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为中国没有颁布《新闻法》,所以,法律上没有规定新闻记者到底有多大的采访权限。而对采访对象来说,他的权限却大得要命。他要想将你拒之门外,可以找到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西方记者中流行一句话:“他把你从门口推出去,你要想办法从窗户再爬进来。”这里,笔者根据中外记者在采访实践中的成功范例,总结归纳了几种接近采访对象,敲开拒绝之门的方法,以资新  相似文献   

2.
在采访中,从表面上看,记者是主动的,而被采访者是被动的,但许多时候恰恰相反,被采访者其实是处在主动的地位。比如,记者提的问题,他可以毫无保留地回答,也可以来个无可奉告。所以。记者在采访中对主动与被动要有一种辩证的看法,要力争变被动为主动。记者要掌握采访中的主动权。有两层意思:一是记者要想法让采访对象配合自己的采访,让他提供记者所需的新闻事实;二是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不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避免因做了被采访者的“传声筒”而为其所用。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的提问是很有讲究的。 什么样的提问最为得当呢?就个人数年的记者生涯,结合学习中外许多名记者为我们创造的经验,略谈以下。 一、因人而问 采访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提问。对善谈的人,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对于不习惯谈话的人则需要启发诱导,先从对方最熟悉、最关心的问题谈起,让他把话匣子打开。采访先进人物,他们一般都不肯谈自己。我们在采访时就要  相似文献   

4.
因为中国多年来还一直没有颁布《新闻法》,所以,也就不知道新闻记者到底有多大的采访权限。而对采访对象来说,他的权限却大得要命。他要想将你拒之门外,可以找到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 在通常情况下,其正当拒绝记者采访的理由莫过于以下几点: 1、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 2、涉及对他人的评论会带来不良反映和陷入诉讼。 3、违背采访对象的意愿。 4、不知情。 此外,采访对象还可以找出许多正当的或不正当的理由,来拒绝记者的采访,比如时机不成熟、有负面影响、会给工作造成被动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记者要完成报道…  相似文献   

5.
1979年,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来我国讲学,新华社派出的一名记者去采访他的时候,被他拒绝了。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遇到上述情况是很尴尬的。然而,新华社这位记者毕竟训练有素,他从侧面了解到:李政道教授在国外就对记者不太“热乎”。于是,他针对李政道教授这一心理状况(即情绪),采用“迂回接近”的手法,终于使李教授感受到中国记者的独立风格,接受了采访。不久,这位记者采写的5000多字长篇通讯《李政道教授在中国讲台上》,先后在国内一些大报上登载了。李政道教授作为采访对象,从拒绝采访到接受采访,其间的情绪变化是有一个过程的。这就是本人将要谈及的情绪两极性及其对采访对象的作用。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心理学家就把人的心  相似文献   

6.
采访难。难在哪儿?首先难在入门。这个“门”,是采访对象的心灵之“门”,也是采访对象的自卫之“门”。记者职业特点决定了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多变性和随机性。与采访对象的多数情况是各为一方,从未谋面,自我介绍,握手相识,然后便相向而坐,“舌耕”开始,你急不可待地“取”,他慢若抽丝地“予”;你要求对方一下子打开心灵之门任你“探囊”,他却抱怨对你毫不了解,“顾左右而言它”;你费尽唇舌,他也急得冒出汗来……这是一幅多么不谐和的场面!入门的“钥匙”到底在哪儿?其实不用四处寻觅,就在你身上,具体地说就是你的口。记…  相似文献   

7.
李鹏飞 《今传媒》2010,18(10):128-129
面对记者的采访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种戒备心理,对方一般都会说一些他愿意说的而回避他不想说的,而这就要考验记者的采访功力了。在与采访对象交流时有的记者干脆就按照事先罗列好的问题一个一个来问,其实这样做有时候会失去一些能出彩的回答,有的时候采访对象的回答只要记者再追问下去就很能表现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8.
记者在采访中要接触各行各业、各种性格的人,因此“挨撅”碰钉子的事是难免的。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在被撅被碰之后找找原因,对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发生,大有益处。一位记者去采访电影演员姜文。见面之后,记者首先问姜文说:“听说你最近又拍了一部片子。”姜文回答:“《本命年》。”问:“什么意思?”答:“你这都不懂还搞采访?”从这件事可以得到下列启示: 一,采访之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对采访对象要有个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样谈起话来富有亲切感。如果采访对象已被报道过,就要选择新的角度,避免因重复而失去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9.
两年前,他对新闻还是一张白纸。 两年后,他的抽屉里已经塞满了大大小小,厚厚的一堆获奖证书。 作为在业内引起极大关注的“十大商圈”主力报道记者之一、作为名牌栏目“给酒店打分”系列报道的主持人和主要采写人、作为以《安定门桥改造,12月你在干什么》系列报道为代表的调查报道记者,两年来,他的新闻报道不仅获得了专家的认可,更是在商报读者中声名远播。采访中,常有被采访对象拿着他递过来  相似文献   

10.
新闻事业是他一生的追求──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振英从党的“九大”到“十四大”持续采访过中国共产党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记者,这在中国新闻界刘振英是第一人。有着30年工龄、28年记者生涯的刘振英,以他的创造性工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时事政治报道开拓了...  相似文献   

11.
相传,唐朝有一个太守,善问官司。他问官司别具一格,并不是先问原告、被告,而是深入实际,先去详细调查原告、被告周围的人和周围的环境,然后再问原告、被告。这种认真调查研究弄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后人叫做“勾推法”。这种方法的应用,使笔者从事机关工作受益匪浅。每当掌握一个新闻报道线索,采访一个单位或先进人物时,只要时间允许,决不先直接采访当事人,而是先找来访对象周围的人;找这个单位的上级或下级机关;找这个典型人物的战友、同事和邻居等,然后再去采访本人。这样做可以避免道听途说,以偏概全。“迂回采访”…  相似文献   

12.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两个年轻的新闻系实习生,兴味十足地去采访一位大红大紫的歌星,谁知一到场,傲气十足的歌星对他们两位“准记者”的来访,不以为然,嗤之以鼻。在这种十分尴尬的境遇下,其中一位却没有泄气,从容地站起来为那位歌星点唱一首非常好听的歌——(不要用这种眼光看我),于是事情发生了戏剧性地变化,歌星对他们笑了……故事中那位点歌的小伙子,现在已是我的采访课教员。他是在给我们讲“怎样和采访对象打交道”时,给我们讲这件他亲身经历的往事的。他说:“做记者,首先要做人,做人就要不卑不亢。”他叫傅义红。人如其…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笔者根据“指令性计划”,前往某地采访一位典型人物。典型人物一般都很忙,何况他还是一家拥有16个分厂的企业集团的总经理。经过有关部门联络和数次电话沟通,他终于同意接受采访。采访前两天,突降大雪,道路交通受阻。当笔者经历近8个小时的危险旅途到达采访地时,没想到采访对象竟以工作忙、记者可以根据现有材料写稿为由,无意会见记者。  相似文献   

14.
通讯员园地     
《新闻界》1999,(3)
现在,不少企业都时常遇到这类上门采访的“记者”,即先打出一家挺吓人的报刊名称,再冠以某个重大活动名称,甚至再把某位要人的大名和盘托出,紧接着便是直接了当地谈钱,五千、一万甚至更多,只要企业肯出手,便承诺在某某报刊开辟一席之地登出一篇宣传该企业的文章。...  相似文献   

15.
采访,经过试探性阶段,要迅速转入正题。试探性阶段不可太长,要适可而止。如果这个阶段拉得很长,开始的“闲谈”总是漫无边际,就会使访问对象觉得你是在闲聊,或者觉得你有些圆滑,甚至在卖弄自己,造成不好的印象。一旦造成这种不好的印象,在这次访问中是很难消除的。因此要尽快转入正题,开始正式采访。转入正题,首先要向采访对象交代采访目的,要准确介绍,不能含糊,以此来引导对方谈话。因为对方很急于想知道找他到底是干什么,他该怎样回答。记者要明确地告诉他,有哪些要求,如果说得不清楚,他就不能明确地回答。必要时还要交底。对方对记者采访往往有点疑虑,比如记者提了几点要求后,他会想,为什么找我?有沒有别的目的?会给我带来利益还是损害?特别是记者采访比较重要的问题,访问对象的疑虑就会更多,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先交底——这次采访要达到什么目的,对他有何利害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相传唐朝有一太守善问官司。每次审案,他先不问原、被告人,而是先下去了解原、被告周围的人和环境。在掌握了大量的人证、物证等旁证材料之后,再升堂断案,几乎没有“冤假错案”。后人称此断案法叫“勾推法”。在现实的新闻采访实践中,这种“勾推法”也被许多记者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人民日报》名记者纪希晨的经验之谈就是:“我每次采  相似文献   

17.
湖北沙市报记者王家绵写的本报专访,在读者中有一定声誉。来沙市的名人他几乎都采访过。尽管他是一名小报的记者,在专访知名的“大人物”的时候,却从来没有畏缩过。 1984年12月,全国人大四川、湖北视察组来沙市,王家绵得知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曹禺在此行之列。他找到曹禺下塌的房间,刚敲门,便被省里派来的保卫人员拦住。他说:“我是沙市报记者。”“省里人”说:“省报、长江日报的记者采访我们都拒绝了。”“他回故乡来了,见他一面也不行吗全”“不行!”王家绵只好暂时离  相似文献   

18.
“美国人实在是太厉害了。”记者曾经不止一次听到采访对象这样表示。这些采访对象都是科学家。他们在赞叹美国的科学技术发达的同时,更多地感佩于美国人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9.
一般情况下,记者外出采访,面对的多是陌生的面孔。陌生人之间,不可避免地有一种天然的疏远和戒备心理。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必须调动自己全部社会知识和心理学常识,寻找两人的“接近点”。通过“接近点”的桥梁作用,迅速缩短两人间的心理距离,使采访对象如同见到老朋友那样配合记者的采访,并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笔者认为,记者可从以下十个方面寻找与采访对象的“接近点”:  相似文献   

20.
在日常采访中,我们可以常常看到两类记者:一类是“直奔主题型”,心中只想着自己将要完成的题目,但求速战速决,多一句也不肯问,多一个人也不再找,多一个地方也不愿去。这类记者一般能快速完成报道任务,也多被认为是单位的“快手”。还有一类记者则是“超级海绵型”,无论采访什么,就像一块有超强吸水能力的海绵,大量地采撷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本来采访两个人就能成稿,他可能要采访5个人;本来采访三个地方就可以收工的,他可能要跑更多的部门;本来开完会拿了材料就可以走人,他可能非要再拉住几个人问个究竟不可。而到成稿时他额外采访的这部分内容可能却一点也用不上。如此看来,前一类记者是“讨好不费力”,而后一种记者是“费力不讨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