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虹 《小学语文》2007,(10):47-47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课《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他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绿意盎然的爬山虎。其中的第3、4、5自然段,作者以细腻地观察、细致地描写展现了饶有趣味的爬山虎的脚。教材中有一个学习提示:“我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备课中,我初读课文后也打算运用这个学习提示,目的很明确:利用画一画来形象化爬山虎“爬”的动作,来趣化学生学的方式。可是顺着“画一画”的学习设计思路,我在接下来的备课中却犯难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一、充足时间是感悟的保证在课堂上,老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自读去自悟。对于课文里的重点字、词、句,需反复推敲、琢磨,才能悟出其真谛,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和精美;对于作者的写作技巧,也需认真揣摩,细细品味,才能习得。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的三、四自然段时,可采用如下步骤:①学生默读,在课本上划出写爬山虎的句子。②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嫩茎、叶柄、嫩叶,然后让学生用色笔在准确位置画出爬山虎的脚。③根据课文,评议画得怎样。④口述爬山虎的脚的形状、颜色以及长在什么地方。⑤讨论“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能不…  相似文献   

3.
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在四人小组合作交流环节,我设计了以下问题:文中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有哪几处?画一画,读一读,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读自悟之后积极举手,汇报时,他们先围绕第一处描写爬山虎的语句展开了讨论——"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  相似文献   

4.
教例:《爬山虎的脚》第3自段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读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一下其中具体描写爬山虎脚的语句。待同学们读好后,请一位同学将爬山虎的脚画出来。(学生自读完毕。教者打开投影仪,屏幕上即出现爬山虎有茎有叶,但没有脚的画面。接着,教者准备好几支彩色画笔)  相似文献   

5.
教例:《爬山虎的脚》第3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读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一下其中具体描写爬山虎脚的语句.待同学们读好后,请一位同学将爬山虎的脚画出来.  相似文献   

6.
教例:《爬山虎的脚》第3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读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一下其中具体描写爬山虎脚的语句.待同学们读好后,请一位同学将爬山虎的脚画出来.……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高年级不适于搞愉快教学,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我认为,只要老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快乐”因素,同样也能实现乐中学,学中乐。画一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可以让学生把隐形的思维活动用图画的形式外现,创造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为了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位置和颜色,老师先画出茎、叶柄和叶,并注上名称,接着要求学生细读课文,根据句意画爬山虎的脚。这样,既可以通过画图了解学生对“反面”、“枝状”和“蜗牛的触角”等词语的理解情况,又可以让学生准确地领会句意,掌握知…  相似文献   

8.
凉风袭袭吹过,爬山虎顺着风轻轻拨动,像一排排整齐的士兵,像一圈轻轻的涟漪。月光撒满大地,爬山虎静静的显得更加妩媚。一只小小的飞虫飞来,在爬山虎周围悠然的独舞,接着是一大群。它们围着爬山虎飞舞,虽那么小,但却很优美。舞会结束后,飞虫们纷纷静卧在爬山虎上,拍动着翅膀,  相似文献   

9.
爬山虎的脚     
六年制第七册第25课【简笔画设计】【应用说明】一、应用原因学生对爬山虎缺乏认识,对隐藏在叶子后面的爬山虎的脚更不了解。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降低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内容的难度,本课运用了两幅简笔画辅助教学。二、应用过程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时,画出爬山虎的脚,理解段中第三、四、五句。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第三、四句;爬山虎的脚的形状、颜色第四、五句。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时,边理解课文边画出爬山虎的脚在爬墙时的变化。这段的难点是前两句。教师可边讲解边画出图: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  相似文献   

10.
《爬山虎的脚》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作品。叶老对事物的观察可以说是明察秋毫,入木三分,因此写出的文章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就拿《爬山虎的脚》来说吧,他通过仔细观察爬山虎的脚,发现了它的秘密,于是文章就围绕“脚”来写。全文有5个自然段,讲了三个意思:一是讲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二是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三是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文章的重点是讲爬山虎脚的特点(第3-5自然段),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它怎样在墙上爬,最后讲它必须“触着墙”才能生存。叶老仔细观察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它的脚长在爬山虎的“茎上”,在“茎上长叶柄…  相似文献   

11.
A.自主操作型《爬山虎的脚》生动有趣地介绍了爬山虎脚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只作适时点拨,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做学习的主人。一、激发动机(出示投影或录像)谁认识这种植物?你在哪儿看过?它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你想知道爬山虎怎么爬墙的吗?二、学习实践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掌握学生读书情况,说说每个自然段大意。3.研读重点段。①赏“叶”。精读第2自然段,画出爬山虎叶子的样子和颜色,对照自己的画,口述叶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一、作品与题解《爬山虎的脚》(习作例文)是一篇讲爬山虎的样子及其“脚”的特点的知识小品文。爬山虎也叫常青藤、地锦、巴山虎、爬墙虎等。为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叶子互生,叶宽卵形,三裂状,茎上有卷须,卷须前端有吸盘,常附着在墙壁及岩石上。夏季开浅绿色小花,结浆果,蓝色或紫黑色,爬山虎在我国各地均有生长,可栽培供观赏。爬山虎的“脚”是指其分枝的卷须。卷须是  相似文献   

13.
爬山虎     
我们学校到处都是绿色。要问我们学校最美丽的是什么,我会告诉你,那就是绿色的海洋——爬山虎啊!走进校园大门,第一眼看见的就是满墙爬山虎。爬山虎的叶子是那么茂盛又那么错落有致。一簇簇、一片片、一堆堆,一阵风拂过,像少女的头发一般在风中飘荡着。窗口上爬满了爬山虎的  相似文献   

14.
绿满古屋     
在我们学校附近的一个小区里,在高楼大厦的丛林里,我隐约看见一座古屋。那古屋与它四周种植的竹子融为了一体。远看,那爬满了翠绿的爬山虎的古屋,是那样沧桑。还记得去年,张老师带我们去看爬山虎,那时的爬山虎是五彩的,也是稀疏的,而现在,正值春天,不正是爬山虎实现梦想的时刻吗!那座历经沧桑的古屋,吸引着我,好奇心驱使我走到了古屋的墙外。古屋墙上的爬山虎显得更加苍翠了,爬山虎叶一片叠着一片,一片比一片大,一片比一片绿,一片比一片亮丽多姿,爬满了古屋的整个墙壁与屋顶、屋檐上,还垂挂着新抽的枝条。这爬山虎怎么会这么顽强呢?好奇心促…  相似文献   

15.
爬山虎     
我们学校有许多爬满整个校园的爬山虎。就是因为有美丽的爬山虎,使得我们学校连续几年都被评上了园林式的学校。前几天,我专门到操场看爬山虎。我走上前一看,啊,怎么茎是黑褐色,就像是已经枯死了一般。我好奇地掐下了一小段爬山虎的茎,把外皮轻轻地剥开后,没想到里面是碧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难点及分析《爬山虎的脚》共有三个意义段,其中第三段介绍爬山虎的脚,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教学该段应让学生理解:1.写了什么?①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作者把爬山虎初生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把巴着墙的脚比着蛟龙的爪子。由于蜗牛的触角、蛟龙的爪子学生并不热悉,因而为学生从文字上认识爬山虎的脚,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造成一定困难。②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为  相似文献   

17.
《家教世界》2022,(10):38-40
<正>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上,叶圣陶先生的文章《爬山虎的脚》激发了多少孩子那颗“科学心”。文章这样描述爬山虎:“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相似文献   

18.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很多教师耳熟能详的话语,也是很多教师追求的理想课堂。而学习语文不等同于学一门手艺,它需要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感悟,才能有所收获。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自悟自得"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如何指导?有两个教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教例一】人教实验版第七册《爬山虎的脚》第三自然段的学习1.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用波浪线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教师在黑板上用  相似文献   

19.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第七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内容具体 ,条理清晰 ,文字浅显 ,学生较易理解。本文的教学要求是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教学时 ,我采用商讨式教学和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 ,围绕重点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一、商讨重点学什么与学生商量先重点学“叶”段还是“脚”段 ,并让学生说说理由。二、重点学“脚”段1 学第三自然段。①商量用什么方法学。②在与学生商量的基础上 ,确定学法 :“读一读、看一看、画一画、议一议”。③自读写“脚…  相似文献   

20.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观察习作:学习前.我要求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到有爬山虎的地方去观察认识爬山虎:(1)爬山虎是什么样儿?(2)你看见的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3)观察后思考:一想起爬山虎,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