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入选了《隆中对》一文。在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与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整理’。”  相似文献   

2.
1.人教社2006年版《世界历史》上册第13页有一题为:  相似文献   

3.
人教社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选人了李白的名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关于第一句中的“明月”,人教社编写的、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的解释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4.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是互文,具体解释如下: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翻译时要将上句、下句的相对应的词语拼合为一句。“胜负”“存亡”要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舍译为“命运”。  相似文献   

5.
漫谈佩刀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在描述同舍学生的锦衣玉食生活的时候,用到了“左佩刀”三个字。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把这句话译为“左边佩着刀”。令人疑惑的是学生读书,为什么带刀?特别是那些身份尊贵的学生,又不是在军校里,没事带着刀,走来走去,多少有些可笑,所以,我想是这里的“刀”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6.
刘钝文先生在《语文学习》2005年第6期所发表的《鲁迅笔下的看客及其他》这篇文章中,针对小说《药》提出这样一个观点:“鲁迅先生并未‘反思、质疑'于‘启蒙者夏瑜们自身的弱点',而是通过夏瑜们的悲剧命运,通过他们的寂寞和悲哀,来深切地表现出‘那时革命有怎样的艰难'.”这和以往常见的教学资料中的看法迥异.我们常见的看法是:“《药》揭示了辛亥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而在新近推出的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阐述此文题意时也仍有类似这样的提法:“革命者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克服脱离群众的弱点,发动群众起来共同斗争,这样才能推翻黑暗社会,这对于革命者是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7.
《塞翁失马》作为教材的传统篇目,长期以来,对于它的解读,只有一种声音,请看《教师教学用书》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在人教版课标本高中《语》(必修5)的《教师教学用书》第27页中,有这样一段关于《边城》的“整体把握”:[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对《过秦论》中“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这一句话中的“践”字,课文是这样注释的:“践,踏。”教师用书则把这句话翻译为:“踏上华山修城墙,借用黄河做护城河。”课本和教师教学用书的这一解释和翻译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人教社高语第六册《屈原列传》中:“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教材下注“夺”为“强取”;“不与”是“不给”的意思。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怀王派屈平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强取,屈平不给。”  相似文献   

11.
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第四册《长亭送别》一课,对最后一支曲(《收尾》)中“一鞭残照里”一句的读解,《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者几乎将其忽略,只在附录的祝肇年先生的一篇文章中有一段读解的话:“最后,张生远去,独留莺莺,人远山遥,含情凝望,‘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她极目寻找张生远去的影像,  相似文献   

1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有这样一段话:“(曾皙)日:‘莫春,春服既成,冠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这段话可译为:“(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人教版高中《语》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  相似文献   

13.
《项脊轩志》被选入高中语第三册.每当教学中沉醉于其清新淡雅之时,却有些遗憾。此中有“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之句,对其中的“借”字,教材中没做任何注释,但《教师教学用书》上则译为:“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这令笔百思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第九册《教师教学用书》在《囚歌》一诗中,对“活棺材”一词作了这样的解释:“活棺材”比喻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牢狱。  相似文献   

15.
《失街亭》一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这突出表现为马谡的“三笑”和孔明的“三哭”“。三笑”的原因很明显,不管笑谁,都是马谡自视甚高的表现“。三哭”则不同,分别反映了孔明不同的心理。而这方面《教师教学用书》上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考试》里苏林教授这个人物,人教社编的《教师教学用书》、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学习辞典》(初中语文)皆这样分析:“陈伊玲是作品的主要人物,写苏林教授在于写陈伊玲。”根据这个说法.苏林教授似乎是个次要人物,许多教师在教学这篇文章时也如此分析。那么,苏林教授当真是作品的次要人物吗?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提到“氾胜之书”,但同版教师教学用书却写为“汜胜之书”,到底哪一个正确呢?《汉书·艺文志》载,“氾胜之十八篇,成帝时为议郎”,这应为后世通称的“氾胜之书”。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选用的《课文分析集》将《核舟记》第五段中“船背”一词解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有一个重要而有趣的情节,这就是以皇帝为首的人们自欺欺人达到高潮的时候,一个小孩子勇敢地站出来道破真情,揭穿了骗局。对这一情节的创作意图,《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称《用书》)是这样阐述的: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  相似文献   

20.
汪宓 《学语文》2003,(2):3-43
初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塞翁失马》有“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日:‘此何遽不为福乎?”’一段,《教师教学用书》把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