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十七字诗     
明朝正德年间,有个叫李赖子的,好作十七字诗,能触目成咏。当时天旱,太守求雨未应,他竟作诗嘲笑太守。诗云:太守出祷雨,万民皆喜悦。昨夜推窗看,见月。这首诗传到太守耳朵里,太守甚为生气,下令传讯他。太守对李赖子说:“你善吟十七字诗,不妨再来一首。假如是佳作,便放了你。我的别号叫西坡,就以此为题做诗吧。”  相似文献   

2.
十七字诗     
在谐趣诗中,有一种诗体叫“十七字诗”。它由五言三句,末句二言组成,末二字点明或突出主题。如俗传的“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两人若相比,差多。”相传明朝正德年间,有个叫常喜颜的人,好作十七  相似文献   

3.
十七字诗     
十七字诗是诽谐诗体的一种。相传产生于宋代,以山东张山人的十七字诗为最早,流行于元祐至绍圣年间,后形成了一种诗体。  相似文献   

4.
5.
从古到今,写诗都讲究“炼字”。读者只要细心品味,一定会发现诗人们对“飞”字是很钟情的。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等等。“飞”这个普通的字眼,一旦进入诗中就好似一枚橄榄,耐嚼耐品。现以中学课本中的“飞”字句为例,作一粗浅赏析。“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飞”过重重关隘和山岭,多么坚强勇敢。“飞”字既照应上文“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反映当时战事紧迫,行军神速,又为下文木…  相似文献   

6.
“半”字诗     
明代诗人梅鼎祚写过一道“半”字诗半水半烟著柳,半风半雨催花。半没半浮渔艇,半藏半见人家。  相似文献   

7.
穷而后工是诗歌欣赏和文本批评的典范理论,在以往文论家的研究中已经涉及到文本和作家两个维度,但是在对作家的生存境遇研究中存在着平面化和单维度的缺陷。通过对作家的生存境遇、心理体验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从"穷"的言语有限性扩展到"穷"的境界的无限性研究视阈,从中得到理论研究的历史梳理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携手高中一线优秀教师,近距离触摸高中教材,答疑指津,营造新课标指导下的有效教学课堂。"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一般说来,说理与诗歌,尤其与"有趣",就像油与水,是互不融合的。诗中要讲道理,就有可能使诗歌变得枯燥乏味,产生概念化的缺点,甚至于损害和忽略了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可是在琳琅满目的古代诗歌画廊里,有一部分就是以"理趣"见长而引人入胜的。这类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理趣"诗,不像玄学家和道学家那样板着面孔,而是像  相似文献   

9.
《邢台学院学报》2014,(2):110-113
现代汉语中的"把"多用来作介词,是把字句的典型标志,可是在唐代以前"把"字却只是纯粹动词。把字句是在唐代出现的,对唐宋诗歌中的"把"字进行分类研究,包括动词、名词、量词、介词,而侧重点是介词"把",进一步总结出唐宋时期的把字句主要类型,即处置式和工具式,以及处置式把字句的基本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0.
陈仓 《高中生》2011,(24):56
唐代好诗传世之量甚巨,但臭诗也载入过史册。据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记载,唐中宗时有个左卫将军叫权龙襄,常自夸能写诗,曾做《述怀》诗:"檐前飞七百,雪白后园僵。饱食房里侧,家粪集野螂。"大家请他解释一下,他说:"鹞鹰在屋檐前飞旋,能值七百文钱。洗过的衣衫晾挂在后园里,晒干后洁白如雪,僵直不动。吃饱了饭就在房子里侧卧。家  相似文献   

11.
在民间有一首流传极广的︽四喜︾诗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诗中所指是人生中最为美好的四件事情相传有一个读书人参加乡试没考中回家途中天又下起了小雨傍晚住店时店旁院里正传来阵阵唢呐声和鞭炮声原来是邻院有人娶亲到了晚上他睡不着觉想起了︽四喜︾诗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见闻便给︽四喜︾诗加了八个字使原诗变成了久旱逢甘露︱︱︱几滴他乡遇故知︱︱︱仇敌洞房花烛夜︱︱︱隔壁金榜题名时︱︱︱梦中这样一改诗中原来所说的人生四大欢喜就变成了人生四大悲愁对比十…  相似文献   

12.
东海闺秀《咏蓝菊》诗云:为爱南山青翠色,东风别染一枝花,清代诗人龚炜认为,诗中别字太硬,应去侧刀。这两句诗就变成了为爱南山青翠色,东风另染一枝花,虽改动了半个字,却锦上添  相似文献   

13.
14.
简简单单的一个“一”字,在诗人的笔下,却能铺排出多姿多彩、兴味盎然的“一字诗”。古人做诗,最忌同一首诗中字词重复,而“一字诗”却是要“一”字多次乃至十几次反复出现,不仅不能有重复与拖沓之感,而且诗的内容还要与一定的事物相应。这本是难而又难的事,可是,古代一些名家却竞相玩起“一字诗”来。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有一次外出访友,来到江边渡口,可是渡船刚刚离岸,于是苏东坡便喊船家驶回来,接他上船。船上的人都认识这位大诗人,笑着起哄,故意为难他,让他即景赋首诗,诗中必须含有十个“一”字,然后才能接他。苏大学士无奈,只得应允。只…  相似文献   

15.
“诗话”是指人们对诗词作品或诗人的论述评价以及对诗词理论的表达阐释。“诗话题”是命题人将某个诗话嵌入题干,以此来引领学生理解、鉴赏、解析诗歌的一种题型。由于诗话的陌生化、理论性及其与所阅读诗歌的高度关联性,诗话题给广大考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不妨从题型特点、诗话特征以及教学备考等方面来梳理、透视这种题型。  相似文献   

16.
问题的提出在我们童年的岁月里,几乎每个人都与诗亲近过。读书之后,诗却在我们的成长中渐行渐远了。许多年前,对传统文化与审美意识的政治性否定隔离了我们和诗,“诗的国度”里诗的传人已寥若晨星。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哺育了一代代士子学人,而如今,我们却成了数千年诗歌文明的“失忆者”。  相似文献   

17.
我认为诗歌教学应注重“读”.应以“读”字当头.因为诗歌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形象地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诗歌它可以言志.也可以传情.同时也可以蕴含深刻的哲理且富有音乐感,读起来琅琅上口.所以很值得我们好好地读。慢慢地品味.品出诗歌的美,读出它的意境。综上所述,本人认为诗歌教学应采用三步读书法.即初读——品读一情读。  相似文献   

18.
我认为诗歌教学应注重“读”.应以“读”字当头.因为诗歌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形象地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诗歌它可以言志.也可以传情.同时也可以蕴含深刻的哲理且富有音乐感,读起来琅琅上口.所以很值得我们好好地读。慢慢地品味.品出诗歌的美,读出它的意境。综上所述,本人认为诗歌教学应采用三步读书法.即初读——品读一情读。  相似文献   

19.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精心优化美读诗歌的环节,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精心优化悟的环节,鼓励学生有独特的感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品析诗歌的语言,从写作技巧、修辞方法、重点字词方面品析其中的精妙之处。  相似文献   

20.
“一”是最普通的数字,古往今来,许多人在诗文中将“一”字运用得十分巧妙和别致,给诗文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