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耻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情感表征,是维系人的道德生活的一道防线,也是人之道德成长不可缺少的心理元素,南宋学者陆九渊认为:“人之患莫大乎无耻。”随着全球性价值问题、道德问题的日益加剧,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生活中耻感淡化、荣辱不分的问题正逐渐凸显,社会对耻感教育寄予厚望。然而,耻感教育从学理到实践尚缺乏基本探索,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它渗透在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和行为规范中.耻感文化具有深刻而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耻感文化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下,加强耻感教育面临着许多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将耻德作为美德基本规范之一,认为耻德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耻德思想也深深地融入了大学生的道德实践当中,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规范模式由身份关系发展到契约关系,大学生产生了道德相对主义,道德主体缺乏明确的价值目标和取向,加之社会上的歪风邪气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有些大学生荣辱不分、耻感淡化.因此,以古喻今,寻求先秦儒家耻德思想在当代大学生耻感教育中的应用成为时代的要求和趋势.  相似文献   

4.
耻感就是羞耻感,是人对羞耻的主观感受,是因经历和体验到人性和基本价值被亵渎,而在人格深处产生的一种自我谴责和自我贬低意识。作为一种道德情感,耻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更是一道重要的道德堤防,使人们能够自觉地求荣免辱,在人类的道德养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耻感教育是指有目的地激发和培育受教育者的羞耻心,  相似文献   

5.
耻感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是道德意识形成的心理基础.耻感具有普遍性、内隐性、无限性、潜移默化性,对个体道德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与道德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而随着社会转型,大学生对耻感的淡化越发明显,表现为道德的认知和行为偏离等问题.从个体和集体两个维度,探讨耻感教育的平衡稳定性,有助于提高耻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家将耻德作为美德基本规范之一,认为耻德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耻德思想也深深地融入了大学生的道德实践当中,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规范模式由身份关系发展到契约关系,大学生产生了道德相对主义,道德主体缺乏明确的价值目标和取向,加之社会上的歪风邪气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有些大学生荣辱不分、耻感淡化。因此,以古喻今,寻求先秦儒家耻德思想在当代大学生耻感教育中的应用成为时代的要求和趋势。  相似文献   

7.
焦旭伟  王磊 《文教资料》2008,(33):70-71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它渗透在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和行为规范中.耻感文化具有深刻而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耻感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它以否定性的方式把握善.吸收耻感文化的精华,加强耻感教育,对当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边媛 《文教资料》2007,39(11):17-18
耻感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自觉,是荣辱观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耻感与荣誉感相对应,对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建设都有着根本性影响。本文力图对耻感和荣誉感进行简要分析,着重对耻感的主体性和客观性及其功能进行论述,最后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阐述耻感的养成对当前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耻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在当今社会,耻感依然是人之为人的底线,因此加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耻感教育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当代大学生耻感现状的剖析,思考造成耻感淡化的原因,并探索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耻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耻感就是羞耻感,是人对羞耻的主观感受,是因经历和体验到人性和基本价值被亵渎,而在人格深处产生的一种自我谴责和自我贬低意识.作为一种道德情感,耻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更是一道重要的道德堤防,使人们能够自觉地求荣免辱,在人类的道德养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我国耻感教育的研究取向有耻感教育与伦理道德关系的研究、耻感教育与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耻感教育与德育教育关系的研究和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比较研究四个方面,在耻感教育机制的构建、耻感教育的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存在着严重不足的问题。如何构建耻感教育机制、改善耻感教育方法将是未来大学生耻感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加强耻感教育是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状况的客观要求,反映了现代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也是对我国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加强大学生耻感教育,应当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耻感意识,不断健全耻感教育机制,始终坚持耻感理论教育和社会制度管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耻感包括知耻感和羞耻感。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由于主体的道德意识薄弱、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失误,使得一些大学生荣辱不分、是非颠倒、耻感淡化。提高知耻能力、确立合理的德育目标和构建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是提升大学生耻感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学术耻感是一种基本的学术道德情感,它既可能促进研究生学术行为的自我道德约束,提升道德自省能力,维护学术自尊,也有可能误导学术行为,甚至摧毁研究生学术自我意识,引发系列心理问题.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耻感教育,要合理激发与引导研究生学术耻感,创设条件确保其积极作用的发挥,防止产生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耻感错位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耻感既是道德认识,也是重要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当前社会耻感严重错位,出现了如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人的道德意识淡薄,传统伦理主体地位丧失,道德教育存在失误,社会机制不完善和经济尚不够发达。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倡导正确的荣辱观,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完善社会机制,加快经济建设,弘扬传统美德,加强“耻德”修养。  相似文献   

16.
陈嘉 《教育教学论坛》2013,(27):269-271
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我们忽略了社会耻感文化的教育。学校中学生考试作弊时有发生,社会上不良行为屡禁不止,不良行为的主体缺乏诚实、诚信和廉耻之心,我们不能以罚代替教育,社会更应当关注耻感文化的教育,教师应担当起培植社会耻感文化的责任。本文从一则新闻切入,从学生考场作弊联想到各种不良社会行为,指出这些现象背后是缺乏社会耻感文化的教育。中华民族自古至今就十分重视人的廉耻之心、善恶之观的教育,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重新培植我们的耻感文化。  相似文献   

17.
姚俊 《华章》2012,(17)
中国传统社会非常注重“耻感意识”的培养,认为“耻”是做人的根本,而德治的较大功效就是使民众知耻,这成为促进个人人格完善、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社会不断变迁,“耻感意识”也随之弱化,各种“去羞耻化现彩横生,产生了诸如淡化群体意识、放弃自我道德约束等不良问题.新时期的“耻感意识”建设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更要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8.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它渗透在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和行为规范中.耻感文化具有深刻而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耻感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它以否定性的方式把握善.吸收耻感文化的精华,加强耻感教育,对当代技工学校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耻感文化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耻感文化具有丰富的意蕴,它为深入开展荣辱观教育、实现德育变革提供了文化资源。耻感文化对于当代道德教育的价值在于:吸收耻感文化,化解当代道德教育困难;培养耻感意识,提升个体道德自觉;增强生活耻感体验,变革道德教育模式。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当代道德教育的意义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20.
耻感·良心·气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教育2004.21教师道德应基于何处?一是基于耻感。一个教师,无论教书,还是育人,教师道德的确立是基于耻感的。一个教师在道德意识中必须要树立一种观念:若自己的言行违背教师的职业责任和义务,则引起羞辱惭愧之情,从心从耳,耳闻过而心愧。一定要对自己违背职业良心的意识或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