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通过剖析山西省L村的乡村治理实践,描述了L村如何摆脱了治村精英与制度之间的张力惯性,形成两者之间耦合。具体而言,就是在“强精英—强制度”组合下治村精英主动创设“党员、村民代表联系户”制度,拓展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并依靠这一制度实现了精英向制度化权威转换,获得了村民支持,提升村庄的治理绩效。最终,L村以治村精英与制度的耦合营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9.
民生政治是社会转型期我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政治形态。民生作为考量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向度,具有整合政治生态的价值寓意。民生诉求是公共权力理性化对执政党的政治贡献,是政府善治与公共理性的价值厘定。善治回应为民生政治奠定了民主谱系,民生政治的建设过程有效诠释了执政之基、公共服务与治理回应的三维存在。同时,民生政治亦是政府理性和公共精神的继承与扬弃。民生政治建设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合法性注解,凸显了政治逻辑到法治话语的民生景图,人民民生到公民社会的善治理念,制度话语到文化自觉的运行规约,民生改善到政治认同的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的政治发展观,是由民主、法制、体制、改革、稳定等概念组成的一个逻辑十分严谨的科学体系,它涵盖了政治发展的目标、保障、途径及特征等.邓小平政治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的新开拓,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经济改革关系的新耦合.  相似文献   

11.
国际关系和交往中的政治伦理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和全方位外交的政策,国际地位获得了空前的提高.中国的形象赢得世界人民的称赞和信任.邓小平的国际关系伦理思想包括四点和平共处;责任、信义与合作;公正与平等;国格、国权与人权.它对未来中国继续搞好外交关系,促进全世界人民的友谊,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政治家的邓小平与政治哲学家们一样有着深邃的政治哲学思想。然而与后不同的是,邓小平摆脱了人性论的学理羁绊,直接从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得出了制度比人性更可靠的判断。他进而主张用法治取代人治,建立能够防止“好人变坏、坏人作恶”的制度。同时,他紧紧抓住“人的问题”,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和思想政治教育。他的政治哲学思想直接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形成,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3.
政治哲学与邓小平政治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邓小平政治哲学,一方面要考虑到政治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政治哲学的学科定位、内涵、研究对象等,同时还要结合邓小平政治哲学的自身特点,这样才能把握邓小平政治哲学的内涵、研究对象等基本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建构邓小平政治哲学,对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由于历史性的差异,毛泽东和邓小平站在不同的时代高度,探寻了不同的治国方略.邓小平坚持了毛泽东民主民意说,同时充分揭示了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实现了民主与法治的联姻.如果以民主政治理想模型为参照,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宪政思想是同心圆,只不过邓小平的宪政思想更接近民主政治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它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领域,构成其三个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就是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邓小平理论的政治经济学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社会主义则是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相互贯通、依次推进,构成了一个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国际政治伦理追求国际政治的向善之道,邓小平的国际政治伦理观中所蕴涵的“和”性伦理.责任伦理、正义伦理是国际政治关系不断走向和谐的重要理论基础,应该认真梳理邓小平的国际政治伦理观。当然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发展,还应该对邓小平的国际政治伦理观进行延伸思考,才能更好地促进和谐世界的真正构建。  相似文献   

17.
百色起义的胜利举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是与邓小平在百色起义前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分不开的。他从广西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体现了我党思政工作的强大生命力,极大地丰富了我党我军创建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人民和祖国的忠诚与热爱以及取信于民是邓小平政治信任的基本内容;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治信任的基石、以“经济的政治功能”作为政治信任的物质基础、以完善制度建设作为政治信任的制度保障是其基本特征.邓小平政治信任的当代价值在于为当代中国构建政治信任提供理论指导、现实依据以及正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和邓小平作为长期共事的伟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二人既有亲密无间也有严重分歧。毛泽东对邓小平的领导才能、政治品格等方面多次充分的肯定,给予高度的评价,数次作为接班人来培养;但当他自己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出现重大失误的时候,又对邓小平做出否定性评价,两次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生前没有明确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但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却清晰可见其政治文明思想的理论脉络。邓小平对政治文明思想的贡献主要在于抓住政治文明的核心和本质———民主政治,并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主线,始终围绕新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将其贯彻于社会主义政治改革实践与探索之中,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动力、必由之路和立足点等方面理论成果,事实上建构起“什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