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以赵树理、张爱玲小说为分析对象,在战争的大背景下,讨论从文学传统再度出发的小说发展线索,并且将其概括为眷顾经典与“指向未来”的两重文化向度。具体来说,张爱玲写作的文化向度倾向古典、是向后看的;与此相向,赵树理小说的文化向度指向现实与未来。他们各具特点的艺术探索,表现出传统的两重文化向度。  相似文献   

2.
佚名 《高中生》2009,(15):70-70
张爱玲遗作《小团圆》展现了张爱玲版本的"张胡之恋"。这部自传式小说讲述的是女作家九莉的经历。九莉从新旧交替的传统家族中走出来,来到修道院女子中学,后  相似文献   

3.
论《秧歌》     
《秧歌》是张爱玲的一部重要作品,海内外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截然不同,论文力图把这部小说放到后期张爱玲创作努力寻找个人与现实的契合点这一背景上来分析评价。张爱玲在这部小说中以她的独特眼光描写了生活中的“饥饿”现象和“虚假性”,而这部作品的部分情节构成又令人遗憾地陷入了虚假性。《秧歌》虽然有政治环境对作家的影响这一因素,但又不能完全从政治立场的角度来评价它,这部小说基本上还是从人性的立场,从关注平凡人生的立场来创作的。她用一贯的“参差的对照”手法描写了农民的形象。作家在和现实保持距离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自己的基本立场,使这部小说呈现出复杂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小说里离不开母亲形象,可是在她的作品里几乎找不到一个称职的母亲形象,她作品里的母亲多是狠毒、自私甚至是残暴的.在张爱玲的内心世界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什么导致了张爱玲笔下的母亲都是那种"巫母"形象?张爱玲的生活经历和写作经历决定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5.
彭娟 《考试周刊》2013,(76):12-13
张爱玲(1920-1995)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少有的可以自由纯熟地运用双语写作与翻译,并在两种语境读者中均赢得一定声誉的作家之一,其小说《金锁记》的英译本由其自己翻译.本文通过实例对其英译本及其翻译方法进行了分析.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分为两种: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张爱玲在对《金锁记》的翻译中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策略处理语言和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6.
费晓璐 《考试周刊》2014,(84):16-18
《沃斯》这部小说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帕特里克·怀特最经典的著作之一,也是最能体现怀特现代主义写作风格的小说。虽然以往有人研究过《沃斯》这部小说,但大都从哲学的观点研究这部小说,没有人用现代主义的观点整体分析这部小说。本文从《沃斯》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上探究怀特的现代主义风格。意义在于以现代主义的观点剖析《沃斯》这部小说的内在特色,分析怀特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进一步探讨怀特的现代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7.
苏佳 《华章》2009,(22)
<日光流年>中的"色彩"具有不同于单纯色彩的指向,它既是生存苦难的写照,也是这部小说的写作策略之一.本文从色彩参与文本的话语建构、文本建构及对文本精神世界的表现这几个角度对这部小说的色彩修辞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婚恋题材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基本题材。小说中女性人物因为大多生活在上海,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是"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汇聚交流的地方。女性婚恋一方面得因于上海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又受制于根深蒂固的封建生活方式与封建文化,使得张爱玲小说中的婚恋观具有浓郁的洋场气息、上海色彩。  相似文献   

9.
女性视角是张爱玲小说写作中常用的视角。作为故事中人活动场域的营造者、故事的知情与旁观者,张爱玲的小说无论是场景的定位还是题材的选取都体现了女性特征;其故事情节往往围绕着某一女性的期待或命运展开,人物性格塑造里也隐含了性别立场。张爱玲小说写作的女性视角具有自我投射、女权意识和形而上意味的艺术形象等艺术特征和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按照江湖说法,夏志清对张爱玲有大恩。张爱玲在60年代的再度走红,很大程度上与他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对其推崇有关。在这部英文版的汉学著作中,夏志清将这位当时尚未得到普遍认可的作家排到鲁迅之前,甚至大胆断言: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秧歌》在中国小说史上是"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是一个辉煌的传奇人物。她的出身、生活和婚姻都具有传奇色彩,从而构成了她传奇的人生。她为写作而生为写作而死的执着,家族写作与强烈的自我体验,创造了她的写作传奇。  相似文献   

12.
苏青、张爱玲是40年代沦陷区上海文坛上最负盛誉的女作家,她们都以周围的题材从事写作,张爱玲以小说创作擅长,而苏青以散文写作著名。她们年龄相似、性情相同,又都写女性题材,在生活圈子、爱好情趣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她们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写作技巧,在上海的特殊气氛和背景下,大红大紫一时,可视为孤寂文坛上的双子星座。  相似文献   

13.
论文从张爱玲的《小团圆》的自传性叙述方式、女性视角、写作距离和时点的呈现,探讨其呈现出的海外华文文学共性与独特性,并由此解读它在张爱玲总体创作中的呈现和演变,进而研究与评价她在海外华文文学的位置及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尽管伊迪丝.华顿、张爱玲有着不同的国籍与时代,但相似的时代、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背后所形成的类似的创作心境、人生情感,使得这两位著名女作家的作品呈现出了惊人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5.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风格的主要基调。有别于古典时代的苍凉感,苍凉不仅是一种文体风格的书写,还是现代人生存图景的隐喻。人生和谐、柔和维度的强调拓展了张爱玲人性理解的宽度,构成张爱玲小说苍凉背后的悲悯情怀。从生活的日常性、细节当中读解历史人生,苍凉是生命悲剧体验的隐喻。人在时代生活面前的软弱无力所造成的人生悲剧是形成张爱玲小说苍凉意识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跟张爱玲对五四运动的复杂接受有关。由于对五四精神接受的游移与不定,历史与人在张爱玲那里就成为一种在现实当中无法达到和解的悖论。  相似文献   

16.
傅雷的《论张爱玲的小说》是张爱玲研究史上第一篇具有学术意义的文章,已成为后人研究张爱玲所广泛征引的批评资源。傅雷和张爱玲文学观念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成长路程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审美趣味不同,两性心理不同,不可避免地导致两人艺术视野的不同。傅雷在肯定了张爱玲的写作技巧的同时,对张爱玲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有着敏锐的体察。而张爱玲后期的写作情况也说明了傅雷的批评是有先见之明的。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可算得上是一个异类。作者在作品中对四类父亲形象进行了肆意的嘲讽与异化,揭露他们性格当中的阴暗面,进而毫不留情地予以批判,这是与作者痛苦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通过她的小说创作道出了她的女性观,发出女人的天空是低的悲叹,但她在刻画了部分安于命运甘心做生活和男人的奴隶的女性外,也表明了女性对命运的抗争,方式虽然各不相同,但目的是一样的,为的是追求平实而安稳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小说影响了几代人,其小说语言有其独特的魅力,并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其语言风格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张爱玲体"的独特和流传,海内外一些作家对其创作语言的传承并创新是其语言风格的积极影响,数度升起的张爱玲热也与其语言风格影响密不可分,而过于追求文字技巧等则是其语言的不足一面。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独特景观。她以冷峻客观的写作态度抒写了丰富而悲凉的个体生命体验,真实地记录了战争状态下人的生存境况和心理活动,表现了对人类文明和人生理想的失望,其独特的审美意境具有现代小说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