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揭示了“反训”说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对郭璞所针对的训释材料及郭璞在注释中阐明的观点的分析,指出“反训”是对郭璞原意的误会和曲解,“反训”说所面对的是正反同词现象,正反同词现象发生的深层原因是辩证思维观念,矛盾的对立统一及其转化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论汉语的“反义同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反义同词”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汉魏经传训诂文献中就记录保存了的大量例证。晋郭璞注《尔雅》、《方言》,开始了对“反义同词”现象的探讨。钱大昕称为“反训”,胡朴安称为“相反为训”,皆是从训诂角度对“反义同词”的认识运用。“反义同词”形成原因多种,字数众多,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消长分化。而且两个相反意义有时又不易区分,以至有误解误传误用、至今不为人所识解者。  相似文献   

3.
形声字“声符”表意悖逆现象形成的根源是词的“反训”,而“反训”词的分化,并使用后出的形声字分别记录该“反训”词所歧出的正反二义,则是造成形声字“声符”表意悖逆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形声字的“声符”所表的意义与该声符原字的意义悖反和形声字同形“声符”在不同形声字中所表的意义完全相反。当然也有极小部分是语词讹传和文字借用、归并、伪变所致。  相似文献   

4.
我们已经对“正反同辞”(有的学者又称“反训”)现象的语言性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参见本刊1985年第一期《正反同辞及其语言性质》),现在再来讨论一下对正反同辞现象的逻辑分类问题。对正反同辞现进象行整理、归类及描写,是晚近诸学者乐此不疲的课题、这比起清季及其以前的学者们偏重在收集词例的工作,自然是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各自立足点不同,诸  相似文献   

5.
论现代汉语中的反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训,指“正反同辞”现象.古代汉语中有不少词常用来表示相反或相对的两项意义而形成反训.如“乱”有紊乱和治理二义.“乞”有乞求和给予二义.“受”有给予和接受二义.我们把这种义兼正反的词称为反训词.古代汉语中的反训词,据笔者汇集约有两百多个.关于反训的性质、特点、成因、类型及古书中常见反训词的考释,笔者已作详细论说,此不赘述.那么,现代汉语中有无反训词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本文拟作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前辈及同行.  相似文献   

6.
反训例释     
“二义相反而一字之中兼具其义之例”即反训(刘思培《古书疑义举铡补》)。又称“美恶同辞”、“反正同根”、或“正反同辞”。[晋]郭璞《尔雅》注:“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此皆训诂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名。”“反训”是词义的旁通转移所致。如“臭”字本有“香”、“臭”两个正反相反的意义,由于词义的转移,后世只流行后一个意义。当谈到“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时,“臭”字要训为“香”,“香”和“臭”的通行意义相反,故称“反训”。其分类如下:  相似文献   

7.
“反训”异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东晋郭璞在《尔雅》注中讲了“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向,以故为今,此皆训诂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名”的话以后,有人根据郭说,创造了“反训”一名,提出了“反训”一说。很多人在郭例的基础上,广搜博求、综辑“反训”词例。但是,也有人不同意郭说,否定“反训”的存在。毫无疑问,这些不同观点的争论对探索“反训”产生的根源、科学地解释这一语言现象,揭示其本质,正确地运用训诂工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篇小文试以郭  相似文献   

8.
以反义词互相解释,训诂学上称为反训。最早的词典《尔雅》里面就记录有反训的材料。《左传》词语的反训现象,存在美恶同辞、施受同辞以及正反同辞三种情况。其中,正反同辞现象用例较多。且施受同辞例"贷"和正反同辞例"纳"的反训用法保留在了现代汉语中。  相似文献   

9.
反训例说     
反训例说张济生反训,是汉语一同多义的特殊情况,指一个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具有截然相反的两个意义,表达相互对立的两个概念,即前人所谓“美恶不嫌同名”、“施受同辞”一类语言现象。现代汉语里反训比较少见。如:“骄傲”有对优点或成绩态度相反的“自豪”、“自满...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中有些词,在不同的句子里表现出正反两方面的意义,训诂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反训”,把这类词叫做“反训词”。在教学过程中碰到这些反训词,要向学生讲清楚,不然的话,同是一个词,一会儿正训,一会儿反训,学生就会被搞得晕头转向。如坠云里雾中。从反训词正反两方面所表示的意义上看,反训词可以分为施受同词,美恶同词两大类,每一大类又各有狭义,广义之分。  相似文献   

11.
建国后郭沫若担任中国外交界的高层官员,从事着繁重的外交事务并在众多外交活动中成为名扬全球的外交界"公共人物"。作为一名公共人物,郭沫若有着超凡的外交手腕,而这些往往被纳入到史学和政治学的研究视野。从文学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对其"十七年"外交史文的创作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同时更为世人认识一个丰富而完满的郭沫若提供平台,尤其是郭沫若所具有的"球型天才"特质,更是对当下人才的成长具有社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先生的<李白与杜甫>一书,是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写成的,拓有明显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大批判运动的烙印.把杜甫说成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统治阶级的立场,而为地主阶级、统治阶级服务"的观点尤为不妥.应重新加以评价,还杜甫伟大诗人的本来面目.郭老少数作品的失误有其主客观方面的多重原因,不过,这与其全部作品相比仅仅是九牛一毛而已,仍不影响郭老在我国现代文化史上著名学者的光辉地位.  相似文献   

13.
郭嵩焘的对外开放思想是随着他早年探索洋情"夷务"的游历生活及出使英法经历而形成的。主要包括新奇的中西观、实用的开放观和进步的社会观等方面,其思想的全面性与深刻性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今天改革开放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伍世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是郭学研究中一部有学术力度的新作。敢为人先的崭新命题,中西诗学互动原则中以个案的思索而洞观全貌的创意,诗学与创作实践“互证”的理路,都使得该著在郭学研究中具有新的开拓意义。此外,严谨而肯綮的论证,清新朴实而流畅的语言,严谨扎实的学风也使得该著具有可读性。  相似文献   

15.
日本茶道的“四规”强调人民精神内在的一面。深谙茶道的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其早期诗歌创作表现了茶道“四规”的“和、敬、清、寂”的内在精神实质。基于这种操作理念,郭沫若早期的一个著名的文艺观——文艺的非功利说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是20世纪评价褒贬反差最大的化名人。一度沉寂的郭沫若研究近来突然“火爆”起来。究其本质而言,这种“火爆”其实是一种混乱。目前郭沫若研究中的迫切课题是探索郭沫若的精神结构,弄清所谓郭沫若“人格现象”的内在原因,使郭沫若研究尽快走出目前的混乱局面。在互渗思维基础上形成的“返祖”情结与当代意识的融合是郭沫若精神结构的突出特征。郭沫若的学创作、学术研究乃至人格现象都可以从这里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是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也是颇具争议的人物。这和他未完成的新诗体裁革命,和他理想化的戏剧创作,和他政治舞台上的特殊地位密切相关。探讨这些,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郭沫若。  相似文献   

18.
东晋时期,郭璞因为卷入上层统治集团内部斗争而被叛将王敦杀害。他虽然是因政治斗争而慷慨赴死,但是支撑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力量却不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儒家政治理念和道德精神,而是摆脱人间苦难,成为快乐神仙的宗教信仰和宗教理想。正是在宗教动机的支配下,郭璞不仅做出了一系列荒诞、乖谬的举动,而且面对屠刀从容自若、视死如归。郭璞的被杀,既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必然,也是他在宗教理想鼓舞下主动追求的结果;他既是东晋上层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牺牲品,也是神仙道教的虔诚殉道者。郭璞之死是一个生动的个案,正确认识其性质,无论是对郭璞和魏晋文学史研究,还是对道教史和文化史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郭璞整理的《山海经》简称郭版《山海经》,目前流传的各种《山海经》版本绝大多数都源自郭版《山海经》。有必要指出的是,郭版《山海经》存在着若干重大错误和缺陷。笔者经过长期深入考证发现,郭璞版《山海经》中次一经是从北次二经脱落下来的,原版中次一经已经失传,其记述的地理方位大体在今日汉水上游及其支流丹水一带。上述考证成果已被应用到巨画《帝禹山河图》(五藏山经艺术地理复原图)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20.
《神雕侠侣》中因杨过而"误终身"的女子,共有陆无双、程英、公孙绿萼、郭襄、郭芙等人,她们是迷失在"成人的童话"之中的一个个"美丽的"却又"被损害了的"女性形象。本文从解读这些有共性也有个性的女性形象入手,进而观照现代人的爱情观念与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