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儒家始祖孔子提出“修己安人”的理想追求,先秦典籍《大学》重申此理想,概括出一套自修身以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己治人之道,明确儒家内圣外治的理想人格追求。宋明学者在诠释(《大学》时,对儒家内贤外治的取舍呈现出内圣化。但儒者的理想人格追求在清初对原典的回归中得到了实现。  相似文献   

2.
雷红霞 《考试周刊》2013,(58):22-24
君子是《论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孔子及后世儒家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论语》从知识才能、道德品质、社会政治、批判精神等方面对君子的价值做了多角度的充分阐释。君子不仅对历史上的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知识分子应有的道德理想和独立人格产生了重要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3.
《儒林外史的理想人物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封建士子“文行山处”的态度;一方寄寓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与政治理想.《儒林外史》的理想人格是传统儒家“归仁养德”与道家“顺天从性”理想人格的综合.形成这种特殊人格的原因在于作者思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痛感儒家传统人格的失落, 剖析儒林人格现状, 建构理想人格。在吴看来, 八股文章盛行的时代出现了两种类型的人格: 一种是自我萎缩型人格, 一种是自我实现型人格。吴的反思表明: 前者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和极大的腐蚀性, 而后者是儒家传统人格失落后的高扬和重建。  相似文献   

5.
从熟知走向真知的尝试──《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评介邓红蕾《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一书,系上海同济大学副教授朱义禄所著。这部40万字的学术专著,作为国家“七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在儒学研究中,选取了人生理想及其实现途径这一特殊的视角,采取宏观把握与...  相似文献   

6.
"竹林七贤"生逢在社会动荡不安的魏晋时期,在这战乱之中,他们对儒家名教的虚伪性深恶痛绝,追求着一种自由独立、放诞不羁的人格理想与名士风度。试以《世说新语》为例,从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崇尚清谈、不拘礼法等几个方面对其放诞不羁的审美理想做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以期对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追求自由人格获得精神上的充实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教育史     
<正>[主持人的话]本期发表两篇关于中国教育史方面的论文。《论先秦儒家人格思想的双重影响》旁征博引,条理清晰地分析了先秦儒家人格思想的双重影响。论文认为,先秦儒家人格思想积极意义表现在:理想人格的榜样作用有助于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准,改善社会道德风尚;"君子"和"大丈夫"等理想人格在历史上对人们的影响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色彩;"中庸"、"和谐"的人格  相似文献   

8.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是儒家积极倡导、努力追求的理想人格。儒家认为"君子"应当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具备重义轻利的品质、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诚信的价值观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它能提升国民的精神境界、完善国民的人格,尤其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人格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9.
春秋以至战国,社会异常动荡。为解决业已存在的诸多社会痼疾,百家民间之学相继而起,儒家更以救世为初衷,引导人们积极地进行理想社会的构建,其经典文本一《论语》正充分反映了在这一过程中儒家对于人格发展与培养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儒林外史》楔子、尾声框定正,建构起整部作品的框架式结构。其中,楔子的王冕、尾声中的市井四奇人分别源于先秦儒家的真儒和魏晋六朝的真名士两种人士人格理想。正中的士人群受到楔子、尾声组成的士人理想人格参照系的审视、评价,形成肯定性人物与否定性人物褒贬对比的深层结构,同时,其周围的社会化环境也受到士人理想人格参照系的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思想在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可以用"内圣外王"来概括。文章主要分析了儒家"内圣外王"这一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一思想开创于孔子,发展于孟子,完善于荀子。  相似文献   

12.
从孔子到孟子的德性理论的发展,其间经历了何种变化,一直是困扰着学界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郭店楚简的出土,这一状况得到了改观。郭店楚简中儒家类献展示了原始儒家德性理论发展的重要一环,孔子的心性理论得到了深化,孟子的身心一体论也有了理论前提,儒家的德性修养论初步得以系统化,德治主义的理想初现理论的光芒,为孟子深入阐发儒家德性理论准备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设计,是中国传统哲学长期探索的重要的人生课题之一。而儒家对人生哲学的探索,对中华民族的性格、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孟子理想人格的要素、理想人格典范和理想人格修养三个方面探讨了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理想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14.
孔孟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仁"德思想又在孔孟的伦理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孔子"仁"德思想和孟子"仁"德思想的分别阐述和对两者学说中"仁"德思想的比较分析,可以使人们对孔子和孟子博大精深的儒家伦理思想中核心的"仁"德思想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5.
孟子在继承孔子理想人格思想基础上,对“士”人格做了详细、全面的阐释,实际上奠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的原型。孟子“士”人格的思想特质可归结为三方面:一是士志于仁义之道;二是重道轻仕、士以师道尊于君;三是士以成为具有浩然正气的大丈夫为目标。继承和发扬孟子“士”人格的思想传统,对于当今时代知识分子和广大国民塑造和培育理想人格。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儒家的文学理论是儒家思想文化中的精彩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以往的儒家文论研究过程中,一般以孔孟为主体,这当然有相当的道理。但是作为中国古代完整的文学理论的思想体系,却是建立在苟学的基础之上的,作为原始儒家的孔孟文论与作为大一统封建社会的荀子学派的儒家文论精神并非是一个相同的概念,因此,对于儒家文论的真正版本与完整的理论体系,应当加以重新研究与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7.
朱熹花费了近四十年的时间学习与诠释《论语》,后与他诠释的《大学》《中庸》《孟子》汇为一编,以《四书章句集注》为名刊行。四种书中,朱熹对《论语》倾注了极大的心力,共撰成有关《论语》著作四种,今传世者三种,以《论语集注》影响最大。朱熹在《论语集注》中,采取了明显的“六经注我”的诠释方法。本文通过对《论语集注》的举例分析,说明朱熹“六经注我”的特点,并指出这种诠释方法对当下教育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理想中,蕴藏着通过推行教育来传播儒家荣辱观的思想;孟子则分别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改善道德教育两个致思向度上加以引申和发挥。与荣辱观教育关系比较密切的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孔子所说的“内省”。羞恶之心的“义之端”,往往容易被外界的物欲所“汩没”;而内省或省察,则是对这种被物欲所汩没的一种警醒和提防。在道德教育阶段论中,儒家学者主张荣辱观的教育应从幼儿开始,并贯彻人的终生。南宋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朱熹则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均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9.
人格教育是人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第一个系统提出并实施人格教育的教育家,莫定了儒家的人格教育理论,并深刻影响了二千多年来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走向。在塑造“四有”新人的今天,有必要重新探讨孔子人格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理想人格的标准和特征、历史影响及其现代价值等问题,批判地吸取孔子人格教育思想的智慧和精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孔子崇尚的理想人格,是现实生活中的"君子"而非超凡脱俗的"圣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理想人格的主要内容包括"仁、知、勇"的君子之道、"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儒家理想人格包含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刻意蕴,符合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基本要义,对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塑造理想人格具有借鉴意义。文章从更新德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道德情感,激励学生自我教育;正视个体差异,德育、"心育"相结合;协调社会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实现全面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