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子诗歌中所开拓的独具特色的理想及其所彰显的个人风格具有深沉的悲剧特质。他无论在诗艺领域的勤奋探索和执著追求,还是痴狂坚决的身体书写,都透露出非常的悲情特色。他诗歌中所展现的悲剧情结及其生发的至真、至纯、至悲的诗歌意象是探讨其诗歌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网络诗歌犹如现代版文学神话,骤然改变了中国诗歌的版图。当诗人们哀叹文学死亡,诗歌的边缘化、私人化与平庸化时,网络诗歌却呈现出诗歌的世纪复兴。在虚拟世界的互联网上,数以千万计的诗歌网站、诗歌博客等色彩纷呈的诗歌圈子和QQ诗群,已构成网络诗歌的辽阔疆域。网络诗歌的发展,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年至2004年"诗歌网站和诗论坛"阶段,第二阶段是2004年至2008年的"博客诗"阶段。网络诗歌在2008年汶川抗震大潮中激情登场,恢复了诗歌的神圣性和非功利性,呈现出精品化、群体化、生长型等诸多特征,但网络诗歌由于缺乏商业获利模式,其创作主流化尚需国家文化资源的扶持。  相似文献   

3.
清代至民初是唐代诗人元稹诗歌接受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在这大约300年的历史中,出现了从皇帝到遗民、从少数民族到汉族的众多喜爱元稹诗歌的文人。从接受方式看,有大量运用有关元稹之典、接续元稹之诗作、效法元稹之诗体、追和元稹之诗、反元稹诗歌之意等多种形式,表明清代至民初元稹诗歌的接受已全面展开;从接受时段上看,清代前期与清代后期至民初,以明代遗民与清代遗民为主,而清代中期则以君臣唱和为主。清代前期对元稹诗歌的追和是较为零星的、小规模的,而清代中期与清代后期至民初两个时期则是较大规模的。从接受特点上看,清代文人对元稹诗歌的学习效仿以律诗为主,以程式化组诗为主,以和韵追和尤其是次韵追和为主。虽然清代至民初文人(包括皇帝)也往往强调温柔敦厚的诗教,强调"神韵"、"性灵"等,但对元稹诗歌的接受却表明,诗歌艺术技巧的讲究是他们创作中着意追求的一个目标,他们学习效仿元稹诗歌的作品与他们的理论主张存在着内在的紧张。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诗歌与政治、经济、化、教育、社会诸问题联系紧密,其基本走向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60年代至70年代末是“以政治为本”的诗歌;80年代至90年代是“以语言为本”的诗歌;进入21世纪以来转向“以人为本”的诗歌。多元共存、兼容自由、关注人性和生态环境,已日渐成为中国当代诗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5.
《礼俗仪式与先秦诗歌演变》一书从历史文化等理论方面对先秦文学尤其是诗歌研究进行了总结。通过礼俗仪式探索、考察上古诗歌的发展,可以看到更早的诗歌存在、演进的情形,亦可了解从春秋前期至战国之末我国诗歌发展中缺环一段的大体状况。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明诗>篇是刘勰的文体论的第一篇,也是他对诗歌这一体裁的专论.<明诗>篇明辨诗歌的源流,四言和五言诗的发展历史,诗的风格、作用及写作特点等.可以说它是先秦至齐梁时期诗歌理论的总结,也是这一历史时期的诗歌发展史.  相似文献   

7.
唐代诗歌继承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向前发展,已达到更高的成就:“(?)华极盛,体制大备”(《唐诗别裁》凡例)。李白的诗歌,是唐代诗歌的高峯。他继承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张,反对齐梁以来的绮丽华靡文风,对唐代诗歌的革新作出了很大贡献。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多方面向古典诗歌学习,获得了丰富的养料;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给他创作的影响特别大,这正是他对唐代诗歌的革新起了巨大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李冰阳在《<草堂集>序》说:“卢黄门(藏用)云:‘陈拾遗(子昂)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以尽。”这对他一生从事诗歌革新的评定是很恰当的。  相似文献   

8.
《诗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尤其是抒情诗已趋于成熟。然而,紧接《诗经》之后的却是诗歌的数百年衰微。诗歌的衰微虽有其文化规律性,但孔子诗论起了不可小视的直接影响。孔子忽略了诗歌吟咏情性、抒写心灵的文学特质,以道德家、政治家的眼光,围绕礼义核心和政教目的来评价诗、要求诗,制约了诗人的情感抒发和诗歌题材的发掘,使其超越时空的权威性诗论成为诗歌发展的阻梗。汉末至魏晋,经学衰微,儒家诗教的藩篱被冲破,诗歌才得以复兴和繁荣。  相似文献   

9.
周颖怡 《文教资料》2013,(36):16-18
细读徐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诗歌,在审视徐迟诗歌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层次挖掘徐迟不同时期的诗作在“诗歌的现实品格”、“诗歌的核心元素”、“诗歌的修辞美”、“诗歌的忧伤基调”方面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共性,感受徐迟诗歌创作中体现出来的精神人格、情感倾向和理想志趣.  相似文献   

10.
自二十世纪初,中国学者就开始翻译研究拜伦的诗歌作品.到二十世纪初,大量的拜伦诗歌被翻译介绍至中国,并在五四前后形成一个高潮.此后,拜伦诗歌的译介研究一直是中国译界的研究重点之一.本文以1919年-2000年间拜伦诗歌在中国的译介情况为基础,研究拜伦诗歌在二十世纪中国的译介情况,并从拜伦及其诗歌特质探讨诗歌翻译活动的动因.  相似文献   

11.
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是享誉世界的著名诗人,他以巨大的个人才能把古希腊至20世纪的欧洲诗歌传统融于一炉,使其诗歌艺术具有了复杂的传承关系和多重渊源。他的诗歌因此兼有先锋性和传统性。  相似文献   

12.
诗歌是形、声、情、意、韵的至善至美的结合体,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展示多方面、多维度的审美价值。它既是人类生命,情感、思想、灵魂的投影,又是作者用诗人特有的眼睛、耳朵、嘴唇、皮肤、手指等悉心感受生活之后精心编织的花环。诗歌艺术这种审美特征的综合性,多维性和多向性决定我们鉴赏诗  相似文献   

13.
诗歌语言,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它是由诗歌意象组构成并再组构成整个诗歌文本结构的。诗歌语言是中介,更是“本体”。在由诗歌意象组构成诗歌语言,由诗歌语言组构成诗歌文本的过程中,贯穿其中的是整体性原则和意向性归趋原理,正是这两个原则,使得一首诗歌完整和自成系统。诗歌文本结构,可以从浅层到深层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语音一语义层”、“形象层”、“形而上的超验与感悟层”。对应于这三个层次,相应的阅读态度则应是:“阅读”、“理解”、“倾听”。要想真正读懂一首具备以上三个结构层次的诗歌(有的诗歌不一定具备)必须透过前两个浅层结构,而探入似乎指向神秘和超验,但决不虚幻的第三层,方能达至体“道”和悟“道”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杨维桢诗歌思想片论哈嘉莹杨维桢是元代较有影响的诗人和诗歌理论家,其极富创作个性的诗歌使元末绮缛单调的诗风为之一变,而他的诗歌创作与他的诗歌思想又是紧密相联的。考察他的诗歌理论,对我们更深入地研究他的诗歌创作特色及元代诗风将是不无裨益的。一、“诗至律,...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是伴随着诗歌成长的民族。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到现当代诗歌,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面对如此璀璨的文化,那些识见远大者,上溯诗歌教学的最早介导者与身体力行者孔子、下沿至今天的国  相似文献   

16.
前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象征主义是一个影响巨大的诗歌流派。在十九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和二十世纪十至三十年代,曾先后掀起过两次大的高潮,人们称之为前后期象征主义。作为一个统一的流派,它们在美学观和创作手法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象征主义诗歌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试图从比较前后期象征派诗歌艺术的某些差异着手,说明其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17.
纵观中国古代诗歌三千年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每一种重要的新兴诗体出现之后,都会带来一场诗歌艺术的繁荣。诗三百篇代表了最古老的诗体的精华,此后,楚辞兴而有屈宋之作;五言诗起,乃有曹、阮、陶、谢诸家;近体诗成,遂使唐代蔚为诗之大国;词兴于唐,至宋而大盛;曲源于宋金,至元而风行。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历代诗歌的盛衰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诗体的演变不能不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我们要全面认识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就不应忽视对诗体演变的研究。诗体就是诗歌的形式。古代诗体的不断演变,反映了时代对诗歌形式的影响,也反映了历代诗人对理想的诗歌形式的追求。就诗体自身来说,在演变过程中也要受其内部规律的制约。这些都是应该深入研究的,本文拟就诗体演变的内部规律问题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希望引起大家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统观杜甫的各类诗歌作品,“神”,始终是他倡导和追求之所在。在诗歌发展至有唐一代而高度成熟之时,杜甫继承、开拓了前代关于“神”的诸多见解和主张的精髓后,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创造性地赋予“神”全新的内涵,并以此作为自己诗歌境界的最高标准和艺术审美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新高考》2009,(5)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诗歌,以突破闭锁态势的开放性发展机制,对中国诗歌的传统进行自觉地断裂性选择,使诗歌在认同和对接中发展新诗的表现艺术;试图梳理这一时期对西方诗歌的借鉴与归化,重新认识现代诗歌的建构方式,树立诗歌的开放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