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民初,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胡适等学者在总结清代学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们引入了自西方而来的科学视角看待考据学,特别是戴震为代表的皖派考据学,力图在中国学术传统里发掘出西方式的科学精神或科学方法,以利于正处西学冲击下的中国学术实现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
自《天演论》问世以后,进化文学观在清末民初文坛成为了一股颇具影响力的文学观念.本文以梁启超、胡适、陈独秀为个案,考察他们在《天演论》的影响下所生成的进化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3.
章太炎与梁启超元青章太炎与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中国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他们由于以自己的奋斗追求开辟了中国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的新的历史时代而被后人列入先进中国人的行列。然而,他们又分属于不同的政治派别,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总目标下,有着不尽相...  相似文献   

4.
尽管中国也有“理财学”与“经世”思想,但是始终未有思想意义上的、整体看待经济系统的经济学。一百多年前,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传入中国,在其观念冲击之下,伴随着政治和军事的巨变,几代中国学者试图以不同认知结构和话语模式来迎接挑战,重构经济学的思想体系。不过,尽管尝试以西方经济学“启蒙”中国思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焕章等人具体立场与路径却迥然不同。本文由此入手,尝试分析清末民初思想界对于“西方经济学”的认知与阐发。  相似文献   

5.
张园园 《学苑教育》2012,(15):19-19
1901年梁启超在号召发起史学革命之后,学界开始了漫长的反思和探索。而民国期间上古史的研究不仅仅作为一个新的研究对象,同时因为在清末民初以康有为、崔适等今文经学派的异军突起,形成的一股疑古思潮,进而影响了顾颉刚的古史辩运动,从而使上古史的研究占有重要位置而显得异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在新思想、新文化的冲击下,书法艺术面临新的抉择。在清中期金石考据学的影响下,以康有为为代表受到西方艺术思潮影响的学者在书法艺术上形成了新兴的碑派。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尊碑卑唐”。在中国书法史上掀起了一场书法审美的大变革。书法理论、创作基于对传统碑帖的融合,给近代书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族危亡时期,康有为、梁启超基于特殊的政治目的,对孔子的教师形象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与塑造。康有为将孔子圣化为孔教教主,试图为托古改制提供合理依据,减少变法阻力。梁启超祛除了对孔子教师形象的宗教化和迷信化塑造,吸收西方理性思想,转而重新推崇孔子为道德、理性之师。在康有为、梁启超互为镜像的阐释下,孔子的教师形象呈现出宗教性与现代性相互杂糅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清末维新运动中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1895年,梁启超在北京代表广东籍举人向光绪帝上书,并支持康有为“维新”,主张变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时期,梁启超负责主持京师大学堂译书事务并参与机要。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创办《新民丛报》,竭力向国人介绍和宣扬西方文化,旨在  相似文献   

9.
特殊历史阶段的更迭和过渡时期,必然有社会伦理思想的激荡与演变。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史上特殊的历史过渡时期,国家危机、民族危机、政治经济的社会危机错综复杂,其时社会伦理的变化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以严复、梁启超、蔡元培为代表的进步人士的社会伦理思想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伦理、价值取向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转型时代是乌托邦主义流行的时代。中国文学建构了一个独特的儒家乌托邦世界。这是一个反西方,也是超西方的乌托邦世界。从康有为到梁启超再到吴趼人,这是一个从外在冲突走向内在超越的历史进程。由最初的外来文明输入引发的文明冲突论,到最终反本溯源,依赖传统天理世界观指出的路径,以内心的良知唤醒"内在超越",晚清文人试图在东方和西方之外建构出儒家普世的"文明境界",为后人指出一条文化保守主义者道德救世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是我国清末以来思想和学术界的代表人物,胡适在年轻时就受到他的极大的影响。他们相识之后,在学术上的交流和批评就成为他们之间往来的一大亮点。最有影响的,一个是梁启超公开批评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个是他们在《墨经》研究方面的相互商榷和批评,他们这种敢于直面的批评态度和“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为学术界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晚清时期中国当时社会背景和政治小说的译介之间关系的角度论述了自十九世纪末资产阶级在中国萌芽后以梁启超等人掀起的政治小说翻译高潮是译者和读者的一种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共谋。目的在于揭示当时译介政治小说在中国清末民初出现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作为近现代人民心中向往的“政治理想国“--宪政,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让中国芊芊志士为之奋斗不息.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立宪宪政主张到孙中山、宋教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的共和宪政理想,他们的民主宪政运动开启了泱泱中华大国的民主宪政之门,其对于“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中国无疑是一剂醒世良方.……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生平对龚自珍有过多次褒贬不同的评价。写于一九○二年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对其大力褒扬,在一九二○年成书的《清代学术概论》中转为着意贬斥,撰于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五年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又对其不加苛责。这些变化隐含着梁启超对于康有为态度的转变,从中可以看到梁启超本人政治态度及治学重心的演变。  相似文献   

15.
一八九八年的戊戌变法,是由资产阶级发动和领导的维新改革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了一系列革故鼎新的主张。他们把改变乃歪彻底废除封建教育制度、创立资产阶级教育制度,作为变法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以及对新的教育制度的种种设想和大胆实践,曾对中国近代  相似文献   

16.
袁世凯的评价问题是近代史研究中有分歧的一个领域。对袁世凯的评价,不仅关系到袁本人的历史形象和地位,而且关乎对清末民初整个历史走向的总体把握。如果重温一下八十多年前活跃于民初政坛的梁启超对袁世凯的评价,或许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历史上的袁世凯不无裨益。一、梁袁关系说到梁启超对袁世凯的评价,不能不考察清末民初梁袁关系的变化。事实上,梁启超对袁世凯的认识和评价,是随着梁袁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大体来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将近20年的时期,梁启超经历了由“仇袁”到“和袁”再到“反袁”的变化过程。“仇袁”最早可以追溯到维…  相似文献   

17.
《柳州师专学报》2019,(1):121-125
封建社会中,女子教育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许多女童丧失了受教育的机会。清末民初之时,中外思想交融、新旧观念碰撞,使得女子教育事业有所进展,体现在教会女学为新式女子教育拓荒、留学教育推动女子教育向前发展、女子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等方面。由此,受过良好教育的新女性不断涌现。本论题以梁启超先生笔下的康女士为研究案例,探究清末民初时期女子教育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求新变革的时代浪潮、西方戏剧的影响和电影的诞生,推动了戏曲由传统向现代化的发展演变.近代戏曲改良运动,以启蒙话语为主体,梁启超等高扬戏曲的社会宣传教育功能,提倡戏曲改良.启蒙思想家和学者积极参与改良戏曲的创作,戏曲演员和表演团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舞台表演艺术、舞台样式和全新的演员培养方式,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戏的改良取得一定的成绩.近代戏曲改良运动,虽然有种种的不足和缺陷,但却使中国传统戏曲再一次焕发了活力,迈出了古典戏曲现代化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时期是中国的"启蒙时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也是韩国的"开化期",此时期梁启超流亡到日本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小说观的论文,同时韩国文人申采浩拿起笔来为祖国的未来奋笔疾书。梁、申二人把小说当成革命的工具,甚至视之为改变整个社会和政治格局的基本手段。本文通过中国近代文人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对韩国近代小说的影响,分析了中韩文人在小说观上的交流,重点以韩国文人申采浩为例研究了梁启超对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黄兴与梁启超,一个是民主共和的伟大旗手,一个是君主立宪的领袖人物。虽然他们的政治目标大致相同,但由于实现的途径和方法不同,因而,在清末民初的政治风云中,他们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分到合,由敌变友的曲折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是他们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