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吕秀辉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2(5):28-29
死刑流传并沿用至今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它对于惩罚犯罪、预防犯罪和维护社会稳定有着不可抹杀的重要作用,然而死刑也有其不可避免的消极作用。因此,废除死刑是历史的趋势,但在尚未废除死刑条款之前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对死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以严格限制死刑的使用。 相似文献
2.
蒋斌 《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6,15(4):60-62
死刑是一种最为严厉的生命刑,在历史上多有适用。然而随着人权理论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废止死刑的呼声日益高涨。废止死刑是人道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物质、精神条件尚未具备的目前,我国不宜废止死刑,而应将对死刑的严格限制作为最佳的进路。 相似文献
3.
孟永恒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95-96
死刑是人类刑罚史上最为严厉的刑种 ,而死刑的存废也并不完全取决于所谓当前的国情。没有一个国家会对重罪轻罚的 ,作为法治国家 ,建立一个公正的犯罪惩罚机制以打击犯历时保护人民正常生活是毫无疑问的 ,然而一个国家的治理如果不以道德和基本人权为基本理念 ,则这个国家与其说是落后 ,不如说是不够文明开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废除了死刑 ,但仍有不少国家以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名义仍保留死刑 ,这篇文章尝试支持废除死刑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徐雅飒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8(3):28-29
死刑是刑罚制度中剥夺人的生命权的刑罚手段,基于它的残酷、不可逆转和侵犯人的基本人权.在日益尊重人权、尊重生命,要求法制体现文明、民主的时代潮流下,死刑的存废问题在我国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文章从我国死刑政策的确立、完善、现实国情和基本民意诸方面阐述了目前我国还必须保留死刑的原因和依据,并就目前我国死刑制度存在的一些缺陷和问题提出了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5.
许月红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7,(1):52-55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是刑罚体系中最具特色的、也是最古老的刑种之一。对于死刑存置与废除的问题,一直是法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从经济背景、政治背景、人文背景及维护社会秩序需要四方面阐述我国现阶段死刑存置的合理性,接着以刑罚的效益性、公正性和人道性作为价值取向,指出了在不废除死刑的前提下,限制死刑的适用应该是合理且现实的选择,并预言在将来条件成熟时,死刑必然会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6.
童春荣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27(1):112-117
死刑存废之争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门话题,倍受人们关注。死刑具有对生命价值同等性的认可,是国家刑罚权理性的体现。规定死刑符合人们趋利弊害的本性,能够从根本上防止恶恶相报。加之中国目前的社会心理和政治经济状况尚未达到废除死刑的条件,故死刑不宜立即废除。 相似文献
7.
酝酿多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草案》被提交给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这意味着,中国在继2007年死刑复核权收归最高院后,在控制死刑方面的又一次实质进步。死刑是一种生命刑,在历史上多有适用,然而随着人权理论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废止死刑的呼声日益高涨。试从死刑的产生,发展及现状开始介绍,从世界上对死刑存废的观点,结合我国死刑对死刑的局限性及其存在价值做出总结,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创造条件,废除死刑。 相似文献
8.
田俊业 《商情·科学教育家》2013,(31)
死刑,在刑罚体系中是最严厉的刑罚方法,是以剥夺犯罪人生命手段的方法.随着人类不断地走向文明,人们关于死刑的存废之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通过介绍死刑存废之争的观点着手,对我国死刑制度进行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王博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7):92-93
自贝卡利亚以来,有关死刑存废问题争议已久。死刑存废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两个问题,要把应不应当废除死刑和能不能够废除死刑区别开来,从哲学基础和经济分析角度来看,死刑应该废除、但目前还不能够废除。 相似文献
10.
欧贤才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7(6):66-69
我国学术界与普通民众在死刑存废问题上存在不同的态度,这种态度差异来源于分析问题角度的差异、利益立场差异以及理性取向和情感取向的差异。从理论、制度以及实践上调和这些差异,是学术界、普通民众以及立法者解决死刑存废之争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死刑是一种最严厉的刑罚.从世界范围看.废除死刑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厦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刑法还不能废除死刑,但应顺应时代和潮流的发展。不断完善中国的死刑制度,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体现慎刑的政策。 相似文献
12.
王瑞恒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1):31-33
死刑是刑罚体系中最为严厉的刑罚。世界上已有超过半数的国家废除了死刑,中国刑法既不能废除死刑,又要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体现慎用死刑的政策。死刑的存废是以中国的具体情况以及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需要来确定的。立法时,应顺应时代和潮流的发展,不断改革完善中国的死刑制度,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范围,减少死刑数量。 相似文献
13.
14.
吴钦梅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9):48-50,56
死刑存废之争是个历久弥新的问题。对死刑存废两派的观点进行简要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派争论所植根的价值取向与前提基础并不相同。当今中国,死刑之存废本身并非最终目的,死刑政策之制定必须以国情为基础。如果以人权、自由与尊严为终极价值目标的话,那么,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与其单纯地提倡保留、限制或者废除死刑,不如重点关注死刑所植根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李瑞生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5(7):19-24
“少杀、慎杀,可杀可不杀的坚决不杀”原则对死刑裁量没有限制作用,杀人要准、适用死刑要考虑社会影响的原则难以限制死刑的适用,纵向稳定、横向平衡原则可能导致死刑的滥用。为了有效限制死刑的适用,应确立“严格限制的报应刑原则”、“必须考虑的预防刑原则”、“犯罪事实和犯罪人被全面考量原则”以及“一切合理怀疑被排除原则”。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传统死刑观的负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坚卫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0-96
中国传统死刑观具有三方面特征:一是笃信死刑的正当性;二是极力追求死刑的威慑效果;三是容忍过度发挥死刑的复仇功能。在传统死刑观的影响下,国民崇尚死刑,依赖死刑,动辄希望判处罪犯死刑,对死刑适用的正当根据和必要限度缺乏足够的认识。传统死刑观阻碍中国死刑立法的现代化和现代死刑适用标准的确立,导致法官和政治决策层对慎重适用死刑持抵触态度,并且可能使合法、正当的死刑案件裁判面临来自社会舆论非正常压力,应当扬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司法领域内数起冤案的产生使得学界和舆论再次掀起了探讨司法改革的热潮,而死刑复核程序显然成为其中的焦点.中国死刑复核程序的价值、死刑核准权下放与收回等问题备受学界关注.死刑核准权的收回将拉开以死刑复核程序改革为切入点的新一轮司法改革的序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废止死刑面临的障碍及对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振宣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2(1):42-45
死刑是当今世界上最为严厉的一种刑罚.又称为极刑。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死刑这种自人类野蛮时期开始的残酷刑罚方法,愈来愈受到人们的质疑.废除死刑已成为今天文明世界的共同愿望,在中国,由于其特殊国情,立即废除死刑仍是一种奢望。但是,在废除死刑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性潮流的今天,我国必须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使国内的死刑政策尽快并尽量与限制或废除死刑的国际趋势接轨。 相似文献
19.
秦颖慧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3)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死刑的执行方式是死刑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死刑执行方式无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死刑的执行方式经历了从野蛮、残酷到人道、文明的转变。随着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死刑执行方法逐步趋向人道。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地把“注射”纳入死刑执行方式之中,这标志着我国死刑执行制度正在不断地向人道化、文明化的方向发展。将死刑的执行方式作为切入点,以探寻完善我国的死刑执行制度之路径。 相似文献
20.
刑罚轻缓化已成为世界发展趋势,我国实行刑罚轻缓化有其现实可能性。然而,在我国传统的重刑化、泛刑化思想积淀很深。为此,树立刑罚新观念、倡导刑罚轻缓化的价值意蕴理应首当其冲。文章从刑法的人道性、节制性两个层面阐释了刑罚轻缓化的价值意蕴,并在此价值理念下探讨贯彻实现之路径,从而逐步实现刑罚轻缓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