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裳日记     
黄裳 《出版参考》2006,(23):19-20
小序 日记之由来盖古矣.向来的选家,大概是从宋朝范成大的《吴船录》选起,不过那只是简单透顶的一两句记行程的话的集合而已.陆游的《入蜀记》很不坏,写景的地方很多,又多是很妙的小品.不过这全偏于游记一路.  相似文献   

2.
A一本比砖头还厚、洋洋70万言的《心灵原稿》摆在我案前,它像一个巨大的惊叹号,时时催我奋进,激我思考。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河北日报总编室副主任、杂文政论作家储瑞耕的一本从1959年到1994年的日记选。储瑞耕自13岁上初中时,就与日记交上朋友,且一写就是35年,坚持做到了:日有所记,从不间断。于是,这700万字的日记《心灵原稿》仅是其中1/10),对作者,是心灵的原稿,是足迹的记录,而对后人,对读者,则是一部杂文家、政论家的奋斗史。我作为储瑞耕的一个朋友和读者,试图在这篇随想中,寻觅日记与成才之间的必然联系,探…  相似文献   

3.
古代来华日本人的汉文日记中,包含许多珍贵的中国史料,这已是史学界众所周知的事实。如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享誉"东方三大游记"之一。白化文先生评述:"它在了解中唐时代我国的地理人情、风俗制度、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以及政治、宗教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外国人所知所见的第一手宝贵史料。" 国内学术界对人唐僧人的日记比较关注,《人唐求法巡礼行记》已有多个本子面世,圆珍的《行历记》也有相应的研究。然而,数量和质量上均不亚于前者的日本人宋僧日记,却未见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日本人宋僧的日记,举其要者有成寻的《参天台五台山记》、  相似文献   

4.
五十七万字的《魏特琳日记》,是继《拉贝日记》、 《东史郎日记》之后,又一部反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真相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是揭露侵华日军暴行最具说服力的证据之一。长期以来,日本右翼分子屡屡篡改历史教科书,并扬言“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魏特琳日记》的面世,对于这种甚嚣尘上的论调,不啻于一记响亮的耳光。 本书作者明妮·魏特琳 (Minnie Vautrin),中国名华群,美国传教士。她于1886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1912年来中国合肥办学传教,任合肥三育女中校长;1919年至1940年5月,…  相似文献   

5.
嵊州市雅璜乡干部于1998年3月3日开始记《民情日记》,嵊州日报于同年6月17日率先刊发了《雅璜乡干部写民情日记,为民解忧》报道。后来,浙江日报的记者从《嵊州日报》上了解到这一信息后,对雅璜乡的《民情日记》做法在《浙江日报》上进行了再报道,随着浙江日报的再报道和《民情日记》活动行之有效的开展,不但引起了省市各级领导的重视,而且也成了新闻媒体广泛关注的热点。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曾多次  相似文献   

6.
接到参加“贯彻一号件回望”系列报道通知后,记连日奔走在曾都区和广水市的乡村和山岗,采写了《钟情“市场水”》、《村支书的农情日记》、《“舞庄稼汉”的苦恼》等稿件,并拍摄了部分新闻图片。  相似文献   

7.
《烛照篇》第一章“写在卷首”王立道【西宁】历来的传记,多写伟人、名人、奇人、能人,不论是好人、坏人都能风传一时,甚至传之永久。《拿破仑传》、《希特勒传》、《蒋介石传》至今还一版再版。不过我以为,传记,总得记一些美好的东西,伟大的创造,高尚的品德,等等...  相似文献   

8.
《往津日记》是关于越南阮朝特使阮述第二次使华经历的记录,是越南汉籍中保存并流传至今的仅有的几种"燕行记"之一,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从《往津日记》可以看出晚清中越文化交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呈现出近代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过程中,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馆文物库房发现线装日记手稿《东游琐记》一册。此日记未注明写作年份,记录日期从八月二十日起,至十一月十二日止。日记记录了作者从家乡成都出发东渡日本求学的事宜,涉及留学的准备过程、航行路线、途中见闻、交往的人物以及到达日本后购置的书籍书目与食宿、学费、买书购衣的花销等内容。通过对《东游琐记》内容与作者背景、反映的人物关系、行文风格与笔迹三方面考证,本文认为,《东游琐记》作者正是晚清著名学者吴虞。吴虞,近代思想家、学者,早年留学日本,因五四时期猛烈抨击旧礼教和儒家学说而产生较大影响。胡适称他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四川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  相似文献   

10.
《经典释文》和《左传正义》均载有《别录》所记《左传》的传授世系。长期以来,学者对这条世系的真伪多有争论。然而,持伪观点的论证均不够严密,因而不能否定传统的说法。清华简《系年》的公布,更可证明《别录》所记的《左传》世系并非凭空臆造,而是渊源有自。不过,从古书流传的规律来看,其对《左传》传授流传的描述也存在过于片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李美皆 《出版广角》2013,(22):87-89
丁玲,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蒋伟,字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是丁玲代表作品,曾获斯大林文艺奖金。丁玲和王剑虹离开家乡后,就在上海、南京漂着。据沈从文《记丁玲》所载,在南京,"两人既同些名人来往,照流行解放女子的习气,则是头发剪得极短,衣服穿得十分简便,行动又洒脱不过(出门不穿裙子的时节次数一定也不少),在住处则一遇哀乐难于制驭  相似文献   

12.
手记的写作     
手记的写作范军,茅建华手记的本意是笔记、日记之类。应用到新闻中,则指在采编过程中随意记录下来的具有新鲜内容的短文。近几年,手记已被众多的新闻传媒采用。《人民日报》1995年9、10月份推出的一组“信手拈来谈变化”的稿件便是杰出的手记。《人民日报》华东...  相似文献   

13.
爱读买书帐     
我喜欢读名人的日记,尤其是文化名人的日记更在我所喜读的范围内。这除了日记是私人记事性质的,比公开发表的文章更来得真实,更可追寻出名人的生活轨迹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因为日记中所记的买书账。 几年前我曾买过一套《鲁迅日记》,也是冲着日记中附有买书账而买下的,其中所记录的那些书籍,真让我一饱眼福。  相似文献   

14.
明清陵寝文献大多存于档案、典籍、史书中,过于碎片化,明清陵寝文献的整理工作相当迫切,《帝陵图说》《前明十三陵始末记》及《东陵日记》《西陵日记》四部文献是独立于官修文献之外的专门性著作,兼具历史学、建筑学、地理学、文学等价值。文章以整理点校《帝陵图说》等明清陵寝四部文献为基础,考证了其题跋、版本及作者情况,以期丰富明清陵寝文献的研究成果,为学界研究明清陵寝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郑振铎先生生前曾发表过两种他亲自整理、润色的日记。一是《欧行日记》,1934年10月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二是《求书日录》,1945年11月21日至12月30日在上海《大公报·文艺》上发表。非常非常遗憾的是,这两种日记本来所记的日子很多,但都因故只发表了开头很少的一部分,而后面大部分日记原稿却都已基本散佚了。然而,又大不幸之小幸:后来都发现还保存下来未刊原  相似文献   

16.
对于年轻的朋友们来说,韩希梁是个陌生的名字。韩希梁是名长篇传记报告学《黄继光》的作,是我军战争年代从连队走出来的军事记,也是我军第一个以日记的形式发表军事学作品并获奖、被载人中国现代学史的作家。但韩希梁并不是因为《黄继光》才出的名。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早在此之前,他的两部巨已随同两场大战被世人所传颂,他的名字也随之饮誉军内外,并享有“连队记”之雅称。  相似文献   

17.
雎剑坡  郭兴 《军事记者》2004,(12):46-46
2005年报刊征订工作开始后,人民军队报社拿出资金,为全社每个编辑记优先订阅了一份全军新闻专业核心期刊——《军事记》,同时要求70多名特约记人人订阅新年度《军事记》。  相似文献   

18.
吴汝纶考察日本学制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著名教育家、桐城派后期大师吴汝纶,曾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五月赴日本考察学制,同年九月称疾引归,历时三月有余,并有考察记录。对此,《吴先生尺牍》中多次提到过。在《答贺松坡》书中,曾谓:“《东游日记》,草草记所见,不能得其要领,亦无论说,不足观采。”另在《与张野秋尚书》书中亦说:“仅将文部所讲及视阅各学日记,抄呈台览。”此外,还在《同记者俱乐部送别会答词》中说:“现将所访各节,交印工排印,限初九蒇事。”这些都证明,吴汝纶考察日本时,确实专有记录,然而,并未发现有《东游日记》刊行于世。新近,我们在搜集资料时,从安庆市四中退休教师金杏村处找到了吴汝纶当年访日的史料。史料为日记体,纸质为毛边纸,采取纸捻装订而成册,封面未标名称。规格是23公分×12公分。所记内容始自清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初一(1902年7月5日),止于十三日(7月17日),共计十三天的考察情况。这是至今所发现的有关吴汝纶访日的第一份史料。据初步考证,日记显然不是吴汝纶本人所记。有关资料表明,极有可能出自吴汝纶所器重的弟子、随员李光炯之手。这本只有十三天访日记录的日记,是否就是吴汝纶多次提到过的《东游日记》,尚无法定论,现发表如下,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9.
离休前任新华社甘肃分社社长的高级记者林田,最近出版了他1949年的随军作战日记《大军西南行》(新华出版社出版)。他的第二本日记是从四川随军步行进藏时记的,也马上就要上市。第三本是西藏民主改革的日记,已在整理。我在重庆抓到一本《大军西南行》,颇具吸引力,一口气就读完了。林田真是个有心人。当年他渡过长江到南京,上级让他到江西上饶随第二野战军十六军进军大西南。  相似文献   

20.
《魏特琳日记》是继《拉贝日记》、《东史郎日记》后,又一部反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真相的第一手原始档案材料。拉贝是一位德国人,其日记以保持原始档案史料价值见长;东史郎是一位原日本士兵,是作为受害一方的日记;而魏特琳则作为一位美国女教授、南京大屠杀的亲历和南京女性难民心目中的“活菩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