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讲“雄狮”一词时,由于雄狮这个手语有的学生不理解,就随手往黑板上写,但一时笔误,把“狮”字写成了“虫”字边。我正觉得不对劲,学生纷纷打手语说:错了,错了……我此时也反应过来,马上改正了,然后自嘲道:“明明是头猛兽,老师却把它变成虫子啦。”同学们都笑了。“唉,这就是现在流行的‘失写症’啊!老师也被感染了,以后真要留神。”“什么是‘失写症’啊?”学生好奇地问,于是我又简要地做了讲解。老师的自嘲既给自己解了围,又教给学生一个新知识,真可谓是一举两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同样也有犯错的时候。面对失误,老师不妨自…  相似文献   

2.
细心地看一看化学试卷或作业,其错别字之多往往惊人,如将“反应”写成“反映”,甚至将“试管”写成“食管”的都不少见,至于“石蕊”“酚酞”等字错得就更多了。有一次看到学生在叙述“干馏”定义时,把“隔绝空气”写成“割决空气”的就不在少数,还有的把“隔绝”写成了“哥决”。作为一个中学生,这实在是不应该的。有人说:“我是教化学的,不是教语  相似文献   

3.
丁元番 《湖南教育》2005,(11):39-39
批改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利用笑话批改,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尤为深刻。学生把“一顿饭”写成“一吨饭”,我就说“:一吨等于一千千克,只有鲸鱼才吃那么多。”学生把“兔子”写成“免子”,我就说“:兔上面的一点是小白兔的短尾巴,小白兔没有短尾巴就不可爱了,你千万别把它免了。”学生把“嘴”写成“觜”时,我就说:“‘口’旁好比人的嘴巴,没有口旁就等于没长嘴巴,吃饭只能从鼻孔进去。”学生把“武”写成“武”时,我就开玩笑说“:你是怎么把打虎英雄武松的腿打断的呢?请你告诉我!”学生“士”、“土”不分时,我就用老百姓改对联…  相似文献   

4.
一日,我正在教“圆柱的认识”,当讲到“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时,一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你的说法错了,把圆柱的侧面展开,还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我一愣,但马上反应过来,心中暗暗称赞那位学生的见解,我示意那位学生坐下,抓住时机,面向全班学生:“老师的说法错了吗?”学生议论纷纷,反应强烈,有的说,错了,有的说,没错,一时相持不下。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我又适时诱导学生:“请同学们用剪刀随意剪开自己做的圆  相似文献   

5.
有一次,一个学生在作文中,把“象”写成“向”,“纸”写成“(纟氐)”,这已是第六次写错了。我便把他找来当面订正。只见他拿到本子后不加思索,很快就订正好了,并且很正确。我奇怪地问他:“你为什么会订正而用时却错呢?”他很干脆地回答:“这些字差不多,反正不是这个就是那个;这个错了,一定是那个!”学生的回答,固然说明了他  相似文献   

6.
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案例:教学北师大版语文第二册《燕子妈妈笑了》一课,在识字方法的交流中,有个孩子说:“把‘借’的单人旁换成金字旁,就成了‘错’,错误的错。”我评价说:“你用换偏旁的方法记住了这个字,这真是一个记字的好方法。”有的孩子说:“菜园是方的,所以‘园’这个字用大口框围起来。”我又马上评价说:“你也是个有心人,能联系生活实际记生字,小朋友们都佩服你。”这样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评价中也渗透了对学法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以美好相赠     
论及语文教学,我想到叶圣陶老先生的秘书史晓风先生写的一篇文章《慈父与严师——再忆叶圣陶先生》,文中有这样一段讲述:……不料有一天,叶先生忽然对我说:“看得出你从小临过帖,受过严格训练,基本上没有笔误。我说‘基本上’,是因为你还有几个习惯性的错字。”说着他就在纸上一边写一边讲:“一个是‘初’,你常写成左边少了一点;一个是‘柬’,你常写成中间少一横。要从字源上重新认识这些字,加深印象,就不会再错了。  相似文献   

8.
一个学生在作文中把“国”字错写成“囯”,教师批改时,就在“囯”的旁边打了一个“×”,并给它写上一个“国”字。发下作文本,学生看了看多少分,把作文本放在一边,对于写错了的字,自己没有动手动脑,所以第二次又把“国”字错写成“囯”。另一个学生也把“国”字错写成“囯”,另一个教师批改时在错字旁边打个“×”  相似文献   

9.
测试卷发到了孩子们的手中,教室里顿时沸腾了。他们有的喜不自禁,有的相互询问对方的分数,也有的眉头紧锁,查找错题的原因……活泼开朗的小赫溜到我身边,神秘地低声对我说:“老师,错了。”“错了就改呗。”我不经意地说。“不,不是,是您判错了。”看着她盛满期待的大眼睛,我急忙接过卷子,鲜红的100分跃入我的视线。她用手指了指——哦,原来是“誊写”的“誊”写成了“誉”,我暗暗自责自己的粗心。看着她那明亮的双眸仍旧闪动着理解与宽容,我郑重地在她的分数后面减掉了1分,又加上了1分。她瞪大眼睛不解地看着我。我低声说:“老师减去的是你…  相似文献   

10.
计亚萍 《教书育人》2005,(12):38-38
在一次关于如何处理学生上课“插嘴”现象的集体教研活动中,王老师说:“有的班学生的习惯很不好,今天我上数学课,题目刚刚出示,就有学生不经举手马上说出答案,总是打断我的教学思路。”李老师深有同感:“有的同学回答错了,其他同学就迫不及待地想发表不同见解,不举手发言,课堂纪律一团糟。”其他老师还举了下面两个例子:  相似文献   

11.
思维死角     
一位参加夏令营回来的同学问我一个问题假如在登山的时候,下起了暴雨,你该马上下山还是等待救援。我说:“应该马上下山。”同学说:“错了,应该继续前进。”我问:“为什么不往山下跑,而是往上攀登呢?山上的风雨不是更大吗?”  相似文献   

12.
借衣服     
陈姝好 《作文》2023,(5):4-5
<正>今天是英语唱歌比赛,老师说大家都要穿运动服。万万没想到,黄梓嘉穿错了衣服。她不敢过去找老师说,叫我替她去找老师。于是,我急急忙忙地跑去找英语老师。我刚走到老师身边,黄梓嘉就跟了过来,愁眉苦脸地说:“老师,我穿错衣服了,能打电话给我爸爸吗?”英语老师也发愁,说:“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哪来得及打电话给你爸爸呢?”  相似文献   

13.
一位同学默写成语时,错将“燃眉之急”中的“急”写成了“及”,我没有急于纠错,而是先请同学们想想“急”和“及”的意思有何不一样。同学们开始窃窃私语,马上发现了“急”和“及”在这儿赋予这个成语的意思绝然不同。我又相机点拨:“许多成语(词语)都来自生活,只要我们多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自然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相似文献   

14.
开心五分钟     
谁幸福一个高二学生在写回忆文《幸福的童年》时,把“小时候,我经常骑在牛背上唱歌”错写成“小时候,牛经常骑在我背上唱歌”。老师说:“那头牛的童年比你更幸福!”  相似文献   

15.
在东滩初中视导时,我们发现学生的作文上错别字比较少。他们究竟是怎样帮助学生减少错别字的呢?听老师们说:“要想学生少写错别字,教师自己必须先注意,要把正确的字教给学生,教师写错了,学生也会跟着写错。”这话很对。我们在别的学校就看到过这种现象:语文老师在黑板上把“欺骗”错写成“期骗”,学生在笔记里也就写成了“期骗”;物理老师把“电量”写成“电(?)”,学生的作业里也写了“电(?)”。东滩初中的校长告诉我们:“过去我们总是强调语文老师要注意消灭错别字,语文老师也的确做了不少  相似文献   

16.
曾看到一位老师板书“悬梁刺股”一词时,错把“股”写成了“骨”,学生在下面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这位老师微微一楞,故作轻松地说“怎么错了呢?不是刺到了骨头吗?”学生叫了起来:“不是刺到骨头,而是刺到大腿。股,大腿。”教师微笑着改了过来,继续教学。教师怎么对待书写错误?是马上改正,还是引导一番?这位教师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帮着挑错,既很好地解决了“错误”问题,又使学生对这个词的含义有了深刻的理解。学生一定会在脑海里深深地印上了“悬梁刺股”这个词的写法。这位教师巧妙地化解了“错误”,从而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掌握。  相似文献   

17.
最好的礼物     
黄韶平 《班主任》2010,(12):58-58
那天中午,学生们正在安安静静地上自习,我像往常一样坐在教室后面批改作业。一个学生突然冲过来,大声说:“黄老师,有人在窗台上写了骂您的话。”我一愣,忙站起来,走过去一看,果然,窗台上有一行钢笔字,写的是“黄邵华去死吧”(“韶”字错写成了“邵”字)。看着这熟悉的字体,  相似文献   

18.
杨丹 《广东教育》2003,(8):38-38
二年级的期末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一千克鸡蛋有( )个。阅卷老师很清楚,这是一道开放题,答案可以填12~20,在这个范围内的数都是正确的。我把批改完的试卷发下去,学生就开始议论。我想,二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的批阅应该不会有什么异议吧。出乎意料,李真小朋友高高举起手说:“老师,你批改错了。‘一千克鸡蛋有(8)个’,我认为也是对的,我从电视里看到有的鸡蛋是很大的。”他话音一落,有几个学生跟着点头称是。我不说话,静静地听学生们议论。这时,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我相信也有很小的鸡蛋。‘一千克鸡蛋有(26)个’也是正确的。”马上,另外有同学也说:“是的,我从书上看到过。”  相似文献   

19.
你真棒!     
同往常一样,我认真地、响亮地表扬默写词语得了优秀加星(即满分)的学生,看到学生们脸上洋溢着满足、自豪的笑容,我心里也充满了欢喜等我宣读完毕,他们就像一只只活泼的小鸟,争先恐后地围上来让我刻“你真棒!”小帆最后一个上来,她轻轻地走到我身边,悄悄地说:“蒋老师,我错了一个,不是优秀加星”“噢?”我找出她的作业本,翻开一看,果然她把“幸福”的“幸”写成“辛”了。犹豫了一下,我还  相似文献   

20.
教完《听潮》(初中语文第四册),在班上搞了一次小测验。讲评试卷时,我说:“有个同学把‘朦胧欲睡’的‘朦胧’,写成了‘矇眬’,写错了”。一会儿,这个学生查了词典,举手说:“老师,是您错了,您看《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