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比喻,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重要的修辞手法,现存最早的文学怍品《诗经》《楚辞》中,已有了很多成功的运用。《礼记·学记》说:“不学博依,不能要诗。”谓不学广博譬喻之法,就难以作好诗。可见古人对比喻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视的。东汉郑玄在《周礼》注中对比喻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说:“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也就是说,用比喻的方法可以达到政治功利的目的。此说对后世有不小的影响,可惜他没有更好地说明这一手  相似文献   

2.
比喻,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重要的修辞手法,现存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楚辞》中,已有了很多成功的运用。《礼记·学记》说:“不学博依,不能要诗。”谓不学广博譬喻之法,就难以作好诗。可见古人对比喻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视的。东汉郑玄在《周礼》注中对比喻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说:“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也就是说,用比喻的方法可以达到政治功利的目的。此说对后世有不小的影响,可惜他没有更好地说明这一手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精炼为贵,以烦冗为病。写作应该“以少胜多”,而不能像“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这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也是古代学者在文风问题上的一致主张。上古时代,文字书写在竹片、木板和丝织品上面,既费物料又费人力,因之一般记载都极简短;及于中古、近古,随着纸笔和印刷技术的发明改进,书写传播大为便利,文字记载便日益趋于繁复冗长。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乙卯剳记》中说的一段话,颇能道出文章由简趋繁的物质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不学博依,不能安诗”(见《礼记·学礼》篇)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学习广博的比喻,就不能写好诗。当前,报章上的文字,大都运用比喻来描写物象,或表达感情,或说清事理。具体地说,或把物比喻为人,使物人格化;或把人比为物,使其某种特征突现;或把甲物比作为乙物,使其更形象;也有把道理比为物体的,使其具体,更易理解,增强说服力。但是,比喻是有条件的,两个相比的人或物,必须具有某种相同的特点,这是不言而喻的。现试举几例为证: 如《诗经·郑风野有蔓草》中:“有美一人,婉如清扬”。这是以“清扬”(水汪汪)即汪汪的清水比灵动明丽的眼睛。如宋代秦观《千秋岁》中:“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相似文献   

5.
随着广播节目改革的深化,如何因势利导提高听众参与广播的热情和参与水平,以保证节目质量?笔者认为,研究这一课题的核心是“引导”二字。古语说的好:“水性虽能流,不导则不通。”目前的广播节目改革,普遍受到广大听众好评,吸引了听众的参与。听众的这种参与,是被节目创新所吸引,对新的播出形式产生兴趣。应该看到,听众的这种参与是浅层次的,参与有时带有盲目性,有些局限在某一方面。而我们广播工作者面对史无前例的听众参与,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必要的理论及具体操作上的准备,有时在某些方面还缺乏组织和引导。我们如果不加引导,可能加剧听众参与上的盲目性,长期下去,听众会觉得参与乏味、单调,一度高涨的热情不久会低落下来;我们如果不加引导,各层听众的真实信息反馈就获取不到,办节目很可能缺乏针对性,偏离听众,有些节目长此下去反而会失去听众。一句话,加强听众工作,提高参与水平,关键在引导。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好听众参与广播热情呢?  相似文献   

6.
所谓风格,即指作家作品的个性特征,它是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体现。探讨艺术风格,不仅对认识和评论作家作品的艺术特性有重要意义,对促进作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采也有启发作用。风格,最初在魏晋时代典籍中多用来品评人的风度品格,用风格评论文学作品,最早要算刘勰《文心雕龙·议对篇》,评论应劭,陆机等人作品说:“亦各有美,风格存焉。”之后颜之推说得更为明确:“古人之文,  相似文献   

7.
所谓风格,即指作家作品的个性特征,它是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体现。探讨艺术风格,不仅对认识和评论作家作品的艺术特性有重要意义,对促进作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采也有启发作用。风格,最初在魏晋时代典籍中多用来品评人的风度品格,用风格评论文学作品,最早要算刘勰《文心雕龙·议对篇》,评论应劭,陆机等人作品说:“亦各有美,风格存焉。”之后颜之推说得更为明确:“古人之文,宏才逸气,体度风格。”(《颜氏家训·文章》)以后用风格论文的风气就更为广泛了。古代文论中往往用“体”来说明文章风格,如曹丕《典论·论文》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  相似文献   

8.
蒙读者和诸评委谬爱,拙作《阴阳之道》在河南日报“碧云天”纪实散文征文中获奖。《新闻爱好者》热情的编辑来信,要我结合这篇作品,谈谈散文特别是纪实散文的写作。沉思良久,踌躇再三,不知从何说起。散文是笔糊涂帐。研究散文的论著,都要在开头费很大篇幅谈什么是散文,并按自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学者百人传》在1988年全国通俗政治理论读物评选中荣获二等奖。作为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我曾作了一些“看似平常实辛苦”的事,回想起来,总还有点可以说说的。请学者写学者 1984年,中宣部在一次会议上传达了胡乔木同志的提议,即编一本《中国一百个学者》,要求“介绍历史上做学问的人,他们怎样用功,怎样在困难的条件下取得学术上的伟大成就”,以鼓励青年发奋学习。  相似文献   

10.
善用比喻,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老舍在《言语与风格》一文中说:“没有比一个精到的比喻更能给予深刻的印象的.”他这是就文学作品而言的。事实上,新闻作品中比喻运用得贴切自然,同样可以增添情趣.加强文采,使文章形象生动。一个真正懂得语言艺术的作者,向来都是很重视比喻作用的。在新闻写作中,导语在全篇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如何使开头叫人一见倾心,适当运用比喻即是手段之一。我们可以从一些新闻作品中受到某些启迪. 一、导语中的比喻要富有个性色彩.如1986年11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比兴》提出比喻的作用是:“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意思是说,用事物来打比方,明白而确切地说明用意,使文章绘声烩色、理趣盎然。广播评论,是给受众听的论辩文章,如果尽说些抽  相似文献   

12.
苏联著名导演普多夫金说:“凡是有中断的地方,凡是有各个片断交接之处——不管这是指各段胶片,还是指各段动作,都必须考虑到节奏。这倒不是因为节奏是时髦的字眼,而是受导演意志所支配的节奏,能够而且应当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感染手段。”如果我们将一部电视纪录片比喻为一个完整的乐章的话,  相似文献   

13.
在经过作者和编辑层层把关后的高质量的插图,才能真正在使某些内容的叙述更加简洁、准确和清晰的基础上,起到活跃和美化版面的功能,才能使读者在阅读时赏心悦目,提高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4.
“比喻是生活知识的精巧联想”,实际生活中不运用比喻是不可能的。各种文章作为实际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反映,也不能不运用比喻。比喻又叫“譬喻”,古书上叫“比”或“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打比方”。它是用同此事物有相似点的彼事物或道理来作比的。比喻是汉语修饰的传统格式之一,也是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一种写作中常用的艺术技巧.比喻构成的要素一般有四个:一是本体(此車物),即被比喻的事物;二是喻体(彼事物),即用作比喻的事物;三是相似点,即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的特征;四是比喻词,即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它是构成比喻的语言标志.在语言表达上,构成比喻的四个要素不一定都出现。比喻分为明喻、隐喻、博喻、连喻、曲喻、互喻、虚喻等,经常用的主要是明喻、隐喻和博喻。  相似文献   

15.
清代著名文学理论家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这样一段记载:“钱塘洪防思(《长生殿》作者洪升),久于新城(王士祯)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并在司寇(王士祯官至刑部尚书,俗称大司寇。)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龙,见其首不见其尾,云中或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  相似文献   

16.
清代著名文学理论家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这样一段记载:“钱塘洪防思(《长生殿》作者洪升),久于新城(王士祯)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并在司寇(王士桢官至刑部尚书,俗称大司寇。)宅论诗。防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龙,见其首不见其尾,云中或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防思乃服。”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学院)第一任系主任谢六逸先生(1898~1945)逝世50周年。他早年工作过的商务印书馆和商务同仁陈江、陈庚初先生编辑出版了《谢六逸文集》(1995.1),收集了他20—40年代所写的重要文章,包括文艺、新闻、教育、时事政治和读书修养等方面的论文、杂文、随笔120余篇,计30多万字,是学习、研究这位现代作家、新闻学者、一代报人的最好材料。本刊发表余教授撰写的这篇文章,则是表达我们对谢老师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18.
达利早期的作品是比较写实的,比如说这次将要展出的《长着拉斐尔式脖子的自画像》、《小妹像》等等,写实的功力很强,估计一般的观众比较容易接受。 但达利那些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对于一般观众来说可能会有难度。这里面也有一部分比较单纯的,比如说那幅著名的“柔软的时钟”,名字叫《记忆永驻》。要表达时间停住是有难度的,而达利的这幅作品构思就很巧妙;他用时钟象瘫软的饼一样停在海边的景色中来做比喻。 但有些超现实的作品,可能过于奇特  相似文献   

19.
夸饰就是运用夸张的手法来修飾文辞,在修辞学上属于意境上的辞格。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和历史著作中,随处可以見到夸師的例子;古代学者对于夸飾問題的論述,也是历朝都有。前几期的《新聞业务》,曾經討論过夸张問題,有些爭論。本文想介紹一些古代学者对夸飾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0.
要使新闻作品写得生动、感人、有趣味,必须解决好语言辞章问题。也就是说,必须认真考究词的意义的褒贬,色彩的明暗,感触的硬软,声调的抑扬。让人读完文章以后,对许多东西,虽地隔千里,也能如腐其境,事过多年,依然历历在目。有的同志要问:生活日新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