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阿基米德原理在初中教材中是通过实验、简单计算后验证得出的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对它有下面两点理解 .一、教材中没有给出证明 ,但回顾这一部分教学内容 ,利用物理学模型研究问题的有两处 ,一处是利用假想液柱推出了液体内部的压强公式 p=ρgh,另一处是用假想液片导出连通器盛同种液体静止时液面相平的结论 .因此可尝试用理想模型及等效替代的方法 ,证明阿基米德原理 .如图 1所示 ,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有一物体 A (不图 1一定处于悬浮 ,可以是处于漂浮或沉底状态 ) ,它受到的浮力有多大 ?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 ,物体 A受到的浮力只与它的形状 …  相似文献   

2.
我认为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十二章第一节“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编排的教法有两处不太妥当 :(一 )用称重法来建立浮力概念。该实验是在弹簧秤下挂一重物 ,先在空气中称出物重G ,再将物体浸入水里得到弹簧秤的示数F′,引导学生通过对F′和G的比较分析得出浮力的概念。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好处的。但是 ,用它来建立浮力概念却是不太适宜的。其理由是 :一、教育心理学指出 :“表象在形成自然科学的概念中占有显著地位” ,“在教学中要通过特殊手段使表现本质特征的现象突出出来 ,以便受到好的教学效果”。该实验不能把浮力…  相似文献   

3.
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受浮力的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以及“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4)在探究浮力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相似文献   

5.
苏青联 《物理教师》2000,(10):24-25
本文对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一册课本“浮力、阿基米德原理”一节作如下教学讨论.  相似文献   

6.
这里所说的“归纳法”教学.是指“讲一种现象.然后再给出其理论解释”的教学方法.比如讲“闪电”,先是给出“闪电”这一现象,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解释.与“归纳法”相反的教学方法是“演绎法”.即先学习某些电学理论.然后再用这些理论来解释闪电等诸多有关电现象.在两种教学方法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归纳法”在实施新课标理念方面的优势:因为是先给现象,后给解释.学生在教学中互动性强.兴趣高涨,思维活跃.所以“归纳法”教学可以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有效地开展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自主性学习.  相似文献   

7.
科学探究教学就是以学生的主动探索、研究为中心 ,以教师指导下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为主要途径 ,把传授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三者结合起来 ,发展学生智力 ,提高学习质量。现行初中物理教材在呈现方式上 ,突出了获取结论的过程———观察、实验、思考、讨论 ,从而为科学探究式教学提供了便利。下面仅以“浮力”一节为例说明科学探究教学的过程。1 教学准备1 1 器材准备。根据划分小组的情况 ,提供观察、实验的器材。需要玻璃烧杯、水、木块、长圆柱体铁块、石块、细线、弹簧测力计、其他液体 (如 :酒精 )、蜡烛、火柴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讨论在有关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中所遇到的常见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初二物理教学中,“浮力”一章是全书的重点和难点,阿基米德原理又是全章的一个核心,它贯穿全章的各个部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阿基米德原理存在着许多误解,以至使教学工作受到影响.现在我们着重从浮力的定义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影响的角度来说明阿基米德原理的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结合一节“浮力”课的课堂教学,就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设计和实验验证等科学探究要素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2001年全国有13个省市以理科综合的形式恢复生物高考,综合科试题的命题大多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入手,这就要求考生要关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热点题是高考题长期追踪的重要问题,也是高考内容改革的新动向.因为关注实践,关注社会,关注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是近些年来一直倡导的素质教育和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思想在教育评价领域中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2.
数学教学应改变的单纯注重结论的教学方式,而应注重整个教学过程,诸如某一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及数学思想的启发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数学能力。  相似文献   

13.
单元小结是在一个知识单元的学习结束后,教师根据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及学生反馈的信息情况等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认知结构体系的过程。单元小结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课程进度紧张、教师思想认识程度不够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并没有引起广大中学教师的高度重视,这种思想意识和教学状况不仅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实践技能的提高,而且也影响到当前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14.
理科教学中应注重生命健康安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鸿良 《生物学教学》2006,31(10):79-79,M0080
在理科教材中,涉及到许多与人类生命健康有关的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生命健康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理科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5.
关注生物学教学中其他学科知识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青 《生物学教学》2010,35(5):26-27
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在教学中很普遍,本文着重探讨了怎样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帮助完成生物学科知识的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光对鼠妇的影响”探究教学为例,探讨了蕴涵在实验对象、实验步骤、实验失败探究中的科学理论知识,强调了重视探究教学中的理论知识,达到知识和能力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是使学生在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  相似文献   

18.
Challenging formal education's traditional monopoly over the mass-scale acculturation of youth, the 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 of the new economy brings in its wake a new " attentional economy" in which any "connected" adult or child owns and controls a full economic share of her or his own attention. For youth who have never known the text-bound world from which their elders have come, new technologies afford them far greater power and greatly expanded rights that enable them to decide for themselves what they can see, think, and do, as their teachers grapple with ways to attract, rather than compel, students' voluntary attention. This paper reviews various formulations of "attentional economy," and it urges the study of popular forms of technologically enabled play. These technologies effectively mobilize, direct, and sustain the engaged attention of youth, whose learning in and through play far exceeds the kind of glazed-eyed button-mashing complained of by those who have made little effort to understand the educative prospects of computer gaming.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reflective processes by which a grade 5 science community co-constructed shared inquiry structures to focus and guide its inquiry about human body systems over a school year supported by a collaborative online environment. The co-constructed structures included a list of collective wondering areas as the shared focus of inquiry and models of the inquiry process in the form of “research cycle.” Qualitative analyses of field notes, classroom videos, student notebooks and interviews elaborate the evolution of the inquiry areas and the “research cycle” model as well as students’ adaptive use of the structures to guide deeper inquiry. Content analyses of students’ individual research questions and collaborative online discourse indicate that students used the structures to develop more advanced inquiry and make productive contributions. The results contribute to elaborating a reflective structuration approach to co-organizing and sustaining long-term, open-ended inquiry in knowledge building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20.
大学是社会的文化高地,大学应当提升文化自觉,努力构建以和谐文化为内涵的大学理念,促进精神与物质、科学与人文、通与专、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个性与共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