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小说《小姨多鹤》中,严歌苓塑造了一个具有悲剧人生的女子竹内多鹤,并对其悲惨身世和不幸遭遇进行了最大限度地展示。多鹤的悲惨命运成了分析这部小说的着眼点,因而全面分析多鹤悲剧人生并剖析造成其悲剧人生的原因也就具有了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严格地说,应当是王葡萄与竹内多鹤。这么说就能让人揣测到一点,这是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日本人的名字,恐怕都是女人。这是严歌苓的小说《第九个寡妇》和《小姨多鹤》中的两个主人公。我最近先后读了她这两部都是以女人为主角的小说。如此佐读,发现这两个女人有很多的相同。她们都出生在1930年左右;凄苦悲凉的一生都是由日本侵华战争造成的;不管是做了寡妇,还是或妾或偏房的尴尬身份,她们在情与性上走过的都是畸形的悲惨的历程;然而作者在她们身上描绘了浓烈的人性色彩,并在她们身后铺开了一样跌宕起伏的历史画面。葡萄的家在中原,多鹤被卖到东北。两个女人一登场,舞台背景就是经日本鬼子蹂躏的大半个中国。到了葡萄抱回返城知青的弃婴,集市上已经摘下华国锋的相片;多鹤回日本寻亲,“四人帮”也早倒了。严歌苓就是在这只言片语间让历史背景清晰可见。大体就是这30几年,可这是中国沧海桑田、波诡云谲的时代,在葡萄与多鹤身上相同地展现了作者心中对人性的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如果说故事都开始在日本投降之时,那两个故事的最大不同就是葡萄的国家是战胜国;多鹤的国家是战败国。败了的国家卖女孩,胜了的国家打内战。正是在这历史最污秽之处,严歌苓在两...  相似文献   

3.
严格地说,应当是王葡萄与竹内多鹤。这么说就能让人揣测到一点,这是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日本人的名字,恐怕都是女人。这是严歌苓的小说《第九个寡妇》和《小姨多鹤》中的两个主人公。我最近先后读了她这两部都是以女人为主角的小说。如此佐读,发现这两个女人有很多的相同。她们都出生在1930年左右;凄苦悲凉的一生都是由日本侵华战争造成的;不管是做了寡妇,还是或妾或偏房的尴尬身份,她们在情与性上走过的都是畸形的悲惨的历程;然而作者在她们身上描绘了浓烈的人性色彩,并在她们身后铺开了一样跌宕起伏的历史画面。葡萄的家在中原,多鹤被卖到东北。两个女人一登场,舞台背景就是经日本鬼子蹂躏的大半个中国。到了葡萄抱回返城知青的弃婴,集市上已经摘下华国锋的相片;多鹤回日本寻亲,“四人帮”也早倒了。严歌苓就是在这只言片语间让历史背景清晰可见。大体就是这30几年,可这是中国沧海桑田、波诡云谲的时代,在葡萄与多鹤身上相同地展现了作者心中对人性的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如果说故事都开始在日本投降之时,那两个故事的最大不同就是葡萄的国家是战胜国;多鹤的国家是战败国。败了的国家卖女孩,胜了的国家打内战。正是在这历史最污秽之处,严歌苓在两...  相似文献   

4.
作品信息     
●严歌苓推出长篇小说《小姨多鹤》著名女作家严歌苓创作的长篇小说《小姨多鹤》日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严歌苓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多鹤的故事是她从别人那里听来的,她为写作这部小  相似文献   

5.
《小姨多鹤》是作家严歌苓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中她塑造了两个形象鲜明的女性人物——日本女人“小姨”多鹤和中国女人“母亲”小环。战争的硝烟,命运的遭际,让这两个女人走进同一个屋檐,演绎了爱与恨牵绊着的一生。犹如一朵并蒂莲,严歌苓赋予这两个从苦难岁月中一路走来的女人以善与美,书写出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6.
严歌苓的《小姨多鹤》再次对"人性"主题进行挖掘。通过多鹤、小环和张俭三个人关系和情感的层层转变,即从小环和张俭对多鹤的同情到张俭与多鹤之间的爱情,再到他们三人在经历种种磨难之后形成的亲情的转变表现人性的升华和超越。  相似文献   

7.
继《风声》之后,《人民文学》二度刊出了长篇小说——严歌苓的《小姨多鹤》。小说延续了《扶桑》、《第九个寡妇》等严歌苓创作中着力塑造隐却自我、性格执著、长于以不变应万变的“东方女性”一脉,向读者奉献出“地道”的日本女子多鹤和地道的中国女子小环这个形象。  相似文献   

8.
严歌苓在旅居海外以后创作了大量的移民小说和新历史小说。从这些小说中可以发现严歌苓始终以高度自觉的女性意识去观照其笔下的女性,创造出一个个强韧的在异国求生存的女性形象。扶桑,小渔,多鹤,菲比等女性形象可以说都是严歌苓心里"包容一切的无限体","只要不被打碎打烂,她一直可以接受"的强者。本文选取严歌苓的作品中的三个寄居异国的女性形象为例,试探析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在异域夹缝中顽强求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9.
《文学教育(上)》2014,(5):159-160
近日,著名作家严歌苓新作《妈阁是座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严歌苓1986年出版第一本长篇小说,迄今已出版《第九个寡妇》《白蛇》《扶桑》《赴宴者》《小姨多鹤》《陆犯焉识》等多部长篇小说作品。  相似文献   

10.
《文学教育(上)》2010,(3):158-158
由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小姨多鹤》即将开播。《北风那个吹》的导演安建,将和孙俪、姜武等主演一起,讲述日本遗孤多鹤,在中国东北人家中三十多年的经历。同名小说《小姨多鹤》故事主人公是留在中国的日本女孩多鹤,二战后被一户东北百姓收养。面对和日本人有仇的“嫂子”,还有叫自己小姨的亲骨肉,多鹤宽容坚强地活了下来,一开始单纯对中国人感恩,最终才理解了异国的亲人。  相似文献   

11.
《扶桑》体现了移民身份带给严歌苓的文化身份认同焦虑,及由此引起的对Fantasy的关注和书写。面对身份的焦虑和困惑,身处边缘的严歌苓放弃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一个绝对的归属,进而选择寄居于文学这个超越文化藩篱的归属,并以她独具风格的写作,将个体、民族特质融合在文化属性和文化身份的寻找中。边缘的身份会引起对异质文化各种经不起现实考验的Fantasy。严歌苓运用新移民文学的创作验证、思考这些Fantasy和Fantasy破灭后对现实的回归。  相似文献   

12.
严歌苓的作品多从女性视角出发,描写流散他乡的寄居者形象。本文即从她的三部作品(《扶桑》、《小姨多鹤》和《无出路咖啡馆》)来分析探讨她笔下的寄居者群体。无论是卖笑女、普通家庭主妇,还是小知识分子,她们都背负同样的命运。严歌苓以女性独有的敏感,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在对异域文化碰撞中所产生的错位意识传达中,完成了对东西方关系的自省和审视,证实了东方是可以自我言说的。  相似文献   

13.
历史叙述作为国家、民族意识形态建构的坚固手段,一直以来是以男权话语为中心展开叙述的。女性叙述历史的话语权,长久以来处于被遮蔽、被隐匿的状态。严歌苓《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两部小说,通过改写与设置个人视野来解构宏大叙事,从个体体验消解革命政治,突出对个体生命意识的尊重,以"逃离—隐藏"的叙述叙事模式,向读者展现了女性眼中独特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14.
萧伯纳的戏剧《卖花女》讲述了卖花女伊莉莎意图通过语音矫正和文法学习成为上层社会优雅小姐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伊莉莎在人生重大变化过程中所经历的人际困境和自我身份的迷失。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为基础,通过主人公伊莉莎做出身份选择的伦理环境,探讨伊莉莎改变自我的动机以及此后所面临的伦理身份困惑,揭示导致其伦理困境的根本原因。萧伯纳通过讲述伊莉莎的故事,集中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个体阶级身份与伦理诉求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并对该社会中个体寻求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寄予关注,从而传递出深刻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15.
严歌苓小说中的叙事者常常在小说发展的过程中,对情节的发展进行主观化的阐释和干预,使小说呈现出奇妙的文学景观。纵观其自新时期到新移民的作品可以发现,这个"叙事者"是在创作的过程中逐渐显形并慢慢成熟的,而这个成熟的过程正是严歌苓对中西方叙事思想不断选择、吸纳、发展的过程,是对叙事艺术的不断探索和实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旅美作家严歌苓以女作家高度的敏感和自身的现实体验,体味女性的生存状态,并用她深邃的小说文本揭开了笼罩在生活上的面纱,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女性千百年来沦为他者的悲剧命运,同时又挖掘出女性的魅力所在,展示出女性的本真。  相似文献   

17.
北美新移民文学作为新移民文学中的重要一支,有着较为独特的文学叙事上的特征,具体体现为对北美新移民生存压力、语言隔阂、文化差异等诸多问题的演绎。在如何摆脱与超越弱者身份的叙事方式方面,北美新移民作家们有着自己不同的选择。这里面既有曹桂林、周励等早期作品中的那种对自我弱者身份的带有夸饰性的想象超越,也有如阎真、少君等用"独立个体"的自我表述将"弱者"身份的无形化解,更有严歌苓小说中所表达出的"弱势对强势的慷慨的宽恕"。  相似文献   

18.
《归来》是张艺谋回归文艺风格的一部优秀影片,取材于严歌苓的小说,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影片的取材积极回应了近年来大众的怀旧情绪,同时也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叙事原则与商业传媒的热烈追捧。在处理题材的过程中,导演利用历史感的虚无、精神分裂式的主体与主体的情感消逝,来规避政治禁忌和赢得市场,符合当前总体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严歌苓的作品一直备受关注,许多研究者都在试图寻找她作品中呈现出的独特的人生体验。底层文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草根文化也早已波涛暗涌,严歌苓笔下塑造了与众不同的女性草根,书写不一样的苦难,通过她笔的女性我们看到了真善美的人性之光,她的人性的赞歌给读者甚至给全人类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相似文献   

20.
严歌苓在充满动荡的北美社会里对普遍的人性和人类生存状态进行透视与思考。《风筝歌》和《乖乖贝比(A)》两篇小说分别以少女和幼女为主人公,从女性经验出发,以一种理性的升华来表现对人性的宽宥。严歌苓提供给我们的东西,既有性别的,更有超性别的,归根到底是在揭示人性,而且揭示的相当深刻、感人。严歌苓的才华使她的作品完全可以凭借文学性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