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秦凡丽 《辅导员》2014,(2):70-70
品德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都有着传授知识的一面,但品德学科更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它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因此,在教学中要紧扣品德学科的学科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笔者认为上好一节品德课可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李玉华 《成才之路》2011,(27):22-22
苏科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在编排上,每一课中都设置了一些特殊的教学环节,即“探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取忽视的教学态度,有的一带而过,有的进行简单说明,有的甚至不予纳入教学计划。那么,“探究”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到底发挥着什么作用呢?教师又该如何进行这一教学活动呢?我从执教开始就格外重视“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但很多教师往往由于在教学活动设计中的"一步之差"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里的"一步"是指影响某个教学环节完整有效的一个部分或关键性的一个小环节,但往往是这种细节性的步骤能使整个教学环节更丰满,更能达成目标。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教师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语言学习的规律和教学方法了解不够、对重难点把握不准或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完全改变等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4.
小学品德课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新编的小学品德课教材,不再以系统的德育知识为主要结构体系,而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帮助孩子们学会做人做事为主要目标,具有很强的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所以,小学品德课教师应注重教  相似文献   

5.
苏炳炎 《中国德育》2014,(16):69-70
正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最大程度地实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这一课程目标,一直是教学改革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这其中最主要的在于教师能否依据该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特点,创设让学生获得实践体验的机会。这同"在水中学游泳"的道理是一样的,无论如何细致观摩,如果没有亲自下水实践摸索,游泳是永远学不会的。因此,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过程必须贴近生活,从学生  相似文献   

6.
王有鹏 《山东教育》2013,(11):38-39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它起着指导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有效设计教学目标,并且在教学活动中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目标设计要做到"一二三四":一、教学目标设计要确立一个理念教学目标设计首先要确立一个理念,即目标理念。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理念,就是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健康有意义的生活。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三维"目标的首位,依次是能力和知识目标。一些教师缺乏目标理念,不能全面、准确地兼顾"三维"目标,或脱离文本,引导学生漫  相似文献   

7.
“预设”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环节和内容的预先设计,即备课或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生成”是教学过程中灵活产生的内容,是教师无法预先设计的部分。教师要灵活地处理课堂中的“预设”和“生成”,做到充分“预设”,在面对动态的“生成”时,把握“生成”产生的时机,引导学生,从而有序而高效地推进课堂教学,达到尊重学生、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目标,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新课改近十年了,不论是听课走访,还是问卷调查,普遍反映的情况是这门课程没有专职的教师担任,不是安排给班主任,就是让其他科任教师来完成,教师们没有时间或者没有更多的精力来分析研究;其次是教材内容图画多,文字内容少,大城市的内容多,乡村的材料少,不能与有些地方的实际相符等诸多原因。所以,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其实课上得好与不好的原因不在于此,关键在于科任教师用  相似文献   

9.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活动式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课程的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来实现。然而,当越来越多的品德课以一种比较热闹的场面加以呈现时,学生在其中真正受到教育的究竟有多少,就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开展活动式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最应该注意的是活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正活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小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情商最为有效的方式。美国教育家杜威"做中学"的观念给我们启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活动性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为特征的主体性活动是该课程教学的有效载体,应贯穿于小学品德学科课堂教  相似文献   

11.
上好思想品德课很不容易,我认为"三贴近"原则对教师来说很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贴近学生实际;在课堂教学活动操作时要贴近生活实际;在课堂拓展训练时要贴近社会现实,要把课堂变成学生与生活、社会链接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一、课堂教学设计贴近学生实际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比较有限,进行思品课教学时需要明确学生认知状况,如果超出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教学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学生听不懂学不会,教学效果自然大  相似文献   

12.
<正>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它的实质是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在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有效学习活动中开发创新潜能。其含义是通过交流学习,寻求最简捷、最容易、最适合的算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做到"多中选优、择优而用"。因此,提倡算法多样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数学交  相似文献   

13.
1.问题的提出课前,为检查上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我出了几道小问题,先后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可是他们却几乎答不出来。我纳闷,这些问题并不难啊。我思考后改变了做法,请学生拿出作业本,要求几分钟写好答案后上交。结果出乎我的意料,  相似文献   

14.
<正>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情况:有些教师为求生成而弱化教学预设,有些教师又过分强调课前预设,对动态的生成不够重视。笔者认为,让教学重视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生命体验,促进精心预设与课堂精彩生成的动态平衡很有必要。本文以笔者在2014年福建省思想政治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课题"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一课为例,探索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如何以生为本,促进精心预设与精彩生成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5.
<正>一、链·块教学模式的含义及理论依据链·块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在深入研读教材、充分分析学情及设定恰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诸要素合理、有序、优化安排,形成纵向一条‘链’、横向几个‘块的课堂教学模式。这里的块即模块,指主要教学环节,犹如课堂的纬线,模块间的关系或递进或并列,或兼而有之,它们由链而连,  相似文献   

16.
常听老师这样抱怨:我花了那么多工夫,学生的成绩却不见好转,真是孺子不可教也。其实,老师在抱怨的时候应该反思自己有没有想过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的、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乐于学,主动的  相似文献   

17.
所谓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教学。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才能得到和谐统一。本文着重从知情交融教学  相似文献   

18.
顶层设计,是工程学术语,其本义是统筹考虑项目各层次和各要素,追本溯源,统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思想品德课师生互动有效性的顶层设计,是指思想品德课堂上师生互动有效性策略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是在安徽省宿松县城关初级中学省级科研课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策略研究》实施过程中探索提出的,简称三段六环节有效互动教学模式。三段即互动阶段、检测阶段、  相似文献   

19.
宿迁市实验学校蒋争鸣与无锡新区实验小学钱科英的"认识平均分"的两份教案设计及其意图说明,同时展现在案头,给了我研究、获得对"认识平均分"教学的业务长进机会。一、案例设计共同的关注点两课案例设计在认识平均分教学中共同关注了如下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1.创设问题情境。蒋老师的课案通过教学谈话,直接提出"今天老师带来了6个桃,想请你们分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的教材编写体现了生活性、综合性、体验性、开放性等基本特点,为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