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建民 《吉林教育》2002,(10):44-44
  相似文献   

2.
3.
在任何一个集体中,所有的人都不可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总会有优、中、差的区别。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囚材施教,善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差生),树立差生也能成才的观念,尽一切努力转化差生。对此,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在中学教育中转化差生的教育是一项艰难的任务,但要做得好、有效果必须有正确的科学方法,这主要是一、关注他们的心理及情感;二、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三、帮助他们寻找差距,建立学习目标和给予解决方法等.  相似文献   

5.
赞美之词,在孩子看来是一种莫大的鼓舞。生活与学习在孩子眼中会是一片灿烂与美好,良好的心理与品德也许就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气氛中产生了。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以赞美代替斥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最大限度发展。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山上树木有高低。”这句极有人生哲理的话值得我们教师反复地思考和仔细地体会。一个班级有几十名学生,其中总有几名让老师“头痛”的差生。他们以各种原因形成了学习成绩差、思想行为表现差,或者个性养成的心理素质差。教师面对这些差生应不急不躁,不甩包袱,去努力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这是现代教育对我们的呼唤,是历史交给我们的一种责任。一个创新型的教师,一个能够与时俱进、称职的教师就应该研究和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7.
8.
差生问题时刻贯穿在农村初级中学的教学中.从本人二十几年来的教学体会到:差生容易对学习产生厌倦,时常违反课堂纪律,对班级教学水平的提高负面影响极大.差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多数差生往往是后天形成的,下面就对后天形成的差生问题浅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差生”是学校学生工作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作为教育工作必须正视他们、了解他们,用无私的爱去关心他们,采取“刚柔相济”的方法,运用灵活的激励机制,持之以恒,导之以“形”,以感化促其转化,从而达到从差转优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差生问题的探讨,见诸报端连篇累牍。笔者也想对此略抒己见。我认为差生的成功转化要有“四识” 一识差生问题不寻常 差生问题不寻常有两层意思。其一:差生是世界范围的问题。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主任、法国教育总督等职的法国教育家让·托马斯在《世界重大教育问题》一书中指出:不及格和留级是初等教育,也是中等教育的创伤。发展中国家受创最剧。比如,在扎伊尔,人们统计过,初级学校的学生,80%得不到学业证书。高度发达国家也不例外,比如在法国,最近的部分统计表明,在初级教育最后两年,得不到毕业证书的比例达…  相似文献   

11.
12.
刘虹 《铜仁学院学报》2005,7(8):41-42,55
中学英语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第二门语言的基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差生的转化”是一个关键性问题。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结合差生心理特点和科学教学方法,对差生的转化问题作了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14.
15.
实施素质教育不能忽视对差生的教育。本文根据自己工作体会 ,介绍几种转化差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怎样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和认真研究的问题。在这方面笔者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深入下去,从基础抓起差生的转化是一项系统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好的,所以作为教师要深入下去,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的教育。在过去的基础教育中,由于是以应试为目的,迫于升学压力,我们的课堂教学常常是以牺牲部分差生为代价的。素质教育则相反,它面向全体学生施教,在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中,淡化选拔意识。因此,在基础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的今日,我们更应关注校园中这一特殊群体──差生。 差生的形成有一个慢性发展的过程。所以对差生的关注,要从发现学生“差时”开始。我们所说的差生一般是指学习差生、纪律差生和由于纪律不好而导致学习周绩差的双差生。不管是…  相似文献   

18.
张希强 《新疆教育》2012,(6):109-109
差生时刻围绕着义务教育的教学,从本人几年来的体会感到,差生对学习产生逆反的情绪,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一大困难。差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差生都是后天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