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说文>是一部说解字义、辨析字形的纂集专书,包含了9000多条训释,这些训释不仅在具体释义上为后世的字书、随文注疏等提供了范本,就方式而言也是后世难以超越的.<说文>的训释方式可以分为直训、义界、描绘等类别.其中,义界是<说文>中最主要的训释方式,比之于直训与描绘,义界是一种完全的、更为优化的训释方式.  相似文献   

2.
<周易·井·九二>爻辞"井谷射鲋,漏",其中"射"字,译注多望文生训;汉帛书本"唯敞句"的"句",有译注以同音通假训释.其实,射"通"厌",句"通"漏".  相似文献   

3.
注疏发源于经部,而注疏自其创始之日起就不局限于解释单纯的字词,在<毛诗正义>中,孔颖达将单纯的字词解释称作"释文",将以疏通句义、抉发文旨为目的的训释称作"释义".同样,当将仇兆鳌<杜诗详注>中的追溯语源,寻绎典出定义为"释文",而将此外所引经史诗赋,以证诗意定义为"释义",就不难发现仇氏注释具有明显的"释义"倾向,仇氏之援引典故正为点明诗旨、申明杜义.  相似文献   

4.
《庄子》一书有很多疑难词语,本文仅选取其中的四个,考释其词义源流、结构演变和词性变化,辨析其在词义训释和词语使用方面存在的失误及其产生的原因,补正他人训释和运用这些《庄子》词语之缺失。  相似文献   

5.
从<诗经>翻译的历史来看,<诗经>翻译面临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其为首者乃文字训释和题旨训释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明确<诗经>翻译的难题所在,对<诗经>翻译实践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沈善增先生所著<孔子原来这么说>,自谓是一部"颠覆<论语>旧注的力作","由此引出了对孔子的哲学思想体系的重新认识".实际上,沈善增先生(以下简称"著者")"颠覆"旧注的主要手法,是利用<论语>中某些关键词的多义性,以"回复本义"、"回到当时语境"的名义,"推陈出新",得出"全新的概念",从而"颠覆"旧注的"重大失误",然后再"揣摩语辞背后的不尽之意".必须指出,从辨析字义入手训释<论语>(其他古籍亦如此),固然是一种好方法,不过却不可借文字的多义性搞"拉郎配",从而节外生枝,弄出新的错误.<论语>的语言含蓄,往往意在言外,发掘其深层含义也是训释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切忌附会,主观臆测,生出种种"莫须有"的有害纠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绿野仙踪>中"发遣、遣发""故典、典故"两组倒序词表意特征的训释和词性、用法的辨析,展现了其在历史上呈现出的面貌,并分析了这两组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存亡情况,同时从语义、语法、调序等角度解释了各组词内部此多彼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前人众多训释虚词的术语中,<虚字说>选用并且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术语是"辞".<虚字说>中的"辞"尽管杂彩纷呈,但是与现在较完整的古汉语虚词训释术语体系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因此,<虚字说>中的各种"辞"是有一定脉络可寻的.  相似文献   

9.
任坚  张惠强 《现代语文》2009,(6):146-148
文章探究焦循<孟子正义>所用的"以形索义""因声求义"等几种训诂方法,较全面地总结了<孟子正义>词义训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肖莉 《现代语文》2006,(7):89-89
我国传统的古文训释方法有形训、音训、义训.形训即"以形求义",指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探求其意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为其代表.音训即"以音求义",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被释词的意义,东汉刘熙的<释名>是运用音训的专著.  相似文献   

11.
<诗经>的许多诗篇在篇章结构上有章句重迭的特征,这些章句重迭是通过变换一些关键词语来实现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规律并结合古注来训释<诗经>.  相似文献   

12.
<正>《周礼·春官·司巫》曰:"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国有大烖,则帅巫而造巫恒。"1其中,"巫恒"一词历来注解众多,有注者释"巫恒"为巫觋聚会的固定场所,有的则认为"巫恒"是人名,还有的训释为先巫之故事。从单个词语的训释与整体句意的理解来看,前贤们对"巫恒"一词的训释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过,仔细分析这些训释,有的表面上文从字顺,实则训释不当;有的缺乏文献依据,孤证难立;有的增字解经,颇为迂曲。这  相似文献   

13.
屈原在创作<天问>时借鉴了歌诗的结构模式,这主要表现在尾章具有"乱"的特征.屈原借鉴歌诗结构模式的同时也有所超越:<天问>尾章并非前文内客的总结概括,而是一步步推导出的结论;<天问>具有歌诗特征但不是歌诗.屈原对歌诗创作手法的借鉴与超越体现了诗人创作的自觉.  相似文献   

14.
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第五大题的现代文阅读<话说知音>一文中的第二段的开头一句是"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的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这一句中的"出神入化"运用有误.<现代汉语词典>释"出神入化"一词义为:"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毛氏故训传》(以下简称《毛传》)是第一部《诗经》注书,也是现存最早成系统的传注体训诂著作。它诠词、释句、说明语法、显示修辞,而尤以词义解释为重,在其词义训释系统中,词义辨析始终占重要地位,是《毛传》词义研究的精华所在。 一 《毛传》重视释义中的词义辨析是因为在词义训释中辨析词义有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莫"字词性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惠 《现代语文》2006,(5):128-128
"莫"最初是"暮"的本字,<说文>:"莫,日月冥也."<说文通训定声>:"莫,假借为无."段玉裁认为是引申义,<说文>段注:"引申为有无之无."几乎所有对"莫"的训释,皆以为"无"字,如<广雅·释言>:"莫,无也."<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笺:"莫,无也."<小雅·天保>:"以莫不庶."笺:"莫,无也."<礼记·檀弓>:"莫相予位焉."注:"莫,无也."<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皇疏:"莫,无也."皆以"无"为训,这种训释含混模糊,因此,后世对"莫"的用法争论颇多.  相似文献   

17.
<论语>何晏注是对汉魏<论语>训解的一个总结,对后世的影响远胜过汉魏说<论语>其他诸家.何注既注意文字训诂,又重视经理阐释,其视角较为合理.何注主要是从词的语义系统和语境角度对词义加以训释的,此外也用本字训释通假字、以方俗语训释通语.何注所采用的训诂术语不多,基本继承汉代学者的用法,也有创新.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5期所载罗献中<这个"约"字怎么解>一文认为:人教社主编高中语文课外读本第二册将其所选北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以约失之者鲜矣"误注为"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很少",这"既不符合逻辑和情理,也不符合孔子的思想本意.该句中的‘约'字不应释为‘俭约',而应释为‘约束'.全句应该翻译为:‘因为约束自己(严于律己)而犯过失的很少."'愚不敢苟同罗文之说,特陈拙见,以资商榷.  相似文献   

19.
"年时"一词,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和王瑛<诗词曲语辞例释>都释作"当年或那时".<汉语大词典>释为: "方言.去年."本文试从方言和文献相结合的角度证明"年时"即是"去年",且在唐代就出现,在宋代广泛运用,不能说是方言词.最后从词汇化的角度探讨了"年时"指"去年"的由来.  相似文献   

20.
《诗·小雅·庭燎》"夜未央"中的"央",毛传曾有解释。至唐代流传为两种训释:一为"央,旦也",见《毛诗正义》等;一为"央,且也",见《经典释文》。清代对两种说法各有拥趸。阮元曾指出"《释文》‘旦’字或误‘且’",但未予解决。本文从文献版本、词义训释和字形变异等角度加以辨析,认为前释为确诂,而后释为讹传,其"且"实为"旦"之形误。解决这一历史疑案,有助于正确理解《诗经》内容,并可纠正各种典籍未加考辨而照录《经典释文》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