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人文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文性的含义就是人与文化,人是文化中的人,人性、人道、人的本质、自我实现等一直是人文性所关注的问题。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和自我实现,促进完整人性和完全人格的发展。因此,新课程强调的人文性无论是教育目的还是教育过程,都尽力把人当作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更是将人文性定为课程性质的特点之一,可见,人文性与思想品德教育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以"道"为核心,在人文教育观点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在提升人性境界、阐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社会价值和深化人的主体性的教育思想等方面作了精辟的论述。《淮南子》在人文教育思想方面实质上强调了人性教育,突出了朴素的人本教育思想,强调了有为人生观,涵盖了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一、概念 提到“人文”,人们首先会想到14~17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其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和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其实,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提出人文的概念都要远远早于文艺复兴。在中国最早提出“人文”一词是在《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如果说“天文”是指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4.
戴厚英是当代文坛上一位真诚的、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她的作品既是自我表现,又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和人文关怀。《诗人之死》和《人啊,人!》是作家真诚地反省及思索人性的结果。《脑裂》是对知识分子精神症状的象征和调侃。她的乡土题材作品表现了中国文人的乡土情怀;作为女性,她既有对自身性别的体验,又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关注更多的是人性,而不是女性。  相似文献   

5.
长篇小说《塃老板》所呈现的是突出的“原生态”话语叙事形式。它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特定社会经济文化大背景下矿山的人文境况,人们为了更多地索取、疯狂地积累而导致人性的丧失,悲剧的产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表现了突出的对于人生、人性与人的未来的人文关注,从而突显其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智慧和哲学高度是无人可以替代的,《道德经》具有至高的人文价值。他较任何时代之前,从人的生命存在,社会存在,自然存在,给予了人最尊严的呵护与关注,具有普世价值。这样的人文关怀是朴素的,真实的,和谐的,人性的。  相似文献   

7.
一研究背景"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育人的活动,本身蕴含着对人的心灵和人性的关怀,富含人文关怀的思想。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不仅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也是遵循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点的必然选择。2002年8月,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  相似文献   

8.
石舒清的小说《逝水》与《背景》,通过相似的老人形象,对人的生存意义、精神信仰、生活价值和人的更高发展、理想境界等进行了形象化的探索与思考,表达了对生命尊严、健全人格的关注与企求,颂扬了人类精神生命中尊严意识的永恒与无价。本文认为,“尊严意识”是人性中良性因素的“发酵剂”,人文思想的重要资源,健全人格的核心,是文学作品应不断开掘和弘扬的“人性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毕飞宇的长篇小说《玉米》揭示了在特殊年代中权力对人性的腐蚀和戕害。张爱玲的《金锁记》阐释了曹七巧在金钱的诱惑下是如何逐步发生人性的变异。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权力和金钱,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这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成长过程,鲜明地揭示了两人如何在权力和金钱面前由被动濡染到主动追求再到最终为之牺牲自己,展示了特殊时代下权力和金钱对人的异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了历史小说《曾国藩》和《张之洞》。《曾国藩》比《张之洞》畅销的主要原因就是迎合了大众读者的口味,即表现了历史小说的美学魅力——人性,使读者不仅看到了不同于现实的社会人文风貌而且渴望在历史人物身上寻觅某种精神和情感的共鸣点。这也正是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在人性表现上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1.
在古汉语中,"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贲卦》的《彖传》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就是对人的教化,包括真的探索、美的追求、善的向往,以达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完善,为人性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拓开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12.
石舒清的小说《逝水》与《背景》,通过相似的老人形象,对人的生存意义,精神信仰、生活价值和人的更高发展,理想境界等进行形象化的探索与思考,表达了对生命尊严,健全人格的关注与企求,颂扬了人类精神生命中尊严意识的永恒与无价,本文认为,“尊严意识”是人性中良性因素的“发酵剂”,人文思想的重要资源,健全人格的核心,是文学作品应不断开掘和弘扬的“人性的精髓”。  相似文献   

13.
《易传》散发出浓厚的人文气息,蕴含着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天人合一、阴阳互补、阴阳基础上的人性善构成了《易传》的天人论、本体论和人性论,夯实了《易传》政治伦理思想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4.
毕飞宇的小说《玉米》三部曲深刻地剖析了乡村女性在权力和欲望的驱使下,灵魂扭曲,人格异化,尊严尽失,人性几近泯灭但仍走不出悲剧命运的轮回——这一发人深省的主题。论文拟从主人公玉米、玉秀、玉秧对权力的角逐入手,来分析造成悲剧命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从鲁迅一生创作的三部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篇》着手,分析这几部小说中流露出的自然人性描写及其变化,从这一角度透视鲁迅作为该时代的一位优秀的启蒙主义人文知识分子对历史和人性的思索。  相似文献   

16.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意向,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精神,是人个体发展的精神动力。《语文课程标摧》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在捍卫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同时,突出了人文性。尽管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整体,但当务之急是研究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浸润人文精神,体现和落实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得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如《画家和牧童》分角色表演),  相似文献   

18.
周梅森的《人间正道》、《中国制造》、《至高利益》以"人性"——"权力"作为核心,采用叙事手法,将"反腐"与"人文"有机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当代反腐文学的重要开拓,充溢人文情怀的反腐文本起到了主导文化对社会群体整合和秩序安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人性”?这是一个历史悠久又具有争议的问题。古今中外,人文社会科学者就一直在探讨人性问题,可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关于人性的统一定义,每一个人都从自己的理解出发来诠释人性。正因如此,我们很难用人性是什么来简单地给人性定义,而只能运用某种特定的方法对人性的某个方面或某个层面进行揭示。《辞海》对人性是这样定义的:人性指人的共性,同“神性”“兽性”“非人性”“反人性”等概念相对,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由此我们认为,人性就是人类的本质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正是这些本质特征,把人类和其他动物区分开来。从哲…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一词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是希腊教育观念的罗马形式。中国文化中的“人文”最早出自《易经》:“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查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到文艺复兴时,人文精神沿袭了中国古代人文精髓,主张反对神权,解放人性,张扬理性,倡导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思想观念。结合人文性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