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李菊 《考试周刊》2010,(20):232-232
中国古代山水画在中国美术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意境的表现,以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山水画题材最为充分。对于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鉴赏,可从中国古代山水诗的欣赏入手,着力于作品意境的感悟与分析,进而引导小学生进入山水画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2.
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这时候的山水画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出来。山水画在隋唐时始独立,发展到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山水画的发展历史也是继承与创新相互交织的历史,而对于传统的继承则往往表现出了隔代延续相承的特点。从元代开始,这种现象则更为明显。本文以宋代到清代的山水画发展为历史背景对这一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3.
考察创作主体在诗、画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诸多情感,以及宋人相关的理性认识,证明宋代绘画创作显著的文学化倾向。指出绘画的审美功能主要是写景状物,宋代山水画于山水诗处受启发,充分挖掘出绘画的抒情功能,加速了山水画的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4.
奇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范畴,与其他诗趣审美形态相联系而又明显不同。它伴随着宋代诗法的艺术讲求和对主体内在精神的要求,表现出反常与合道的审美特征。在宋代经由苏轼、惠洪等人的深度阐释,最终确立起独特的审美地位,进而实现以自然为旨趣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5.
试论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取向是在继承传统中国山水画审美取向的基础上,并对外来文化的吸取与包容,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艺术家通过大胆探索创新,拓展了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领域,极大丰富了现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语言.从中我们会清楚地看到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观是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的,它反应着特定时代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6.
元人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作品既是宋画(五代、北宋居多)的松活再现,又有其独到之处。本力图从中国山水画重意境的审美追求入手,通过与宋画进行比较来分析元人山水画的造景与用笔。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山水画历经一千多年,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可以通过对山水画的认识而实现对于实景中名山大川的精神漫游,亦即自然中的山水经过主体心灵的熔铸形成了富有审美趣味的意象,从而超越了人与自然的物质依赖关系,具有"形而上"的品格。山水画教学经历了从古代师徒言传身教到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过程,当代山水画的教学既是对前辈先贤作品的一次重温,也是对山水画教学经验的不断补充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传统绘画注重主体精神和理性思想基础的来源,它揭橥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及价值。《画山水序》对我国山水画的审美与功用价值等不同层面上,颇具诸多独特的睿智和见解,这在当今仍有极大的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画山水序》在探究山水画的独立意义上是超越历史和时代的,它赋予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精神品质与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山水画有设色较重青绿山水,还有就是水墨淋漓山水。董源开创了水墨山水画的新形式,创造了表现江南水墨山水的“披麻皴”。宋代的沈括、苏轼、米芾对此给予高度的评价,由此可以看出,董源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正>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有许多关于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的内容。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凝聚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感情,也体现着东方艺术崇高的审美理想。因此,面对中国古代优秀的山水画作品,如何欣赏与评价,是我们今天高中  相似文献   

11.
"逸格"早在唐代被提出,到了宋代,不拘常法的"逸品"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经黄休复对"四格"的重新解释与位置排序,"逸格"在北宋渐渐得到了社会上的响应。"逸格"在美术批评中的初步定位,成了宋代绘画迈向一个新阶段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浅析中国山水画"水墨为上"色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早期绘画重视色彩的运用,山水画出现初期也遵循“随类赋彩”的法则。中唐时期,王维始用“水墨渲淡”。自此,以五墨代替色彩的“水墨画”和兼用平涂和晕染的“着色画”共同发展。宋以后,水墨画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山水画形成“水墨为上”的色彩观。这种观念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古代玄学思想的影响、墨的发明以及水墨画的绘画形式与古代文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心境之间的契合,  相似文献   

13.
"趣"是中国绘画理论批评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中国画论视野中的画"趣"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概念,它在魏晋南北朝被引入画学批评中;唐宋时期,它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逐渐升格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范畴;明清时期,论家对"趣"作为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生成等予以了进一步的深化论述,"尚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体现为一种时代艺术精神和一股艺术审美思潮相别于前朝。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绘画观念强调画家主体精神的自由;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从唐宋主客体相融发展到元代借景抒情、明代直抒胸臆。画面客观描绘性逐步减弱,主体表现意识进一步增强。其审美标准崇逸贬能,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体现了对视觉形式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宋代金陵怀古词是自唐代金陵怀古诗之后,形成的独立文学题材。北宋金陵怀古词在抒情方式上承接唐人的审美情趣,其现实情怀以忧世为特征在词中得以确立,格调含蓄而温婉;至南宋,金陵怀古词的写作多与时局相关联,其情怀更加注重批判现实,词写强烈的个人情绪,格调因伤时愤世而愁郁沉痛。  相似文献   

16.
孙倩 《宜宾学院学报》2007,7(8):116-117
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极重要的时期,这表现在宋代画院绘画不仅具有高度的写实性,而且进一步引入了"以诗入画"的美学原则。本文以宋代院画家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为切入点,阐述宋代画院绘画"以诗入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唐宋两代的绘画在作品和理论上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从唐宋画论中神、妙、能、逸等品评术语的理论变化,山水、人物等画科的划分,绘画功能理论的发展变更和绘画技艺理论趋于完善四个方面看当时社会审美评价体系的构建情况,可以看到这些理论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8.
唐宋诗之争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桩公案。自南宋以迄近代从未间断,其间尊唐者有,宗宋者有,但总体而言,"尊唐抑宋"观念在整个论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尤以明代为甚。实际上,用"尊唐抑宋"来界定明代的唐宋诗之争并不准确,因为,有明一代反对"尊唐抑宋"的声音无论强弱,但在明代诗坛上都不曾消失过。明初诗派虽大多宗唐,但反对的声音也不容小觑。另外,反对"尊唐抑宋"的声音并非一直处于弱势、边缘,明代中期,由于前、后七子的不懈倡导,"世人但知宗唐",反对者较少。至后期,公安派不惜矫枉过正,对后七子的诗学理论进行批驳,与其同时复古派也开始对一己的诗学观念重新检讨与反思,认识到拟古的若干弊端,此后,为宋诗正名的声音越来越高。值得注意的是,明人肯定宋诗的诗论多从"主真"、"重变"、"言理"等方面立论,从根本上体认到宋诗的特点和价值,驳斥了明代诗坛上"尊唐抑宋"之音,同时也对宋诗的研究和传播、以及清代宋诗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公元907年唐王朝灭亡,为辽、宋所代。宋代金银器,由于民间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器体变得轻薄,器形及纹饰趋于简略、写实,已经远不及唐代金银器的华丽,但从工艺、器形和纹饰方面,仍能体现出唐对其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唐宋之际,自中唐以来的世俗化浪潮日渐高涨。伴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处于上升期的庶族地主阶级逐渐将其追求世俗享乐的审美趣味带入文坛,而官学、私学教育的发展则进一步为文学的普及化、平民化创造了条件。佛道世俗化的布道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市民文艺的繁荣局面。一个适应各个阶层需要的市井文化圈渐次形成,有力推动了唐代贵族文学向宋代平民文学转变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