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增长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量也快速增长。一百多年以来,传统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但是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费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明显的温室气体效应,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巨大挑战,甚至是一定程度的灾难。为此,联合国195个成员国在2015年联合国气候峰会中通过气候协议《巴黎协定》,并提出了具体的"双碳目标",科学规划未来能源消费结构,期望能共同遏阻全球变暖趋势。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在建筑能耗里,用于暖通空调的能耗又占建筑能耗的30%-50%,且在逐年上升。本文针对城市的环境和空调系统的能源型式综合考虑,对空调系统进行方案的比较论证,建议采用空气源热泵,保证空调系统的节能和经济。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得到更快的发展,建筑物消耗的大量能源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而温室气体则导致气候变化.不合理的建筑设计和建造方式造成了能源的过度消耗.所以节能建筑是解决节约能源和改善环境问题较好的方法.本文通过对节能建筑的理念,以节能建筑的应用、节能建筑的前景与制约因素等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提出节能建筑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能源消费、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导致气候异常、洪水泛滥、干旱频繁。减缓地球气候变化.从能源消费 方式做起。大山的环保公益电视广告 坐公交车篇  相似文献   

5.
有人把全球变暖与反恐战争相提并论,认为人类前景的好坏取决于是否赢得这场反全球变暖战争。而美国是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一大国。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全球排放的265亿吨二氧化碳中,美国占22.1%。但布什政府2001年以经济、就业为由,退出《京都议定书》,此后一直拒绝出台政策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把将要承担的任务与登月作比较,诺贝尔奖得主、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敦促国家承担起应对气候变化的义务:在十年内生产100%的可再生清洁能源。  相似文献   

6.
核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对于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IPCC参考方法,编制了1995~2010年福建省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清单核算结果表明:研究期内,福建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呈现连续上升趋势,分别增加了2.9和2.4倍;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呈现波动下降趋势,降低了28.6%;各排放源中,能源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多;各部门中,工业排放占据主导地位.今后应把加快调整工业内部行业结构,有效控制高耗能行业的规模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能源消费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密切,第二产业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最大,第一和第三产业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并不明显。能源消费强度对第一和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弹性系数均为正值,对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弹性系数为负值。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下大力气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扩大能源供给,...  相似文献   

8.
对海口市郊四个乡村农户的随机调查发现,农村能源的消费中,薪柴占燃料总量的比例都大于50%,农户年均收入较高的村,薪柴占的比例较你.基没有薪炭林的海口市,薪柴主要来源于防护林和农材林。这对海口郊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建议合理发展薪炭林、推广新式节柴灶、发展沼气和其它能源。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气候变暖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深度触及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近50年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使用矿物燃料排放的大量CO2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人类活动应当承担90%以上的责任。减缓气候变暖的对策是节能减排,使用清洁能源与再生能源性质的新型能源是关键,贯彻《可再生能源法》,因地制宜,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10.
生态补偿量化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反映生态系统市场价值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生态足迹模型为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分别计算了鄂尔多斯市能源消费(包括生物资源消费与能源消费)和能源输出的生态补偿金额,从而量化了鄂尔多斯市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市2012年生态补偿总额约257.73亿元,其中能源输出生态补偿220.59亿元,占生态补偿总额的85.59%。  相似文献   

11.
明天的能源 人类现有的能源主要有三种:火电、水电和核电。火电需要燃烧煤和石油,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硫的氧化物。绝大多数科学家相信,由于此类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地球正在持续变暖。而且,以目前的耗用量计,石油的提取预计在未来10~30年内达到极限,本世纪末即告枯竭。这意味着大自然在上百亿年间累积的这一能源,仅在200年内就被人类耗尽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台湾地区GDP和能源消费的长期均衡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多变量时间序列间的协整分析理论,分析台湾地区1954~1997年度GDP和能源总消费及其各组成部分(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和电力)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研究发现GDP和能源总消费、GDP和电力消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GDP与煤、石油、天然气消费量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基于多变量自回归模型,我们构建了相应的长期均衡关系模型,从而为进一步经济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杨欢 《华章》2012,(28)
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离开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国内外能源的消费结构中,中国是能源的消费大国,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0%左右.国内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活,环境污染、能源利用率低下、能源消耗量大等问题纷至沓来,使得能源开发与利用成为国内能源战略核心的重点难题.本文将在对比分析国内外能源消费结构的基础上,确定国内能源结构存在的问题,从侧面上反映新能源开发的必要性,最后提出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及节能基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住宅的能源使用在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占到27%。为了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日益严峻的全球变暖的势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学习》2010,(1):70-71
我们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千百万年前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称为化石能源。到目前为止,化石能源仍是全球消耗的最主要能源。随着人类的不断开采,化石能源的枯竭是不可避免的,大部分化石能源在本世纪将被开采殆尽。另一方面,由于使用化石能源会新增大量温室气体CO2,同时产生一些有污染的烟气,威胁全球生态。因而,开发更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今后能源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建筑节能     
温华典 《教师》2013,(26):125-126
随着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建筑能耗在国家总能耗中已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建筑总能耗占社会终端能耗的比例也已达到20.7%,且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还将呈增长态势,在发达同家已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35%~40%,而我国建筑节能工作还处在发展初期阶段,其单位建筑能耗为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为扭转我国建筑能耗过高的状况,我们需要作出长期艰苦的努力,这也是我国节能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7.
依据《省级温室气体编制指南》和《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推荐的方法,对合肥市"十一五"期间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合肥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呈迅速上涨的趋势,5年内由2705.02×104t增加到3294.85×104t,年均增长率为17.27%.温室气体增长量主要是由工业生产部门所贡献,各部门排放量的年均增长率依次是工业(38.16%)、废弃物(12.54%)、能源(11.36%)、林业(7.15%)、农业(1.67%).人均以及单位面积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10.79%、12.25%,排放指数从0.17增长到0.26,增长幅度为52.94%,可见温室气体排放量有明显增长趋势.同时5年间温室气体的排放等级增加了一个亚级,从较低等级(Ic)升高到中下等级(IIa).  相似文献   

18.
江苏能源消费Logistic模型的统计检验估计法及预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提出了能源消费的Logistic模型,并运用该非线性模型的统计检验估计法对江苏省能源消费总量作了短期预测,据此预测结果,分析能源消费增长趋势,结合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提出相应的能源对策。  相似文献   

19.
当今,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日趋恶劣,与能源问题相关联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低碳能源的开发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环境保护成为G8成员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文章详细阐述了新疆低碳能源发展的相关问题,以及影响新疆低碳能源发展的因素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进而预测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并据此提出了新疆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用、建筑领域用能为主要研究对象,就能源利用结构、碳排放预测等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生活消费领域能源消耗和终端碳排放量1995年以来总体呈增长态势,增幅近10%,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根据预测结果,在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耗降至70%、60%和50%3种预设条件下,碳排放量将分别减少92、676和1304万t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推进建筑节能,倡导低碳生活是贵州省降低碳排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