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当代文艺学缺少中国的气息、中国的特色,其原因在于没有把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放到应有地位。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必须坚决走出“西学为体”的误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论为母体和本根,正确地学习西方的文艺和美学理论,吸取其科学的内容和有价值的理论思想  相似文献   

2.
“距离说”作为源自西方的文学理论,它在中国的接受与传播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一方面,“距离说”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远”范畴有相似之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成为其被接受的历史前提;另一方面,“距离说”的引入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进行了回应.它作为一条线索,隐约贯穿了王国维、朱光潜、周作人等人的美学思想,丰富了中国现代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3.
理论之后:文学理论的知识图景与知识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理论"是新世纪人文科学研究面临的一种文化语境,也是关乎文学理论与文学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某种程度上决定其知识生产的路径与转向。"后理论"代表了一个思想生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的理论价值转向的到来,为文学理论知识图景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依据,改变了文学理论的知识面貌、知识范式与理论表征,也促使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更加注重以多样化的形态面向文化政治与公共领域,更加突出反思性与思想生产的深度整和,以及在价值定向与价值选择方面的高度自觉。  相似文献   

4.
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艺学必须建立在继承与发展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但传统有精华有糟粕,传统不等于“古典”,也不等于“儒家”。不超越传统,不可能有中国文艺学的现代形态和历史发展,这需要对古代文论的文本作科学的创造性诠释,要总结文艺实践的新鲜经验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文学史理论研究的格局、问题意识及方法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世纪以来,文学史理论研究出现了转型性质的变化,产生了一批新术语和新观念,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形态的文学史研究间的良性互动,构成了新世纪以来文学史理论研究的新格局。问题意识的转变和研究方法的更新是形成这种格局的基本前提。当下全球化的进程为多元民族文学在交流与融会中逐渐凸显文学理论所具有的一般共性与地方性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也为差异互见的中西理论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前提,全球化语境是影响当前及今后文学理论发展和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未来的中国文学史理论研究中,要注重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意识,凸显中国文学自身的精神特质,培养自觉的理论创新意识,建构具有民族特质的文学史哲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言意之辨”不仅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 ,在中国古代审美心理的形成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中国一系列独特美学范畴的逻辑起点 ,“言意之辨”逐渐发展成一种方法意识 ,继续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理想和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7.
我国齐梁时代的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写的《文心雕龙》,是一部系统而又精深的古典文学理论名著。这部名著,自问世后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和赞许:“深得文理”,“议论精凿”,“体大而虑周”等。它对当时和后代的文学创作及文学理论的发展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对这部巨著进行较系统地论述,并着重于指其要点进而阐发和论述,以期弘扬这部在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有着相当重要地位的宏著。  相似文献   

8.
董学文是当代文学理论界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家,其文学本质论思想深邃、浑厚有一定的创新性。由对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梳理、对审美意识形态论观点的质疑和对文学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的阐述三个部分构成。研究董学文的文学本质论思想有益于人们拓展视野,从不同视角理解文学本质这一根本性问题,推动学术界对“文艺学第一原理”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反思,促进文学理论当代发展的深远思考。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左翼文学“发生”过程中,既有对域外左翼文学理论资源的接受,也有对本土传统“革命”精神的吸纳,前者激活了左翼作家建设无产阶级文学的文化冲动,后者彰显了中国文化精神中对民族国家的终极关怀。这些都与当时左翼文艺理论者的文化想象和自我认同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0.
动态评估是近二三十年内在西方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智力评估方法。动态评估的研究者质疑传统静态评估的理论假设,批判其测验方法并试图弥补、矫正其不足。其立足于智力的发展观,旨在评估测验参加者的学习潜能和促进其认知机能的改变。“过程取向”和“教学干预与评估相结合”成为动态评估最鲜明的两个特点。动态评估突出社会文化、非智力等因素对个体潜能的影响,比传统测验更准确、有效地评估个体的学习潜能。  相似文献   

11.
审视当前中国文坛,新时期文学经过二十余年的奋力开拓,形成了今天多元共生的文学格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现代各种理论不断引入,对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带来强烈冲击。一时间百家争鸣,致使有人戏谑的称当代文坛已变成西方各种理论创作的“试验场”。特别是八、九十年代,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文化中都有着丰富的源流,在当代,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又具有了新的理论起点与涵义。“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发展主体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同时又是其在当代我国改革实践中的发展与创新。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实践价值指向便是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在伦理意蕴的观照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指向。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梳理法比较和阐释了“Physical Literacy”与“身体素养”的殊异,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典籍中“身体素养”的涵义和哲学意蕴,得出其本然含有身心一元论与具身认知理论,继而提出“身体素养”是中国古代体育教育的题中之意。以中国传统射艺为中心视角,梳理出其身体素养蕴藏了:①气力与心志相统一;②精神修养与形体历练并行不悖;③仪礼与德艺整体发展;④日用之间、内外交养、日新至臻的身体素养论。察其要旨,古人修身强调道艺双修、德美育成,重视体育运动中的身体审美性质,在仪式性场域中实践社会伦常,融洽群己行为,体现出鲜明的中国体育特色。中国古代的体育运动在素养教育与体格培育两方面与现代体育理念遥相契应,深化中国传统射艺价值研究不仅能够建构凸显中国特质的身体素养理论,亦有助于重新定位传统射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经济形态演进和社会形态发展均有其自身规律性,但二者的发展又具有非同步性、非对称性。这就决定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商品经济是并行不悖的。进一步认识经济形态与社会形态的非对称性,对于落实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加快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墨子作为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 ,其学说与儒学并称战国“显学”,对中国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墨子“义”的理论体系涉及到政治、社会、伦理、军事等 ,其理论体系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及现代社会进程中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世贞的文学理论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包容性。它既有强烈的宗派性,同时又有鲜明的开放性、发展性。他坚持复古论的文学思想,却并不反对其他有价值的理论,从而成为明代中期的文学批评巨匠。而其书法理论则与其文学理论相映成趣,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文学理论具备一致性和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竞技体育为什么能在中国形成和发展,其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什么意义?从中国近代,许多仁人志士就开始运用概念、术语、理论等表意符号竭力解读体育竞赛行为的社会存在意义,这样的思维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已经充分赋予了竞技体育活动以意义,并且在实践层面使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并列成为三大基本体育形态之一,而且还成为相较其他2种体育形态受公众关注度最高的公共体育现象。通过梳理文献资料和进行逻辑分析,以概念史的考证和解析为切入口,追溯中国竞技体育的意义演化历程,揭示竞技体育在中国形成与发展的理据。分析认为,从中国近代产生了“竞技运动”这一术语,到中国现代生成了“竞技体育”这一特定概念,表征了许多中国人对体育竞赛活动这样一个社会文化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直至当今,最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实践样态,并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体育新趋向的驱动下演绎出当代新的价值意义和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是由有意感受而形成的.有意感受形成了“文以载道”的现实主义的单一的表现方法.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文学理论、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影响和冲击着中国传统的小说创作,出现了光怪离奇的表现方法,但仅仅把这一现象归结为影响、冲击所致,只能说是一个外部因素,而内因——写作者感受与表现的内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思辨法等,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学理支撑,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延续与消亡的原因进行剖析。发现,“仪式活动”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身体共在”与延续的结构性基础,“神秘力量”获得与运动愉悦感是其存续的精神动力;情感沉降、外界屏障与“精英缺失”是造成其消亡的重要原因。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促进与治理中,要注重“仪式空间”的保护,重视族群“局内人”的设定;关注族群“神秘”与世俗情感的“二向性”需求;突出“卡里斯玛”的个体功用,促进“情感能量流”形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制度、目标、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的提炼总结,它蕴含的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即中国价值。中国价值的生成具有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是建立在5种核心价值之上,在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典型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价值形态。中国价值在政治变迁的语境中经历了近代以来中国传统价值和现代价值的对弈、较量和重塑过程。中国价值是“作为方法的中国”的精神呈现,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对国际社会新格局的构建、对人类文明新形态都具有重要意义。从历史、思想和理论的多重维度深入阐释中国价值,旗帜鲜明地建构和弘扬中国价值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