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语文课文中美育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应充分挖掘课文中的美育内容,让学生从课文所描绘的各类艺术形象和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中受到美的熏陶。《草原》开头,总写草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仅十三个字,就写出了草原极其辽阔的特点,并突出一个“碧”字。“一碧千里”显示了“绿”的范围,平的是绿的,大片草原也是绿的。放眼望去,一色千里。“到处是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使草原静中显动,更富生机。“翠色欲流”勾画了“绿”动态,既是绿色渲染,也是绿浪四处滚动,最后融入天际,把广阔而柔美的绿原写活了。这“绿”好像宇宙的精灵,渗透于万物之中,处  相似文献   

2.
用词造句,是语言的训练。语言来自生活。没有生活,就难以用词造句。有些词语在指导造句时因为学生缺乏有关的生活,会出现困难。学生用《草原》一课中“一碧千里”这个词造句时,只知道课文中描绘的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除了仿造,写不出什么好句子来。于是,我作了这样的引导:“谁去过草原?”学生们都笑着摇摇头。我紧接着说:“老师同大家一样,也没有去过那一碧千里的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古代 ,大诗人、大散文家为了找到一个准确传神的动词 ,往往煞费苦心 ,有的甚至达到了忘我的地步。如 :贾岛“推敲”的故事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一词的故事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也有不少传神准确的动词 ,抓住这些动词 ,含英咀华 ,比较品味 ,能培养语感 ,陶冶情操 ,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请看以下教例 :飞”出来的情谊教例 :草原》师 :请同学们仔细读下面两句话 ,注意划线的词。“群马疾驰 ,襟飘带舞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车跟着马飞过小丘。”联系课文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生 :我体会到了穿着色彩鲜艳…  相似文献   

4.
一、情境导入 ,创设自由表达的氛围1.放草原风光片 ,学生欣赏。 (配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2 .草原美吗 ?看后 ,你想说些什么 ?3.教师导语 :是啊 ,看到这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 ,听到蒙古族歌手浑厚、嘹亮的牧歌 ,老师的心和你们一样 ,也飞向了那广阔无垠、风景如画的境界中 ,如此美丽迷人的草原风光 ,课文哪一段文字做了淋漓尽致的描绘。二、合作学习第一段 ,渗透读书方法指导1.静静地读第一段 ,边读边想 :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草原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句子标出来。(设计思路 :语文学习应有静有动 ,静静地读是…  相似文献   

5.
著名作家老舍的散文《草原》,文情并茂,美妙动人。但是有几处描写蕴藉含蓄,需要反复体味才能真正悟解。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老舍初到草原,心情非常激动,感受分外深刻,因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碧千里”的草原,不禁油然生爱。然而既写它“一碧千里”,也就是十分(?)阔,又为什么说它“并不茫茫”,这岂不是自相矛盾的吗?我们以前接触过“茫茫”一词,比如《草地夜行》“茫茫的草海”,通常是以无边无际来解释的。我们说,释词也要兼顾特定的语言环境,这儿的“并不茫茫”是针对“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的草原特点而说的:草原一片碧绿,无边无际,放眼望  相似文献   

6.
问:《草原》一课中有这么一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其中后两个分句是否矛盾?“翠色”是静态事物,“流”是动词,“欲流”  相似文献   

7.
一、抓景物描写的矛盾——激喜爱之情文章的第一段中,比较集中地描写了“我”初入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其中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外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读到这里,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翠色欲流”和“流入云际”各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8.
备课摘记     
“线条”与“中国画”小学语文第九册《草原》中,有“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一句。“线条”怎么象“中国画”呢?怎么与“翠色欲流”搭配呢?宜改成“那些小丘的线  相似文献   

9.
《草原》这篇课文我已经教了好多次了,每次教学都是循着草原的“景美”、“人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一次外出听课时,我被一位教师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精彩的课堂生成所折服,同时也不断地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好好地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中描写“人美”部分中的其它方面的美呢?上个学期,我又一次教学《草原》这篇课文,于是,我将那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时所使用的提示性的语言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其它方面的美: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中描写草原景色美这部分内容,这节课…  相似文献   

10.
《草原》这篇课文用很多笔墨描写了作者初次见到大草原的情况,以及作者的感受。文笔清丽,感情真挚,使我们领略到了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课文第一段,作者在描写草原美丽风光时,安排了几处矛盾: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里翠色欲流”与“流入云际”、“惊叹”与“舒服”,“既愿久立四望”与“又想坐  相似文献   

11.
在上《草原》这一课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时,我故意讲了这么一句错话: “读了《草原》全文后,我想,既然课题是‘草原’,课文的中心就该是课文的第一节,因为这一节是描写草原景色的。同学们同意我的想法吗?”稍停,一个优等生站起来发言了:“应该先确定中心思想,后确定重点,不能根据课文题目来确定重点段。”我佯作争辩:“那好,我先确定中心思想:本文  相似文献   

12.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草原(》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是情景交融的佳作,读来很有蕴藉含蓄、寻绎难尽之感。尤其是一些难句需要我们涵泳其中,反复体味,才能悟解真谛。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碧绿的草原,无边无际啊!然而,既写“一碧千里”,为什么又要转接“并不茫茫”?一般说来“,茫茫”有无边无际的意思,这里却不是取此解释,否则将与上面“一碧千里”的描写产生矛盾。原来作者初入草原,感受新鲜,心情激动,用上“并不茫茫”则与“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的草原特点紧相关联:草原一派碧绿,漫无边际,放眼…  相似文献   

13.
一 “景”与“言”——美感的联通 1.走进文本。弄清“事实”。师:课文哪个部分写草原景色美呢?生:第1自然段。师:谁来用朗读把我们带人草原?(指名读第l自然段)师: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草原。生:我看到了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的草原。生:我眼中的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相似文献   

14.
《草原》这篇课文我已经教了好多次了,每次教学都是循着草原的“景美”、“人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一次外出听课时,我被一位教师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精彩的课堂生成所折服,同时也不断地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好好地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中描写“人美”部分中的其它方面的美呢?上个学期,我又一次教学《草原》这篇课文,于是,我将那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时所使用的提示性的语言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其它方面的美:  相似文献   

15.
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这是小学语文教学走出高投入、低效益的困境,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科学之路。哈尔滨市继红小学王京老师上了一节示范课,现把这节课介绍给大家。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草原》一课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生:介绍了作者初次到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板书:景美人亲)师: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学习“景美”这一部分。(出示草原挂图,看图想象草原是什么样的。)师:我们来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这段中哪句话向我们概括地介绍了草原景色的特点。(生读课文)生:“一碧千里,而并不…  相似文献   

16.
德国著名诗人、作家席勒说过 :“若要把感情的人变成理性的人 ,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变成审美的人”。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1.分析美的意境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在教《草原》《美丽的大兴安岭》《美丽的大榕树》这一类优美散文时 ,都是尽力将课文中描绘的美景用精炼的语言绘声绘色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通过自己丰富的想像去感知这些美景 ,这正是人们常说的“感性美”。例如我在分析《草原》中草原美景时 ,首先 ,从方位角度看草原 :远景———一望无际的草原 ,哪里都是绿的 ;稍近———像小丘似的蒙古包 ;近…  相似文献   

17.
几十年后,我早已工作,将到南极大草原上避暑度假。而那时候北半球正是严寒的冬天。未来南极大草原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长空碧蓝碧蓝的。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色的大地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一群群白色、黑色的绵羊、山羊,正在悠闲地吃着甜美的嫩草。平地是绿的,四周的小丘也是绿的,连绵起伏。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到平地,无论它们走到哪里,都像这绿毯上开了簇簇美丽的白花儿、黑花儿。一匹机器马正跑来跑去,噢——它的使命是看管羊群。机器马代替人牧羊了。  相似文献   

18.
有位老师在教《海上日出》这篇课文时,运用直观教学的手段,具体、形象地帮助学生解决了课文中的疑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加深了。具体做法是:当讲到课文第三小节时,老师问“一纵一纵”的“纵”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纵,猛然向前或向上。”有个学生举手反对,他说:“有时候我也看见过日出,太阳不是一纵一纵的。”其他学生也都睁大了眼睛望着老师,等待着老师的答复,那神情仿佛在说:是啊,太阳出来怎么会一纵一纵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你们虽然没有亲眼看到过大海,但是一定看过描写大海的书,那些文章里所描绘的海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波浪滔天”,有的说“一浪赶一浪”,有的说“波涛汹涌”。这时,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下了一起一伏的海面。老师模仿波浪,打着手势问学生:“从远处望去,这一起一伏的海面是不是‘一纵一纵’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点头回答。老  相似文献   

19.
当我翻开《读者》时,《哭泣的草原》这几个大字吸引了我。于是,我好奇地一页一页仔细读了起来。《哭泣的草原》讲述了1981年之前,草原本没有山羊, 草原上到处是一片碧绿景象, 1981年,我国和某国合资建了一个羊绒集团,为了获得羊绒, 1985年,山羊开始成倍繁殖,山羊不但吃草,而且还要吃草根, 这给内蒙古大草原带来了噩梦:翠色欲流、一碧千里的大草  相似文献   

20.
我曾执教过《海底世界》的公开课。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讲海底的声音)时,有两个男生在下面讲起话来,我轻轻地走了过去,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们都有些紧张起来。课堂上便出现了下面的一幕:我:“你们俩刚才在说什么?能告诉老师吗?”学生似乎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也不作声。我:“你们是不是在下面模仿海底动物的声音?”这一段讲了海底的动物能发出“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学生点点头,有些不好意思。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