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 ,各地中考试题中经常出现一类矩形折叠问题 .由于折叠后重合的两部分关于折痕对称 ,因此 ,对于此类问题 ,需注意轴对称的性质的应用 ,同时结合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方程思想来求解 .一、折叠后求线段的长例 1 如图 1 ,在矩形ABCD中 ,AB =8,BC =6,将矩形沿AC折叠后 ,点D落在点E处 ,且CE与AB交于点F ,那么AF的长是.( 2 0 0 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考题 )解 由题意可得∠ 1 =∠ 2 ,CE =CD =AB=8,AE =AD =BC =6,AC =AB2 +BC2 =1 0 .由AB∥CD ,得∠ 1 =∠ 3 .∴ ∠ 2 =∠ 3 .∴ AF…  相似文献   

2.
本期问题图 1  初 1 2 3 . 已知点D1、D2 在△ABC的边AB上 ,且BD1=AD2 ,过点D1、D2 分别作BC的平行线 ,交AC于点E1、E2 ,点P1、P2分别为D1E1、D2 E2上的任意点 ,BP1交AC于N1,CP1交AB于M1,BP2 交AC于N2 ,CP2 交AB于M2 .求证 :AM1M1B+ AN1N1CAM2M2 B+ AN2N2 C =1 .(郭 璋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 ,1 0 0 0 2 8)图 2初 1 2 4. 如图 2 ,小正方形ABCD各边所在直线与大正方形A′B′C′D′分别相交于E、F、G、H、P、Q、M、N .求证 :EF +PQ =GH+MN .…  相似文献   

3.
综观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题 ,一类能较全面的考查学生能力的新题型———材料阅读题正逐渐成为热点 ,并且在试题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下面简要介绍这类试题 .一、补全解题过程型图 1例 1 填空 :如图 1 ,已知AE与BD交于点C ,且CD =CA ,CB =CE .求证 :AB =DE .证明 :在△ACB和△DCE中 ,CA =CD(已知 ) ,∠ 1 =∠ 2 ( ) ,CB =CE(已知 ) ,∴ △ACB≌△DCE(        ) .∴ AB =D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 .( 1 999年陕西省西安市中考题 )解答略 .评注 这种类型的试题一般是考查学生的基…  相似文献   

4.
一道非常容易的几何题 ,由于学生抄题画图时 ,把原图 (图 1 )的字母次序抄错 ,画成如图 2 ,导至师生共同探讨一个新题。现就此新题如何寻求用初中数学知识求解及新题的推广题的一般解法作些探讨。图 1      图 2原题 : 如图 1 ,已知梯形ABCD中 ,AB =1 3 ,CD =2 0 ,AD +BC =2 5 ,高为 1 2。求AD、BC的长。新题 : 如图 2 ,已知梯形ABCD中 ,AB =1 3 ,CD=2 0 ,AD +BC =2 5 ,高h =1 2 ,求AD、BC的长。1 转化为初等代数问题求解如图 2 ,过B作BE∥AD ,交CD于E。考虑△BCE ,可知一边EC =C…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材 (人教版 )《几何》第二册 193页 18题 :已知 :AD是△ABC的中线 ,E是AD的中点 ,F是BE的延长线与AC的交点 .求证 :AF =12 FC .这是一道看似平常 ,却回味无穷的问题 ,在教与学中可从不同角度探究其解法 .简证 1 过D作DG∥BF交AC于G点 ,(如图1) ,则 CDDB=CGGF,AEED =AFFG,结合AE =ED ,BD =DC ,可证得AF =12 FC .图 1         图 2  简证 2 过D作DG∥AC交BF于G(如图2 ) ,则 BDBC=GDFC,AEED=AFGD,结合AE =ED ,BD =DC ,可证得AF =1…  相似文献   

6.
为讨论方便 ,引述原题如下 :已知正四棱柱ABCD -A1 B1 C1 D1 ,AB =1,AA1 =2 ,点E为CC1 中点 ,点F为BD1 的中点 (如图 1) .( 1)证明EF为BD与CC1 的公垂线 ;( 2 )求点D1 到面BDE的距离 .该题形式简洁 ,方法多样 ,难度适当 ,是一道理想的高考数学试题 ,全国统一标准答案中已给出了 :( 1)的两种解法 ;( 2 )的一种解法 ,现将其余解法补充如下 .1 利用线面关系求解 ,称为传统法 .图 1       图 2证明 ( 1) 方法一 :取BD中点M ,连CM ,FM(如图 2 ) .因为F为BD1 中点 ,所以FM平行并等于 12 D1 D …  相似文献   

7.
数学题的解法并非一成不变 ,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就可能找到不同的解题思路。如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几何第二册第 2 6 4页 2 0题 (如图 1 ) ,BD =CE ,求证 :AC·EF =AB·DF。其证明方法就有几种。[证明 1 ] 过点D作DG∥AC交BC于G(图 2 ) ,则ACAB=DGBD,DFEF=DGCE。因为BD =CE ,所以 ACAB=DFEF,即AC·EF =AB·DF。[证明 2 ] 过点D作DG∥BF交AC于G(图 3) ,则 ADAB=AGAC,所以AB -ADAB =AC -AGAC ,BDAB=CGAC,ACAB=CGBD (1 )又…  相似文献   

8.
一、填空题1 在△ABC与△A′B′C′中 ,∠A =∠A′,CD和C′D′分别为AB边和A′B′边上的中线 .再从下列三个条件 :①AB =A′B′,②AC =A′C′,③CD =C′D′中任取两个为题设 ,另一个为结论 ,则最多可构成个正确的命题 . (2 0 0 1年北京市东城区中考题 )2 如图 1,∠ 1=∠ 2 ,要使△ABE≌△ACE ,还需添加一个条件 .(只需写一个 )(2 0 0 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考题 )二、选择题在△ABC中 ,AC =5 ,中线AD =4 ,则AB边的取值范围是 (   ) .(A) 1<AB <9    (B) 3<AB <13    (C) 5 <AB …  相似文献   

9.
题  (2 0 0 2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试题一 ,3 ) 点E、F分别是矩形ABCD的边AB、BC的中点 ,连AF、CE ,设AF、CE交于点G ,则 S四边形AGCDS矩形ABCD等于 (   )。(A) 56  (B) 45   (C) 34  (D) 23本文给出该试题的两个推广。定理 1 点E、F分别是矩形ABCD的边AB、BC上的内点 ,且 AEEB=CFFB=k(k >0且k∈R) ,连AF、CE相交于点G ,则S四边形AGCDS矩形ABCD=k 1k 2 。证明 设AB =a ,BC =b ,连结AC、EF ,如下图。∵ AEEB=CFFB=k ,∴EF∥AC ,A…  相似文献   

10.
在一次复习辅导课上 ,笔者编制了一道平面几何题用于课堂教学的教改尝试 .此时构思是以某已知条件为背景 ,把凡涉及与已知条件相关的多题结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使题目展现出一题多解 ,一图多用 ,一题多变 ,步步深入的解题新格局 .例 如图 1 ,Rt△ABC中 ,∠B =90°,点O在AB上 ,以O为圆心 ,OB为半径的圆与AC相切于点D ,交AB于E .1 .求证 :DE∥OC .2 .求证 :CBBO=ADAE.3.若AE =1 ,cosA =45 ,求⊙O的面积 .4.若AD =2 ,AE =1 ,(1 )求⊙O的直径、CB长及sin ∠ACB2 的值 ;(2 )求证 :S△AC…  相似文献   

11.
1 题目与解法研究2 0 0 1年高考题 19(文 2 0 )题 :设抛物线 y2 =2 px(p>0 )的焦点为F ,经过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 ,点C在抛物线的准线上 ,且BC∥x轴 ,证明直线AC经过原过O .     图 1证 1 如图 1,记x轴与抛物线准线l的交点为E ,过A作AD⊥l,D是垂足 ,于是有AD ∥EF∥BC .连结AC与EF相交于点N ,则|EN||AD| =|CN||AC| =|BF||AB|,|NF||BC| =|AF||AB|.根据抛物线的几何性质有|AF|=|AD| ,|BF|=|BC| ,所以|EN|=|AD|·|BF|…  相似文献   

12.
人教社义务教育几何课本中 ,有众多例题、习题可作变式 ,本文仅就几何第三册 1 0 2页第 1题作一探索。题目 已知 :如图 ,在⊙O中 ,弦AB =CD ,延长图 1AB到E ,延长CD到F ,使BE =DF ,求证 :EF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点O。1 运动图形 ,结论不变变 1 如图 2 ,运动E、F ,使BE =DF。变 2 如图 3,运动E、F ,使BE =CF。变 3 如图 4 ,运动F ,使BE =CF。   图 2     图 3     图 42 交换结论与题设变 4 已知 :如图 1 ,在⊙O中 ,弦AB =CD ,E、F分别是AB、CD延长线上的点 ,且EF的中垂线…  相似文献   

13.
一道竞赛题的再推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题 如图 1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 ,AB =1 ,图 1∠A =90° ,点E为腰AC的中点 ,点F在底边BC上 ,且FE⊥BE ,求△CEF的面积。( 1 998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第 1 1题 )文 [1 ]将等腰直角三角形推广到等腰三角形 ,本文再作如下推广。图 2推广 1 如图 2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 ,∠A =90°,AB =a ,点E为腰AC上的点 ,点E内分CA为 :CE∶EA =λ ,点F在底边BC上 ,且FE⊥BE ,则S△CEF=λ2 a22 (λ 1 ) 2 (λ 2 ) 。证明 由AC =AB =a ,CEEA=λ ,知EC =λaλ 1 ,EA =aλ 1 。作AD…  相似文献   

14.
在解决一些不规则图形问题时 ,往往需要把不规则图形通过分割、补全的方法 ,使其转化为特殊图形 ,如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等 ,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这一过程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化归思想 .下面用不同的割补方法解一道中考数学题 .图 1例 某片绿地的形状如图 1所示 ,∠A =6 0°,AB⊥BC ,AD⊥CD ,AB =2 0 0m ,CD =1 0 0m .求 :AD、BC的长 .( 2 0 0 2 ,天津市中考题 )( 1 )分割图形图 2分析一 :如图 2 ,作矩形BCEF ,解Rt△CDE ,求出CE、DE .由CE =BF ,有AF =AB -BF =AB…  相似文献   

15.
1 分析法分析法就是从题目的结论出发 ,逐步找出使结论成立的原因 ,直到找出所用的原因恰好是题目的已知条件或所学过的定理 ,再按分析的思路从后往前把证题过程写出来 .图 1例 1 如图 1 ,△ABC中 ,∠A的平分线AD交BC于D ,⊙O过点A且与BC相切于D ,与AB、AC分别相交于E、F ,AD与EF相交于G .求证 :AF·FC =GF·DC .( 2 0 0 1 ,河南省中考题 )证题思路 :AF·FC =GF·DC AFDC=GFFC △DCF∽AFG(连结DF) ∠CDF =∠FAD∠C =∠AFG EF∥BC ∠EFD =∠CDF ∠EFD =…  相似文献   

16.
一、填空题1 在△ABC中 ,AB =AC ,∠BAC =12 0° ,⊙A与BC相切于D ,与AB相交于E ,则∠ADE等于度 .(2 0 0 1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题 )2 已知 :如图 2 ,在Rt△ABC中 ,∠C =90°,AC =2 ,BC =1.若以C为圆心 ,CB长为半径的圆交AB于点P ,则AP= . (2 0 0 1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题 )3 已知⊙O的半径为 4cm ,AB是⊙O的弦 ,点P在AB上 ,且OP =2cm ,PA =3cm ,则PB =cm .(2 0 0 1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题 )图 1图 2图 3图 4   4 已知 :如图 3,⊙O的弦AB平分弦CD ,AB =10 ,CD =8,且PA …  相似文献   

17.
20 0 1年广东省高考数学第 2 1题 :已知椭圆 :x22 y2 =1的右准线l与x轴相交于点E ,过椭圆右焦点F的直线与椭圆相交于A、B两点 ,点C在右准线上且BC ∥x轴 ,求证 :直线AC经过线段EF的中点 .此题对一般性结论仍成立 ,还可以拓广到其它圆锥曲线 .拓广 1 已知椭圆 x2a2 y2b2 =1的右准线l与x轴相交于点E ,过椭圆右焦点F的直线与椭圆相交于A、B两点 ,点C在右准线上且BC∥x轴 ,求证 :直线AC经过线段EF的中点 (a >b>0 ) .     图 1证明 如图 1,记直线AC与x轴的交点为N ,过A作AD⊥l,D是垂足 .…  相似文献   

18.
20 0 2年安徽省初中升学统一考试有如下一道选择题 :如图 1 ,在矩形ABCD中 ,AB=3 ,AD =4,P是AD上的动点 ,PE⊥AC于E ,PF⊥BD于F,则PE PF的值为 (   )A .1 25   B .2  C .52   D .1 35该动点题出得灵巧 ,虽以选择题出现 ,但其解题的思维空间十分广阔 ,是培养和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道好题 .本文现提供四种不同的解法 ,供读者参考 .1 特殊法(1 )如图 1 ,令动点P与A重合 ,则有PE =0 ,PE PF =PF ,因为AB =3 ,AD =4,所以BD =AB2 AD2 =5 ,而S△ABD =12 AB·AD =12 BD·PF…  相似文献   

19.
一、选择题 (每小题 3分 ,共 30分 )1.如图 1,四边形ABCD是⊙O的内接四边形 ,∠ABC =115° .那么 ,∠AOC等于 (   ) .(A) 115°   (B) 12 0°   (C) 130°   (D) 135°图 1图 22 .如图 2 ,以BC为直径 ,以O为圆心作半圆 ,点A、F把半圆三等分 ,AD⊥BC于点D ,且BC =12 .连结BF交AD于点E .则AE的长为 (   ) .(A) 2 3(B) 33(C) 3(D) 32 33.已知Rt△ABC外切于⊙O ,∠ACB =90° ,∠BOC =10 5° ,BC =2 0cm .那么 ,Rt△ABC的面积是(   ) .(A) 180 3cm2 (B) 2 0 0 3cm…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 1 999年普通高中招生统一考试数学试题最后一题 ,即第八题是这样的 :已知 ,如图⊙O1与⊙O2 相交于点C、D ,A是⊙O1上的一点 ,直线AD交⊙O2 于点B。( 1 )当点A在CAD上运动到A′点时 ,作直线A′D交⊙O2 于点B′,连结A′C、B′C。证明△A′B′C∽△ABC。( 2 )问点A′在CAD上什么位置时 ,S△A′B′C最大 ,请说明理由。( 3)当O1O2 =1 1 ,CD =9时 ,求S△A′B′C′的最大值。这是一道几何综合题 ,所考查的知识点较多。要做好本题 ,不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而且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