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当下新媒体平台为背景,讲述新媒体平台发布新闻、引导舆论的特点,新媒体平台对新闻舆论的引导存在许多特点,舆论传播速度快,传播制造舆论主体多元化及泛娱乐化现象等。新媒体平台新闻传播相较于传统平台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如在舆论引导中会出现的突发事件新闻社会共识度低,舆论情绪化现象严重,“虚假民意”现象和资本逐利下的“泛娱乐化”现象等都影响着新媒体平台新闻传播和舆论导向。面对这样的现象,本文提出,在新媒体新闻传播背景下,政府应该加强管理,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媒体加强平台监管机制,个人不断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使突发事件新闻舆论呈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艾臻 《新闻通讯》2014,(5):50-52
传统纸媒与新媒体融合本质是传统纸媒的新闻采编力量与新媒体的传播渠道相结合。媒体融合要求传统报业的新闻报道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变革:善于在网络上开展新闻传播、善于使用数字技术采写新闻、善于为受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善于与受众开展密切的互动。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不断融合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多媒体新闻、数据新闻、博客新闻、公民新闻、聚合互动新闻、“群体外包”式报道。这预示着媒体融合将促使新闻报道形式出现以下的创新发展趋势:从运用事实报道到运用数据报道,从报社专属报道到受众参与报道,从媒体立场报道到个人立场报道,从图文并茂报道到多媒全息报道。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新闻的采写编发及反馈监管环节都出现了全新的变化,把握这些变化背后的整体变革趋势,有助于新闻媒体透过现象看本质,更好地认识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态环境,不为花样繁多的新媒体现象所惑,掌握媒体变革发展主动权.本文认为,新闻传播与机器的结合、公域流量与私域流量的耦合、互动便捷度和趣味性上升、监管更加科学化,是未来新闻传播模式创新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夏青 《视听界》2014,(6):112-113
目前,新闻栏目开始注重与新媒体用户的互动,传播、分析网络消息,对相关新闻资讯或批评、或引导、或修正,以呈现传统电视媒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但一些栏目的互动融合形式大于内容,有的只是简单播报网民对某一新闻事件的评论或反馈意见;或与主持人交流几句,不痛不痒甚至不着边际;有的为了显现多媒体融合,直接将微信语音等受众反馈信息在节目中播放,主持人只是摆设,作用可有可无。在新闻栏目与新媒体的互动融合中。  相似文献   

5.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具有更快的传播速度和更广的传播范围,这不仅让文学与新闻之间的互动更为频繁,而且也让文学与新闻之间的互动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现象,对二者之间的互动现象做出研究与探讨,对于推动文学与新闻传播的发展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对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进行了论述,并对新媒体环境下文学与新闻传播互动中的新现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邓玉娇刺死官员案”似乎已经尘埃落定,但是反观各方对事件过程的传播,其中有几大颇为耐人寻味的疑点:1.邓玉娇是否真有精神病?2.律师是否真散布了不实信息?3.网络民意是否真能代表法治精神?由“邓玉娇案”我们很容易想起“罗生门”的怪圈,进而感到传播中真相的困惑。本文认为新闻媒体人的使命就是捍卫传播的真实性;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应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自身的开放性与互动性特征,可以将群众的观点最大程度地表达出来,赋予了新媒体更强的社会属性。文章首先分析了新媒体对新闻传播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信息传播方式、新闻传播主体、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加剧突发性新闻的不确定性等几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对突发新闻的角色定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进而分析了新媒体在突发性新闻事件中的作用,最后针对新媒体社会责任的表现、缺失原因以及增强新媒体社会责任感的途径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王坤 《新闻传播》2007,(11):41-42
新媒体之新,不仅仅在于技术,关键在于互动。纵观电台系列的重新崛起,从中可以窥见一斑——关键是找到自身与受众的结合点。传统媒体以往几乎都是从报纸到读者的单向传播,而新媒体则要求双向互动甚至是多向传播。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同一个话题,在报纸,优势资源首先是版面资源;在新闻网站,首先是网络互动平台资源。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人民日报新媒体新闻游戏型互动产品制作经验,认为新闻游戏型互动产品可以借鉴游戏中场景式、规则式、激励式、反馈式的叙事特点和兴趣驱动、关系赋能的传播特点,更加生动、直观、高效地还原新闻事实,加深受众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实现有效传播,完成新闻信息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引导,让有意义的内容变得更加有意思。  相似文献   

10.
刘宏宇 《新闻界》2012,(8):42-46
以网络为中心构建的各种新媒体被视为可以释放第三代传播权的“选择性媒介”.在倾听基础上的“被理解”为传播权归属的新媒体公民新闻实践,本质上是作为公民权的新闻传播权的两种属性:既是公民言论、出版自由的载体,也是国家、社会、个人的舆论控制权介乎权力和权利之间的一种新闻政治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传播是一种符号信息的流动。信息科技的进步,使得新闻信息交流日益频繁.传递方式日益丰富多样。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介之间的竞争与融合.构成现代文明社会信息流“英雄交响乐”的主旋律。主动携手新媒体,开辟网络新天地,合作共赢,是媒介竞合传播的大趋势。新闻媒体要与网络媒介开展议程互动,就要在新闻信息传播上突出自己的独特个性。新闻传播与网络媒介合作.就会打造优势互补、和谐相处、互动双赢,描述历史、反映历史、创造历史的传媒新传奇。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受到科学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影响,人类已经身处于新媒体的时代,传统的新闻传播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途径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用户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新闻信息,变成可以主动参与到新闻的传播和互动中。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变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反观15年来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关系研究不难发现,研究者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关系的判断发生了从替代到竞争再到合作、互动和融合的变化。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一方面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过去停留在想象中的认识在实践中被调整和校正;另一方面则是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关系的观察视角发生了改变,从过去的偏向宏观层面和传播技术层面的论述,转为更为关注社会情境、具体案例和传播内容。而随着研究的深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的内容、方式和程度等问题将得到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的开阔视野 (一)新媒体视野的定义什么是新媒体视野?笔者认为,新媒体视野指的是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以互联网络和通讯网络为数字化传播手段,将信息生产、传播与接收集中在一起的新闻大视野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创意互动作品肩负着政治指引和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通过创意互动,让用户置身于新闻作品的互动场景中,可以激发用户参与度,增强作品影响力。文章以第29届中国新闻奖新媒体创意互动入围的7件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新媒体创意互动作品的内容建构和形式表征,探讨其创作特色与发展现状,为新媒体背景下的互动传播提供更多启发。  相似文献   

16.
郭艳 《新闻采编》2013,(1):41-42
新闻价值是新闻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如今,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个人终端设备的普及,宣告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借助新媒体技术在传播观念、传播方式和交流互动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新闻价值的取向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延伸。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网络对新闻实践认知的不断积淀,我们对新闻价值的变化进行一番研究就成为一种必要。新闻价值的界定  相似文献   

17.
张潇予 《今传媒》2023,(9):16-19
新媒时代,随着数字技术的断层式发展,新闻传播范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闻传播效用价值理论研究的框架和着眼点也随之改变;新闻媒介从信息传播及价值输出载体转化为个体认知与社交平台,兼具社会服务终端功能。本文基于新媒体传播研究视角,以算法新闻推送为切入点,展开了新闻价值体系构建下新闻效用价值问题的研究,观察了媒介新闻价值判断标准从“价值量”向“互动效果”的变迁,探讨了现状下新闻效用价值及相关媒介伦理延伸问题的嬗变,发现“技术理性回归新闻伦理”与“重构新闻效用价值”之间尚存的关联,提出“新闻行动者”要运用战略的驱动、理论的重构、目标的谋篇以及技术的触达,寻找新媒体新闻价值选择与用户兴趣选择之间的契合路径与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围绕新闻策展人这一新概念展开论述。从传播科技发展的角度看,新媒体的发展要符合其结构限定性。从受众角度看,新媒体时代媒体从业者需要与社会文化性受众进行更加主动积极的互动交流,而受众的信息需求之长尾效应,则催生信息群落生境,因此需要新闻策展人。所谓的新闻策展人,主要从事新闻信息有意义指向的搜寻、汇集、呈现,并与社会文化性受众进行有效互动等,属于社会意义建构领域的专业人员。  相似文献   

19.
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线新闻分享成为新闻传播的关键组成部分。基于框架理论,探索新媒体平台中标题效价与新闻分享的关系,以“今日头条”APP的88482条新闻为研究数据,分析了标题效价对新闻分享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以及图片的调节作用。直接影响中,标题效价与新闻分享呈现“U”型关系,比起中性标题新闻,正面或负面标题新闻的分享量更高;新闻阅读在标题效价与新闻分享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中介作用;配图对新闻阅读的中介效果具有前端的调节作用,有配图时的新闻阅读中介效果,高于无配图时的新闻阅读中介效果。同时,标题效价、配图对新媒体平台中的新闻分享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易前良 《现代传播》2022,(9):16-25+74
媒介技术持续形塑“看”的形态与结构,推动可见性模式从“在地可见性”演进到“媒体可见性”,再到“算法可见性”,不仅改变了看的时空属性,而且对权力关系进行再生产。结合既有文献和实证观察提出“算法可见性”理论,用以阐释平台参与式传播中的注意力博弈,揭示新媒体产业和数字文化的物质—社会逻辑。平台公司、内容生产者、MCN(公会)和网络化受众分别扮演可见性管理、可见性争取、文化中介和参与式反馈者的角色,围绕算法展开策略性互动,呈现出多元行动者动态博弈的场景。随着智能技术和商业运作的相互加持,权力天平愈益朝平台倾斜,算法可见性作为一种分析框架有助于深入考察中国社会方兴未艾的平台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