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黄河下游河道有近4000km^2的滩区,居住着180万群众,耕地375万亩。但是长期以来。因为洪水漫滩导致滩区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滩区经济发展落后,形成了所谓的“沿黄贫困带”。针对这一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涛明确表示:“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创造一个黄河治理与滩区发展相和谐的环境,让滩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治黄科技信息》2004,(3):11-12
5月9日,黄河防总常务副总指挥、黄委主任李国英在2004年黄河防汛会议上表示,黄河滩区问题已成为当前黄河下游防洪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为尽快协调好滩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整体防洪安全的突出矛盾,黄委正积极筹划滩区治理措施,制定滩区综合治理规划,  相似文献   

3.
黄河下游滩区的发展问题,不仅关系到黄河的治理,而且关系到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黄河下游滩区要实现和谐发展,不仅要加强防洪设施建设,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缓解水资源和水环境压力。同时,还要改善滩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经济与生态效益两手抓,从而实现黄河滩区的有效治理和开发。  相似文献   

4.
黄河下游河道逐年淤积抬高,河道断面萎缩,过流能力降低,漫滩流量大幅度减小,致使黄河洪水出现小流量、高水位、大险情的特点.通过对黄河下游的泥沙淤积规律的认识,以黄河下游洪水不同时期水位的变化、洪水传播时间的变化以及漫滩流量和削峰作用的变化来论述下游河道淤积对洪水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黄河下游河道形态独特,为著名的“二级悬河”。黄河范县河段处于下游“二级悬河”最为严重东坝头至陶城铺之间河段的中部,滩唇高仰、堤根低洼“二级悬河”的河道形态非常突出,对下游河道防洪十分不利。一旦发生大洪水,极易在滩区串沟和堤河低洼地带形成集中过流,造成横河、斜河特别是滚河重大河势变化,严重威胁堤防安全,甚至酿成决口之灾。为此,结合黄河中下游洪水泥沙防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一些必要的治理措施,以期解决问题,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  相似文献   

6.
濮阳市黄河滩区西起濮阳县渠村乡闵城村,东至台前县张庄闸,全长150.5km,沿黄河左岸呈带状分布,最大滩面宽7km左右,滩区面积443km^2。该段处在黄河“豆腐腰”处,河道宽浅散乱,主流摆动频繁,中常洪水易发生横河、斜河,威胁堤防安全。由于该河段二级悬河状况严重,又有堤河7条、渠道12条、大的串沟13条及各种原因形成的堤根洼地,黄河发生中常洪水时,滩区极易通过串沟、渠道进水流向堤根洼地,切断滩区群众撤退后路,使避水台成为孤舟。  相似文献   

7.
这次会议是科技委成立以来的第三次会议,我们希望这样的会议坚持下去,每年至少一次。目前,科技委在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向黄委会有关部门提供了多项重大问题的咨询建议,现在黄委会领导班子在决策一个重大技术问题之前,都是先提请科技委进行讨论。科技委在去年进一步加大了对重大项目的咨询频次和力度,如咨询了潼关高程控制,黄河下游滩区治理有关方案,2003年防御大洪水预案等。  相似文献   

8.
1概述 黄河下游河道内的串沟,是指水流在滩面上冲蚀形成且与正河相通的泄水沟道,有时也称支河。有的顺堤成沟,有的成为汉河;有的只在汛期漫滩时走水,有的平时也走水。滩面的串沟、堤河过去都被称为“暗险”,河道中小流量时水流不出河槽,串沟、堤河并不险要,但当发生较大洪水时,串沟就容易引流入滩并直通堤河,使滩区受淹,直接威胁到堤防的安全。历史上因串沟夺流造成滩区大面积受灾和堤防决口的例子不少。  相似文献   

9.
《治黄科技信息》2007,(5):13-13
2007年黄河调水调沙于7月上旬正式结束,本次调水调沙实现了黄河下游主河槽的继续冲刷,进一步扩大了下游主河槽的排洪输沙能力。自2002年以来的连续6次调水调沙,共有4.2亿t泥沙被冲人大海,大大减轻黄河下游河道的淤积。  相似文献   

10.
1 黄河河南段滩区概况 河南省黄河设防河段自洛阳市孟津县白鹤至濮阳市台前县张庄,河道长464km,落差77m左右。河道比降上陡下缓,不同河段有不同的排洪能力。京广铁路桥以下河道两岸均有大堤约束,堤距一般在5~10km之间,最大达20km;河道为复式断面,河槽两侧有宽广的滩地。由于河势游荡不定,因此两岸滩地常有不同程度的冲淤变化,黄河河南段滩区土地面积为2200-2600km^2。  相似文献   

11.
三杨庄汉代聚落位于魏郡管辖的黄河河滩地内,遗址的形成与西汉中期以后日益严重的河患有密切关系。新莽始建国三年(11年)的"河决魏郡"后,王莽出于保护"元城冢墓"的一己之私等原因,在河决之后,并未及时加以治理,致使黄河在三杨庄汉代聚落所在区域长期泛滥。三杨庄汉代聚落周围的民堤在经受长期的洪水冲击之后,逐渐失去抵御功能,最终洪水得以侵入遗址所在区域。洪水侵入过程是缓慢,因此,三杨庄汉代聚落被逐渐淹没,得以完整地被埋藏在淤泥、淤沙之中。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黄河下游水灾频发的生态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第四个灾害高发期,即“清末自然灾害群发期”,水灾仍然是这一时期最频繁、最酷烈的自然灾害,尤其是黄河,更是“三年两决口”。导致黄河下游水灾频发的因素颇多,但近代以来黄河中上游生态环境的恶化(以陕西为例)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清代顺治至嘉庆年间,徐州是黄河流经的重要地区,黄河的决口导致徐州水灾频繁发生.自然气候因素是导致黄河水灾发生的重要原因,但人为、社会因素也同样不容忽视.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致使徐州地区的黄河水灾呈现出季节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不同时期水灾次数的变化也反映出国家水利政策和社会环境对水灾次数及水灾防治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1938—1952年间的黄泛区农村经济在经历十余年的变迁后,仍然处于凋敝破败的境地:农业劳动人口、农具、耕地面积、人均耕地及产量等增长缓慢;农村集市商业尽管也出现过个别地方的“畸形”繁荣,但在整体上仍显萧条。当地固有的生态环境是影响黄泛区农村经济长期低迷的客观因素,因泛黄而遭变异的生态环境与动荡的社会、政治背景、混乱的社会秩序又是严重阻碍着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5.
明清以来苏北水患与水利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黄河夺淮,苏北沦为“黄泛区”、“洪水走廓”。频仍的水灾摧毁了苏北农业经济,使生存环境恶化,这是导致苏北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明清、民国政府从不同认识层面治理苏北水患,但时代及自身的局限使之无法进行根治。建国50年,苏北水患得到前所未有有效治理,水利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但其中也经历了曲折。  相似文献   

16.
金代黄河多次泛滥,成为我国历史上黄河泛滥最为严重的时代这一。官僚腐败,朝廷防水机构松散,官史不负责任,治水决策失误,缺乏长远的治水规划,没有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的防洪措施等,使金代黄河接连多次的泛滥成灾,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从而加速了金朝的衰败。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旱涝灾害与太阳黑子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黄河三角洲滨州站1922~2009年的年降水资料,用Z指数法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旱涝等级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然后采用频率分析法分析了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的旱涝特征,并运用Morlet连续复小波变换对降水Z指数的时间序列进行周期性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在太阳黑子m年附近易发生洪涝灾害,而在太阳黑子M年附近则易发生旱灾;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黄河三角洲旱涝指数存在3~7年,8~12年,13~24年,25~40年的周期性波动.  相似文献   

18.
农区工业化问题是区域经济学及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的研究内容。而黄河下游农业的工业化问题则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相应的研究对象"黄河下游农区"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本文设立了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包含: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农业生产条件和现状、城市化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等一级指标及其二级指标,用以界定这一概念。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上述指标分析。从而清晰地界定了这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为类似的研究提供了界定研究对象的一种一般化方法。  相似文献   

19.
鲧禹治水传说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认为,“鲧堙洪水”与“共工振水”实际上是同一史实分化出的不同传说。推测其历史背景是处于黄河中游(今山西芮城地区)的鲧部落堵塞了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共水,引发黄河下游的决口改道,受害最严重的祝融部落西攻鲧并流放了他。禹凭借他特殊的身份协调了上下游的关系。正是在治水的过程中,诞生了第一个能够控制黄河中下游的国家政权——夏王朝。上古时期中原国家政权与霸主的交替大多与黄河中下游各势力集团的争斗有关。  相似文献   

20.
西沃石窟是黄河中下游岸边的唯一一处北魏石窟。它的建造风格兼承云冈与龙门;尤其是一号窟,在内容上弥补了龙门石窟之不足。其建造目的,除镇水外,还是为了连通豫晋之间的水上通道;石窟上的栈道遗存、牛鼻形孔洞等,对研究黄河漕运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