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会见了美国总统尼克松,双方就改善中美关系以及对世界形势的看法交换了意见。随后发表了中美上海公报。这标志着中美两国20年的对抗结束,走上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道路。中美关系的转折是本世纪国际事务中重大事件,它不仅符合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而且对亚太地区的稳定和世界和平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从敌对状态走向正常化的历史的回顾,探索和吸取一些有益的启示和经验,这对保持和发展中美关系正常化不无益处。新中国成立以后,由干美国奉行亲蒋仇华的政策,中美两国处于长达20年的对抗…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末,中美两个对抗了20多年的大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能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根本性的转折,主要是因为苏联的崛起和扩张对美国的世界战略,中国的安全及世界和平构成了威胁,再加上中越两国关系的降温及矛盾的进一步深,才促成中美关系的解冻。  相似文献   

3.
史迪威与陈纳德是二次大战期间美国援华抗日的两位重要将领。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史迪威和陈纳德都为援华抗日而来,但史、陈之间却存在着难以调合的矛盾,此矛盾促使史、蒋矛盾激化,使战时中美关系更加复杂化。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及史迪威与赫尔利的更迭,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变化的产物,也是美国对华政策总目标合乎逻辑的发展。但是,有人却认为史迪威“亲共”,赫尔利“反共”,罗斯福不幸以赫尔利取代史迪威,从而造成了美国对华政策的“逆转”,使美国政府作了“错误的选择”,未能抛弃蒋介石,实行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等  相似文献   

5.
二战时期,得到罗斯福总统特别信任的赫尔利最初是以总统私人代表的身份来华调解“史蒋矛盾”,随后升任驻华大使开始调处国共关系,从处理“史迪威事件”到代表国民政府与中共签订《延安协定草案》,赫尔利似乎取得很大成绩.但就是赫尔利在华的15个月中,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日益失去灵活性和现实性.他不仅与驻华的外交官们发生冲突,而且使罗斯福政府的对华政策逐渐从军事上的“援蒋联共”转向政治上的“扶蒋抑共”,又从“联合政府”构想下的“扶蒋压共”转向意识形态的“支蒋反共”.导致罗斯福政府对华政策的转交的动因,既有赫尔利的个人因素、国际形势的变化,也有意识形态的影响,更有美国政府对中国革命发展趋势的错误判断和自身利益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美关系将是21世纪世界事务的重大主题。在中美关系的视野中,美国华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身在美国,根在中国,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在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过程中,美国华人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中美关系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在“联合国”有着非常明晰的表现,中国在联合国创立时成为“四警察”之一,主要是抗日战争的贡献,但也得益于美国的“抬举”。美国此种“抬举”纯粹是出于对中国的利用,中国因美国的操纵而被排除在联合国门外工达22年之久的那段极不正常的历史就是有力的证明,中国恢复合法席位后,在联合国同美国霸权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但为了世界和平与发展,双方也有多方面的合作。  相似文献   

8.
中美关系经过艰难曲折的历程,终于实现了正常化,这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胜利,也是周恩来外交思想实践的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周恩来执行了以斗争求和平、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用民间外交促进国家关系改善等原则和策略,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9.
“布什主义”是人们对布什领导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戏称。这种战略概括起来就是“先发制人、保持优势、单独行动”。美国在转变国际战略的同时,布什的对华政策也从克林顿时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焦点。更是美国政府用来遏制中国发展的一张王牌。2004年6月以来,美国的对台政策或明或暗地发生了微妙变化。一方面扮演着离岸平衡手的角色,一方面不断给台湾发出各种错误的信号,中美关系目前正进入一种危险的境地。  相似文献   

10.
中美两国有着完全不同的政治体制及巨大的经济差距 ,但两国政府及两国人民却把发展两国关系看得十分重要。分析中美关系特点并透过表象探究中美关系实质 ,有助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美关系的特点1 .政治上斗争激烈 ,但斗而不破。新中国建立之后 ,长期以来 ,美国与中国的遏制与反遏制、霸权与反霸权的斗争十分激烈且始终未曾停止。既有直接或间接的交手战争 ,也有不拿枪的严酷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斗争。但每一次“危机”之后 ,通过双方的努力 ,又会出现缓和的转机。中美关系如此斗一斗、缓一缓 ;再斗一斗、再缓一缓 ;斗争不断 ,但又斗而不…  相似文献   

11.
中美两国有着完全不同的政治体制及巨大的经济差距,但两国政府及两国人民却把发展两国关系看得十分重要。分析中美关系特点并透过表象探究中美关系实质,有助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就一直是我国外交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领导人曾多次发出打开僵局的呼吁,在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缓和中美关系的问题,不久就正式开始了中美大使级会谈。接着毛泽东在中共八大期间指出:我们的门是开着的,几年后英、美、西德和日本都将与我们做生意。但是,由于美国政府在战后推行敌视社会主义的政策,致使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经历了漫  相似文献   

13.
克林顿政府与中美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林顿政府执政初期 ,由于对中国情况不了解 ,以及受大选政治和国内反华势力的影响 ,对华实行“遏制”与“接触”政策 ,不断在人权、贸易、台湾和军售等问题上制造事端 ,使中美关系一直走下坡路 ,并降到中美建交以来的最低点。进入第二任期后 ,克林顿随着个人地位的巩固和政治外交上的成熟 ,在对华政策上所受干扰和压力减少 ,能以务实的态度来处理中美关系 ,对对华政策做出调整 ,用全面接触政策替代了孤立遏制政策 ,从此中美关系进入了较成熟稳定发展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4.
中美双方之间既有分歧,也存在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我们应根据美国外交新特点及其对华政策的发展趋势,来确定我们对美政策的战略思路,从而积极发展中美两国关系。  相似文献   

15.
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具有重要影响,但台湾问题本身还在很大程度上受着中美之间其它问题的影响.综合考察以上两个层面的问题可以得出:按照传统观念,台湾问题有可能使中美走向对抗或战争.但两国关系是否能真正走到那一步,还取决于美国政府能否顺应时代的发展,以新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台湾问题.  相似文献   

16.
1944年10月19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蒋介石一再要求下,下令召回美军驻华军代表,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约瑟夫·华伦·史迪威将军,史称“史迪威事件”。这是抗日战争中中美关系史上一件引人注目的事件。探讨剖析这一事件原因,是研究这一时期中美关系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史学界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各种观点。归纳起来有三种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史迪威与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态度,是二人关系僵化的关键。史迪威赞成国共合作,蒋介石把反共作为第一的根本国策,二者逐渐发生矛盾。持这种观点的有:胡秀勤、陈莉《论蒋介石与史迪威的关系》(《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李学文,谢鹏《试析蒋介石要求召回史迪威的根本原因》(《史学月刊》1988年第1期);牛军《从赫尔利  相似文献   

17.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围绕台湾问题,中美两国的关系从五六十年代的敌视对抗,走到七八十年代的缓和合作,九十年代再次跌入低谷。台湾问题成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也是中美两国关系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之后,仍未实现关系完全正常化的根本症结所在。推进两岸关系恰恰是打破“两国三方”博弈僵局的关键所在,中国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18.
2008年美国大选奥巴马赢了,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奥巴马为什么能赢大气候对奥巴马有利。2008年是一个美国遭遇各种麻烦的年份。首先,  相似文献   

19.
假借的转折与回归萧甫春假借是六书之一。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其实就是“同音代替”,语言中有这个词,但没有书写这个词的字,不是依词造字,而是借用一个已有的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这种方法叫假借.孙诒让说:“天下之事无穷,造字之初...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立法院长孙科四次出入苏联,他被蒋介石选作使者乃因他同其父孙中山一样有过俄国情结,他并不赞成苏联的意识形态,但为了中国的抗战大局,他主张把民主国家苏联当成中国的朋友,笔者从他担任“中苏文化协会”会长期间的活动,他同苏联党政领导人进行的谈判,为中国抗战争取到3.5亿美元的贷款,或亲自或促成了几个重要条约的签订等方面,分析孙科为维护战时中苏关系而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