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俘虏早知道会是这样的下场,我就该在嘴被缠住之前一口吞了它。惊天哪!这是种什么动物?它怎么没有脑袋呢?幽默故事(一) 老师:"清朝与唐朝审美观念有何不同?" 学生甲:"清朝美人如林黛玉--'美人上马马不知'。" 学生乙:"唐朝美人如杨贵妃--'美人上马马不支'。" (二) 一城里人去农村旅游,忽听一老农高呼:"别踩了我的麦苗!"城里人不屑地说:"没文化,这叫踏青。"老汉飞起一脚将其踢入水中:"踏浪去吧,你!"  相似文献   

2.
老师:“清朝和唐朝的审美观念有何不同?”学生甲:“清朝美人如黛玉——‘美人上马马不知’。”学生乙:“唐朝美人如贵妃——‘美人上马马不支’。”  相似文献   

3.
老师偷着乐     
答非所问 放学后,小明被老师叫到了办公 室。老师手中拿着一份历史试卷,见 到小明就问: "小明,你考试前看了武侠小说 了吧?""没有,老师。" 小明就是不肯承认。"那为什么 这道问答题--'朱元璋怎样统一全 国建立明朝的?'--你的答案却是 '因为他武功甚好,会降龙十八掌, 打遍天下无敌手'?!"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大道至简.语文学习也不例外,它应该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大声疾呼:"语文的学习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就会越复杂,结果只能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张庆先生认为:"学习语文无非八个字--'读读写写、写写读读'罢了."  相似文献   

5.
新学期开学,陈老师给我们 上课出了不少新花样。今天见她 笑容满面,我估计她又有新花招 了,可这葫芦里到底装的什么药 啊?她终于发话:"我们先轻松轻 松做一个游戏--'你做我猜' 猜句子。规则是,只能用手比,不 能用嘴说。" 我没听错吧!做游戏?现在老 师真的那么开放?还时兴上课做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中的<核舟记>一文,课本对"其船背稍夷"一句中"船背"的注解是"船的顶部较平."教师教学用书提供隋树森先生的分析是:"‘背'字在这里应当解作‘上面'.动物的背向上,所以上面也叫‘背'.‘船背'的‘背'同‘驴背'‘鹤背'‘鹏背'的‘背'意思一样.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两句诗:‘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夜雨只能滴在船的上面,决不能滴在船底,这是很清楚的."  相似文献   

7.
理解一个词语的教学价值远大的理想对少年儿童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课文的教学都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抱负。如《李时珍》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李时珍决心重编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总结课文时,教师问学生:"为什么作者要用'比较'一词?"学生说:"'比较完善'说明以后还要发展。"教师给予肯定,并补充讲述:"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之后,清朝有个名叫赵罗敏的人写了《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了900多种药物,那便是对李时珍研究成果的发展。"这时,学生对作者用词的准确、恰当已深有感触。教师抓住时机,意味深长地说:"将来,还有人准…  相似文献   

8.
我听了这样一堂语文课.课堂上,一名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说了一句"晓不得",教师便对"晓不得"这个语词作了分析,说:"怎么是'晓不得'呢?应该是'不晓得'.'晓得'是一个动词,'不,是一个副词,这副词应当放在'晓得'的前面,不应当插在它的中间.明白了吗?"教师的分析很对,我也点头表示同意.可教师的话音刚落,便有学生站了起来,问:"那'恨不得,中间的'不'字是不是也要提到前面去呢?"教师愣了一下,还未开口作答,类似的问题便此起彼伏:"还有'了不得'"还有'巴不得'","还有'动不得'","还有'怪不得'"……课堂上顿时变得热闹起来.  相似文献   

9.
[场景]课堂上师生通译课文<〈论语〉十则>. [问题]一个学生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译为:"子贡问道:'有一句话可以终生奉行的吗?'孔子回答说:'大概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施加给别人.'"  相似文献   

10.
形式主义框架下汉语趋向动词“起来”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形式主义角度对汉语趋向动词"起来"的语法化进行分析:自唐朝至清朝,"起来"经历了从实义动词V移位,经重新分析成为体标记, 最终成为话题标记的语法化过程.它移位的动机是特征核查.  相似文献   

11.
开心葫芦串     
1造句(226011)江苏省南通市北郊小学文学社六(2)班朱谦老师:你们能用"翻云覆雨"造句吗?学生甲:可我不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学生乙:你就不能造"我一进教室就看见黑板上写着'翻云覆雨'"吗?  相似文献   

12.
标点救命     
<正>清朝时,中文里还没有标点符号,书法家吟诗时的停顿就相当于现在标点的作用。就这样,"标点"救了书法家的性命。清朝末年的一天,慈禧太后召来一位书法家题写扇面。书法家大笔一挥,写了首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不料,书法家因一时疏忽漏写了个"间"字。慈禧见了勃然大怒,认为书法家在讥笑她没有学问,当场要问死罪。  相似文献   

13.
在高三复习中国古代史中,各地试题里总能遇到这样的选择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主要以资产多少作为征收赋税依据开始于:A.西汉的编户齐民制度B.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C.明朝的一条鞭法D.清朝初期的摊丁入亩此题的答案是B。可学生做答的时候往往是选择A。学生选择A的依据是人民教育出  相似文献   

14.
"找规律"是实施新课程以后在教材中出现的新单元.苏教版教材主编王林先生曾针对这一内容明确指出:"'找规律'的重点在'找'上,而不是规律的'应用',不是做竞赛题.通过增加找规律的机会和活动,让学生不断拓展获取数学知识的渠道,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激发找规律的兴趣,培养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细读这段话,我认为:这一内容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发现""探究"规律的过程上,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事物中存在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5.
1934年秋,胡适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白话文的优点大加赞扬。有学生不同意:"先生,发电报时,恐怕白话不如文言。"胡适请学生举例。学生说:"'母病速返',多简洁!"胡适立即答道:'妈病快来',言简意赅,明白无误,妙不可言。"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把"学生"看作动词.以"学"与"生"的和谐共存为基础,认为"学生"内在地包含了几项应有之义.第一,为什么学:造就绚丽多彩的"'人'生'";第二,怎样学:要"生"学,不能"死"学;第三,学什么:以知识为媒介,臻达"人生之道".对这些意义的认识,有助于人们更深刻理解"学生"一词所蕴涵的应有之意,这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培养、对于学习化社会的建构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案例:教学北师大版语文第二册《老树的故事》一课,因为不少字都是以前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听读、自读之后,我就说:有的同学已经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能不能当小老师教教大家?大部分学生跃跃欲试。有位同学在教大家"礼服"两个字时,边比划边说:"大家看嘛,'礼'这半边把'电视'的'视'那一半换成这样,好像一个人在行礼呢。'服'是'月字旁'跟人的身体有关系,这半边(指着右边)就像衣服挂在挂钩上。"真是匪夷所思!我马上表扬他:"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这样的好方法,老师还没想到呢!"其他孩子听了也都笑了,接下来跟小老师起劲地读着。远比教师领读时认真多了!在小老师的启发下,各种各样的识字方法也随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是落实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重要方面。要学生学好数学,积极思维,必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设法驱动学生内在求知动力,使之参与学习,积极思维。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先复习两个同分母或同分子的分数大小的比较,如警与善,县与吴,,。J。。'。--。、、。。。一-,,,7"7"2q"2313。1324。24。I、,l.-,^,。。。。。,。,。兰与共,生与生。然后出示两个分数的分子与15"16"31"33"。。。、,--'、、。、-。。,、。分母都不相同的一组分数,请…  相似文献   

19.
课间一笑     
闪电与电物理课上,老师问:"闪电与电的区别是什么?:"闪电不要线."学生同答.(苏新辑)"杂文" 老师:'"作文贵在主题鲜明,条理清楚,可你那篇作文东拉西扯,真可谓杂乱无章啊!" 学生:"老师,我是写的杂文。" (吴维根)从"0"开始父亲:'"刚开学考试,得了个'O'分了"  相似文献   

20.
当我迷惑地问及班主任工作的最高境界时,我的师傅唐老师讲了这样一个初看与班主任工作毫无关系的词--"运动".他说:"衡量一个班集体发展水平及班主任工作水平的高低,有两个标准,一是这个班集体的'运动'水平,二是这个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对'运'和'动'及其关系的处理水平.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该是班主任在上位'运',学生们在下位'动';班主任在内部'运',学生们在外部'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