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贤亮曾经是浪漫张扬、激情澎湃的诗人,却因一首《大风歌》被剥夺创作权力、强制劳动改造,他的诗人才情和青春岁月在宁夏贺兰山的劳改农场一起被消磨殆尽。后来,他通过《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重返文坛,至今还没有哪个作家像他那样细腻、逼真地展现落难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和复杂心理,在当时略显寂寥的宁夏文坛上,张贤亮的出现,如同荒凉大地上长出的一株大树,为当时的宁夏文学注入了血液与生机。同时,张贤亮也为宁夏文学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张贤亮八十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都写到了"马"意象,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的"马"意象和其他作品中的"马"意象不同。随着文本的推进而逐渐变异,最后变成了一匹"骟马",真实地再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在高压中的挣扎、苦难、纠结、矛盾、压抑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
暑假 ( 99年 )阅读了厚厚的四卷《张贤亮选集》 ,耳目一新。张贤亮先生“是我国当代文坛上很有影响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有的已拍成电影 ,他的文论亦独树一帜 ,在国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选集》内容包括诗歌、小说、散文、访欧感想、创作经验和文学散论等等 ,十分丰富。《选集》集中映示了作者张贤亮先生的文学思想。学术界对作者的文学思想褒贬不一 ,本文爰就张贤亮的文学思想做些探究。一、歌颂真善美 ,揭露社会的阴暗面文学作品一般是通过艺术手法 ,歌颂、弘扬人事间的真善美 ,揭伐假丑恶 ,为一定的阶级与政治服务。文学作品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从孕育那一棵美丽而充满荒原气息的《绿化树》开始,直到沉重地诠释出《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一既令人震慄又使人深思的命题,张贤亮勇敢地进行了一次艰难的跋涉与探索,将他的足迹深深地,踏进了章永璘的内心世界。他在那里开垦欢乐,更多的(?)挖掘痛苦;他严肃、深亥甚至颇为残酷地剖示了章永璘的内在灵魂,展现出这位苦难的主人公向着新的高度不断超越的思想历程。一般人认为,欧美作家比较擅长于细腻的心理刻画和描写,中国作家则少有如此。但是,张贤亮在这个领域的耕耘却显示了相当的深度和力度。他笔下的章永璘正是一个在精神上艰难跋涉的苦行僧,背负着沉重的行囊不断探索着一次又一次的彻悟和涅磐.可以说,章永璘的内心活动史成为了推动《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情节发展的真正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4.
(一) 张贤亮在当下文坛近乎远去的明星:想当初,即八十年代前、中期曾以《灵与肉》、《土牢情话》、《男人的风格》、《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小说轰动一时,独领风骚;相比较,他在嗣后的十年委实声渐阒寂,虽也有《早安,朋友》、《习惯死亡》、《智慧即痛苦》等作品陆续问世,但愿提及者寥寥;直至1999年末又回到《收获》杂志自荐新作《青春期》。但能否如其前记所说再度引人瞩目,那是另一回事了。我所以会对张贤亮作追踪式阅读,大概  相似文献   

5.
作家张贤亮在其作品《我的青春期》中披露了这样一则故事:说他小时候曾在北京某中学就读。一天,班上一同学的钱丢失,因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一向被班主任另眼相看的张贤亮成了重点嫌疑对象。在班主任  相似文献   

6.
张晓震 《教育》2010,(4):42-43
作家张贤亮在其作品《我的青春期》中披露了这样一则故事:说他小时候曾在北京某中学就读。一天,班上一同学的钱丢失,因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一向被班主任“另眼相看”的张贤亮成了重点嫌疑对象。在班主任的“诱导”下,本没有“作案”的张贤亮承认了“事”是自己干的,结果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张贤亮与其母亲一起被羞辱……几十年后,当这所中学建校80周年,而张贤亮作为著名校友被邀请并题词时,他写到,“感谢母校给了我一个艰难的起点”。  相似文献   

7.
张贤亮的创作总让人或多或少的感到一种强烈的政治功利性,张贤亮的可贵之处在于并非仅仅停留于对“反右”“文革”那段非常历史的批判,而是反思知识分子的自身弱点,知识分子在逆境中如何能战胜环境与自我,实现体魄的雄健与人格的强大。  相似文献   

8.
<正>首先祝贺《群山绝响》的出版。他的才华表现在对人间世事的洞见,表现在人与人、人与物的睿智反映,表现在叙述中对于文字的把握,这种才华是罕见而卓越。《群山绝响》的书名很好。这四字既是他的审美观念,也是他现实存在的概括。这本书是他的新收获,是陕西文学乃至国内文学的新收获。《群山绝响》所写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能是他的自传,但那段历史,那段生活,差不多又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的真实写照。那段我们  相似文献   

9.
《普贤寺》是张贤亮1996年发表的短篇小说,这部小说发表后并未引起太大轰动,但是从小说自身艺术水平关照,这篇小说凝聚张贤亮多年创作功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刚刚度过60岁生日的著名作家韩少功,推出最新长篇小说《日夜书》。曾经作为"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韩少功,亲身经历了那段不同平常的难忘岁月。三十多年过去了,他一直在回忆、反思知识青年一代对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的影响。他在创作了《马桥词典》、《暗示》这两部长篇小说后,历经十年的酝酿构思、数易其稿,"吝啬"地将《日夜书》呈现给读者眼前。  相似文献   

11.
张贤亮是我国著名作家,中篇小说《绿化树》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戴乃迭是著名汉学家,她翻译的《绿化树》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但是译者的主体性受到了各种因素的限制,比如读者群、客观环境、译者的双语能力等等。讨论这些限制因素,对于成功的文学翻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电视剧《灵与肉》是以张贤亮先生经典短篇小说《灵与肉》为蓝本,又将电影《牧马人》、张贤亮先生其他小说作品、张贤亮先生的生平事迹、宁夏的人物原型、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间音乐等作为素材,采用跨体互文性生成模式编织而成的一个互文性文本。通过文本内部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开放动态的网络结构。电视剧游走于致敬经典、政治需要和商业逻辑之间,体现了多元的价值诉求。代表了电视剧创作的一种新的探索方式。然而,电视剧也存在一些瑕疵如细节刻画的庸俗、情节安排的突兀、人物形象太过拔高等。  相似文献   

13.
《新作文》2007,(2)
张贤亮是知名作家,由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牧马人》曾轰动一时。如今他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圈内盛传的中国作家“首富”。张贤亮当过“右派”,在宁夏劳改22年。狱中,他把惟一能读的《资本论》读了又读,悟透资本运用之道。劳改释放时来到一个叫镇北堡的地方,此处一片苍凉,莽莽荒漠中  相似文献   

14.
【人物小传】在师范的求学时光,他是头枕着《青春万岁》《约翰·克利斯朵夫》《静静的顿河》度过的,他至今仍感念那段岁月,也笃信了"读书是为精神打底"的话,因为至今,他仍对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激情等字眼抱有莫名的好感。  相似文献   

15.
歌颂社会主义新人,反映人民的四化建设生活,在精神上给读者以奋发向上的鼓舞和力量,这是我们社会主义文学毋庸置疑的职责.于一九八三年第二期《小说家》发表(一九八四年以单行本问世)的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就是这样一部值得肯定,令人感奋的优秀作品(以下简称《风格》).《风格》是张贤亮同志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以酣畅雄健的文笔、饱满炽烈的感情,艺术地再现了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的时代特色,它以淋漓的笔墨,绘制了一幅新时期城市改革生活的宏伟画图,以磅礴的气势塑造了一位应运而生、叱咤风云的当代英雄、这一可喜的收获足以证明张贤亮同志确实是一位有着丰富生活积累、又有深厚艺术功底的优秀作家.  相似文献   

16.
张贤亮小说的知识分子言说,揭示了20世纪中国社会里发生的知识与政治权力的冲突。本文以他的《绿化树》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为例,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一,身份的认定与身份的认同;其二,忏悔与伪忏悔;其三,个体回忆与集体回忆。  相似文献   

17.
2014年《南方周末》刊发了一系列关于张贤亮的文章,我最感兴趣的是《雪夜孤灯读奇书》。作家出版自传并不稀奇,但发表未定稿自传,却鲜见。张贤亮如是也。读完文章,我终于解开心中的一个疑惑,一位作家如何能在商海中游刃有余。或许真是《资本论》的滋养和影响,让他在西北高原上一展经商才华,为那块神奇的土地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备受争议,  相似文献   

18.
<正>著名作家张贤亮先生,9月27日静静地走了。看着案头的《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几部先生的著作,内心瞬间涌上了难以叙说的平静。张先生的著作要慢慢读,但他的名字,我会永远刻于心间。张贤亮是作家,但并不止是作家。他一生颇有些传奇色彩,少爱诗书,其母贤敏博学,使他从小就有了很好的起点。他19岁时因《大风歌》遭难,开始了在宁夏农场22年的劳改。这无疑使他神经上受到巨大的震撼,使他的精神气质又渗进了一种悲剧  相似文献   

19.
《土牢情话》是张贤亮发表在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十月》上的中篇小说。这篇小说多少受了苏联作家拉夫列尼约夫的中篇小说《第四十一》的影响。张贤亮在他写的《关于〈土牢情话〉》中也说,他曾在一九七九年十二月的北影小放映室里,第一次看了苏联影片《第四十一》。他说:“这次看它,给我的震动很大,因为我个人一九七○年在‘土牢’里,以和自卫军官差不多的身份当囚犯时,曾幻想过一个几乎与《第四十一》相同的故事。”“幸亏  相似文献   

20.
《高中生》2007,(24)
内心独白内心独白是作品中人物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指通过人物的内心表白来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充分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例如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那段著名的"生存还是毁灭"的内心独白,是他对于"生"和"死"的思考,表现了他内心的困惑,极具哲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