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马可·波罗这个名字吗?他可是个了不起的旅行家,远在七百多年以前,他就从意大利的威尼斯远道来到了中国,成为了当时沟通中国和欧洲的使者。他后来记述东方见闻的《马可·波罗游记》,也成为当时欧洲了解中国的窗口。(小好奇)  相似文献   

2.
1298年,意大利城邦威尼斯在一场争夺商业利益的战争中被对手热那亚击败。许多海军官兵成了热那亚的俘虏,被关押在阴暗潮湿的监狱中。正当战俘们感到恐惧与痛苦的时候,他们惊奇地发现其中有两个人仿佛置身事外,总是在入迷地交谈着什么,那种热烈的气氛甚至可以使人忘却险恶的处境。于是,越来越多的战俘开始围拢过来,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这两个人:  相似文献   

3.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于1275年至1292年随其父亲和叔父来到中国,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接见和器重,忽必烈特留马可·波罗为侍从,在中国各地为其探寻奇闻异事再回宫秉报。马  相似文献   

4.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12月出版的《马可·波罗游记》(陈开俊等合译),是建国后此书的第一个汉译本。笔者在阅读时,发现此译本第一卷第五章有一个科学性的错误,特提出质疑,以祈译者在此书再版时改正或加以注释说明。新译本第一卷第五章第一节写道:“摩苏尔(Mosul)是一个幅员广大的王国,聚居着各种民族。一种是阿拉伯人(Arabians),信仰穆罕默德(Mahomet)的伊斯  相似文献   

5.
从八十年代至今,谭盾的创作成果涉及歌剧、交响乐、室内乐等多种音乐体裁形式。《马可·波罗》是谭盾1995年创作的一部具有先锋思想的歌剧作品,本文试图通过对歌剧文本、音乐素材、写作手法和观念等方面的分析,窥探出《马可·波罗》中体现出的后现代主义音乐现象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一马可·波罗来中国的起因远在我国战国时期,即公元前五至三世纪,中国作为"丝绸之国"的声誉已传到西方,引起了欧洲人士的注意.汉武帝时开辟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为促进相互之间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后,东汉班超也奉命出使西城,并从西域遣甘英为使赴罗马帝国,虽未能成功,但说明了中国渴望同西方世界直接交往的心情.  相似文献   

7.
马可·波罗作为西欧第一个直抵中国的商人旅行者,其口述的<马可·波罗行记>(下称<行记>)向世人揭示了奇异的东方文明之谜,推动着富有冒险精神的航海家、怀揣十字架的传教士、野心勃勃的殖民者竞相奔往东方世界,从而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促进了世界旅游交通和地理的大发展.对东方都市景观、民俗风情的描述,大大丰富了世界旅游文化  相似文献   

8.
陈勇 《教育》2012,(9):58-59
他一生写了1700多万字的史学和文化学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很大的影响;他一生以教育为业。五代弟子,冠盖云集,余英时、严耕望等人皆出门下;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是他的侄子,幼年时亦受其教,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中国学术界尊其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  相似文献   

9.
从马可·波罗的中国传奇说到哥伦布的传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可·波罗的中国传奇说到哥伦布的传奇[意]P.E.塔维亚尼人类最伟大的进步曾在两个长期无联系、无法交往的地域里发展了几千年。一边是围绕中国的地域,其影响曾达到中亚和印度支那(东南亚)、印度洋和中国海中的许多大岛屿。另一边是地中海地域,其影响达到整个...  相似文献   

10.
<马可波罗行纪>对于日本的描述是16世纪以前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史料中唯一提及日本的记载.马可·波罗以商人的视角,通过裁剪元代中国对日本了解的信息,展现了他视界里的日本.马可·波罗对日本的描述虽然存在某种程度的"误读",但却从侧面折射出了中日两国文化上的某种传承与交流,更揭示出本土文化心理对异域文化解读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新 《华章》2011,13(1):56-57
1990年8月30日晨,台北大风雨。9时许,钱穆于台北杭州南路新迁寓所去世。 9月2日,远在北京的冯友兰向台北钱穆家中发唁电一封。 3个月后,11月26日晚,冯友兰病逝在北京友谊医院。 钱、冯同生于1895年,均享年96岁。国学大师中得此遐龄的还有梁漱溟,比钱、冯二:人长两岁,于1988年去世。  相似文献   

12.
VisitingPremierWenJiabaoencourageden-trepreneursfromChinaandItalytocarryforwardthespiritofexplorationincludedinMarcoPoloandtheSilkRoadtodogoodtobilateralco-op-eration.Chinawillholdfirmlytoitsopening-uppol-icytocarryonexchangesandco-operateinaspiritoffriendshipwithothereconomies,saidWenattheChina-ItalySeminaronInvestmentinItaly,thethirdstopinhisfive-stateEuropeanvisit.China’sdevelopmentbringsnothreattoanyothercountriesasitwouldneverseekhegemony,saidWen.“Moreover,itwilltakeChinaatleast5…  相似文献   

13.
正钱穆(1895—1990)是我国著名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被誉为"当代朱子"。他从事教育工作70余年,以独特的教育思想和不懈的教育实践探索,对当时中国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中国文化缺失、功利主义泛滥等弊端,提供了诸多十分有益的借鉴,其所提出的通识教育理念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4.
贾冬梅 《师道》2009,(4):40-41
在国学大师中,钱穆堪称自学成才的典型,他没有进入高等院校,完全凭自学跻身大师行列。另外,钱穆18岁初登杏坛,直到92岁才告别讲台,执教生涯长达70多年,这在世界教育史上亦属罕见。一个成功的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满足于“贩卖”别人的成果。优秀的教师,必须在苦读与深思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立而深邃的见解。钱穆就是这样的教师。  相似文献   

15.
2010年教师节,温总理在讲话中说:"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当中小学教师不会有大出息,我认为不是这样,教中小学也能出大师……在这个平凡岗位上完全可以成就一番不平凡事业。"遵循总理讲话精神,《中国教师》将以"从中小学讲坛走出的杰出人物"为主线,展现这些历史人物的中小学教师生涯对其本人终身成就的影响,与所有教师共勉。本期推出国学大师钱穆和文学家朱自清。  相似文献   

16.
钱穆(1895—1990)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字宾四,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18岁辍学自学,先后任教中小学18年。1930年后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教授,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移居台北,任"中国文化书院"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著作辑为《钱宾四先生全集》,约1500万字。在民国一代学术大师中,若要问谁与中小学的缘分最深,恐怕非钱穆莫属。从十八岁因家贫而执教小学算起,到三十六岁离开中学远赴高校,钱穆在中小学的讲坛上渡过了十八载春秋。如果说学术上的钱穆完全是依靠自学卓然成家的,那么讲坛上的他也完全是凭借自己的摸索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令学生倾倒。  相似文献   

17.
成书于1280年的雅各·德安科纳《光明之城》,是一部比《马可·波罗游记》更全面展示中国的书。书中透过对泉州的观察,以管窥豹地向西方读者展示了南宋时期中国的面貌:商品经济的发达、社会生活的丰富、政治转型的端倪以及悠久的传统文化和学术思想。该书的价值超过了同一时期任何类似著作。  相似文献   

18.
郑弌 《历史教学》2004,1(2):38-45
近年来,诸多中外学者陆续探讨<马可·波罗行记>的真实性,力辨书中之"所见"与"所闻".特别是英国学者弗朗西丝·伍德(Frances Wood)依据种种疑点,否定了马可·波罗到过中国.本文则通过<行记>中一条地名Tiunguy的考证,从历史地理、方言特征、几种主要的版本和可能出现的书写讹误,以及当时当地陶瓷生产的情况分析,证实Tiunguy即"丰州",解决了有关<行记>地名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疑点,重新检测了<行记>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9.
<正>扎克伯格的成功源自他宏大的内心。正如《像扎克伯格一样思考》中所提到的细节一样,他常随身带一个名为"The Book of Change"(也可以理解为《易经》)的笔记本,上面题写着甘地的一句话"欲变世界,先变其身"。许多人对马克·扎克伯格的印象最早来自电影《社交网络》。这部影片改编自本·麦兹里奇(Ben Mezrich)的小说《意外的亿万富翁:Facebook的创立,一个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的故事》。单从名字上看,这部小说就有迎合好莱坞各种偏好之嫌。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诸多中外学者陆续探讨<马可·波罗行记>的真实性,力辨书中之"所见"与"所闻".特别是英国学者弗朗西丝·伍德(Frances Wood)依据种种疑点,否定马可·波罗到过中国.但通过<行记>中一条地名Tiunguy的考证,从历史地理、方言特征、几种主要的版本和可能出现的书写讹误,以及当时当地陶瓷生产的情况分析,可证实Tiunguy即"丰州",重新检测了<行记>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