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能够参加(新加坡)《卓南生日本时论文集》出版座谈会,我感到很荣幸。我跟卓南生先生相识将近20年,主要是在中国新闻史研究这个领域进行交流和切磋。卓先生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报刊政论作者。作为一个学者,他有国际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有中国新闻史方面的研究成果。他在中国新闻史学界的影响和知名度,不下于他作为一个国际关系学者的影响和知名度。报史领域填补空白作为一个中国新闻史学者,他有一本专著叫做《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是专门研究中国近代化报纸开始诞生那个阶段,也就是十九世纪一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这一段新闻事业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翻开中国近现代图书馆的历史画卷,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是他第一个远涉重洋,赴美攻读图书馆学;是他走南闯北,第一个拉开了中国近代新图书馆运动的序幕;是他披肝沥血、含辛茹苦,第一个创办和发展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他就是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卓越的图书馆学家沈祖荣先生。然而,有  相似文献   

3.
科仁同志是苏联真理报派驻中国的记者.三年来,我一直和他在一起工作,担任翻译的职务.科仁同志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给我很深的印象.科仁同志是工人出身.二十多年前,他还是一个磨床工.起先,他在厂内办工厂小报,以后在共青团的一个地方报纸工作,后来才调到真理报工作.他是那样的热爱中国,热爱中国人民.他经常对人说,中国是如此之大,生活又是如此丰富,对一个记者来说,写作的题材是无穷无尽的.  相似文献   

4.
一个瑞典的精算师到过不少国家,也见识过不少好东西或者坏东西,可是他说自己不知道什么叫“时尚”,而是“到中国,才懂得时尚”。他列举说:他曾经在香港的Prada专卖店看到一个女孩为买一个黑色的皮包而排了一个小时的队,他的中国同事骄傲地向他展示自己的劳力士手表,甚至连上四年级的邻家女孩都告诉他,如果不懂一些名牌,  相似文献   

5.
吴是嘉是谁?对普通球迷来说,他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名词;对中国足球传媒史而言,他更像一个动词。是他,独身前往西班牙,世界杯球场记者区有了中国人的身影;是他,妙笔生花将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传递给中国球迷。24年,多少个轮回。今天,我们还是有必要重提这个先行者,一个今年已经83岁的老人。临时受命前往西班牙记者:您是哪个大学毕业的?  相似文献   

6.
罗德里克去世了,在一个春天的上午。据他的家人讲,他走的时候很安详、很平和。作为一个终生从事新闻工作,一直关心中国的美联社著名记者,他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中美友谊的史册上。1945年,他多次赴延安采访,1971年他作为三个美国记者之一随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中国,并因此获得美联社中国报道总编奖和全国头条新闻奖;1979年,他出任美联社北京分社首任社长。  相似文献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个志愿者队伍,来自南非的尼尔·阿姆斯特朗是其中一员。2004年9月,他来到中国支教。在期满送另4的宴会上,他以恭维的口吻对中国官员说:“在我访问的16个国家中,中国学校的课堂纪律是最好的,中国孩子也是最懂礼貌、最好教育的。”坐在他身旁的教育官员听了,感到非常骄傲,问他此话从何说起。尼尔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8.
在本文开始,我想先谈几句英国人罗素和中国人鲁迅。当本世纪初叶,第一次世界大战如强盗般把欧洲洗劫得乱七八糟的时候,作为思想家的罗素,只身来到中国。他在这块远离西方的东方古老大地上巡回半圈后,就惊呼着:“普通一个中国人,虽然极其困穷,还比一个普通英国人愉快得多,其所以然者,即因中国系建在一个比我们更加仁慈、更文明之状况之上。”他在中国逗留、讲学近十个月,他要求中国人“贡献他的思想与沉默与和平予吾人”,也就是说,要中国人贡献其“国民精神”给西方人。当时,鲁迅正在北京,他当然是听到了罗素所说的话。他在罗素离开中国稍后所写下的《呐喊·自序》中,回忆了他只身在日本时所看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日俄战争的  相似文献   

9.
如果要问,谁是报道今日中国的境外资深记者,路透社记者林洸耀绝对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作为菲律宾籍华人的他,在台湾,大陆和国外从事新闻工作长达30年,说一口流利的汉语,颇懂中国的人情世故.诸多优势的叠加让这位记者在报道中国时独具慧眼,许多作品至今让同行艳羡不已.1997年,他是第一个报道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去世的记者之一;2007年,在中共十七届一中全会召开前,他准确预测并提前报道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名单.是什么让一个外国记者在中国如此游刃有余,他究竟是怎样做到的呢?最近,我们在林洗耀先生家中与他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与翻译的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沫若是中国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作家。他既是诗人、文学家,又是翻译家,所以我们不能只从一个角度来谈他。郭沫若写传记的时候写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说他自己通过传记想写一个自我的历史,所以我们说"自我"好像就是郭沫若思考的主线。由于他具有现代性的传记,郭沫若大概是第一个创造现代性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1.
时尚人物     
10月30日是马拉多纳的生日。这名现年43岁的球王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成就了一个可能永远都不会被超越的神话。如今,他要来中国了。一名中国商人与他签订了50年的合作合同,将与他一起开拓中国市场。他还将担任一所设在中国的“马拉多纳足球学校”校长。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启动者之一,这不是他愿意不愿意的事,而是时代把他推到了这个焦点位置上.也因为此,他成了近代中国出版事业的一个奠基人.  相似文献   

13.
一个日本年轻人在中国的影视圈“蒸蒸日上”。让他郁闷的是,他的成功并非取决于他的演技,而是他的“鬼子”面孔。  相似文献   

14.
新书·观点     
《卡夫卡与中国文化》,曾艳兵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卡夫卡与中国文化》一书旨在探索和研究卡夫卡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该书的主要观点有:卡夫卡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这与他作为一个出生在布拉格的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人的身份密切相关,他碰巧又  相似文献   

15.
在意大利北部名城都灵,我碰到一位在当地乃至欧洲都赫赫有名的企业家。他叫科尼,但人们习惯称他工程师。因为他不但经营有方,而且有道,在欧洲企业界曾被评为“欧洲先生”。当他知道我是从中国来的时候,他开口就问我说:“你知道我最羡慕你们中国的是什么吗?”他把我给问懵了,我猜了几秒钟之后,犹犹豫豫地回答他说是不是中国菜。他说:“中国菜我当然喜欢了,但我最羡慕的是你们中国的人才。”接着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5年前,我决定新建一个工厂,在报纸上登了招聘厂长的广告,报名期限是7天。第二天上午,有人报告我说,来了一位应聘者,是个中国…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世界,他是一个传奇。他负责开通了中国第一条Internet专线,推出了中国第一个Web网站.向海外发送了我国第一封通过Internet专线发出的邮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10多年前,尼克松开始他的“改变世界的一星期”的中国之行时,有一个关于他的筷子的故事,新闻界人士,至今还津津乐道。为了准备他的中国之行,尼克松真是费尽了心机,他知道到中国后免不了要用筷子。为了不出洋相,保证能熟练地使用筷子,尼克松在出发前曾下  相似文献   

18.
来新夏 《历史档案》2005,(2):136-136,F003
莫理循出生于澳大利亚,在清末民初曾以英国《泰晤士报》驻京记者和北洋政府政治顾问的身份,居留中国达20余年。他亲身考察和参与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很值得注意的一个人物。但是以往人们对他的了解并不很够,评论也并不很好,认为他是一个在中国从事刺探中国政界消息的外国记者,甚至于更有人把他归入“帝国主义分子”一类中去。我对莫理循的了解并不很多,  相似文献   

19.
埃德加·斯诺是一个享有世界盛名的新闻工作者。他在二十三岁时来到中国,本来只打算在中国呆六个星期,结果却呆了十三年。他做新闻记者和报纸编辑直到五十年代初,大致也有二十三年。在二次大战期间,他成了报道中国、苏联和印度问题的世界有名的记者。他的  相似文献   

20.
一个从国外回到中国在北京开办幼儿园的教育学博士,经常宣讲他的理念:对一个小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是鼓励他。这种鼓励不是原地打转,而是要设置好一步一步向上的台阶,这样他就会有更大的进步。 中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有53年的历史。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