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立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赋予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新的内容和时代价值,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对历史回溯方法的说明,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有着重要的意义.近代以来人类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科学社会主义思潮、运动和制度及其主题的演进,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三位一体”和“三总”的内在统一,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命题展开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结为一体.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刻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内在统一的核心和主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及方法运用上的深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现代化的涵义、现代化的实质、现代化的特征、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法制现代化等内容进行评述,以此推动我国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革命与战争时期还是和平与发展时期,中国的现代化是邓小平的终身奋斗目标。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既有对前人的继承,又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科学地阐明了当代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动力、步骤、环境、体制、方法,这对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形成历史起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割断理论发展历史联系的空降物,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艰辛探索的理论准备和理论孕育过程。邓小平在"文革"结束前后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作了必要的理论酝酿和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6.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形成历史起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割断理论发展历史联系的空降物,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艰辛探索的理论准备和理论孕育过程。邓小平在"文革"结束前后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作了必要的理论酝酿和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节点,40多年的风雨历程充分诠释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三部曲"之间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历史变革和逻辑关系,开创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充分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由幼苗走向成熟的过程,探索出了一条充分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崛起之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出的伟大实践成果。在回顾这段短暂而又漫长的岁月,我们应当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这二者之间相互结合的良性架构与深度融合,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衍进历程的新发展与新脉络,完善新时代历史定位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科学地考察了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条件,充分揭示了中国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合理性和进步性。本文对此作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的逻辑延伸和创造性实践,是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进步历史逻辑的必然,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历史渊源。当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性质和特征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和实践特征,不仅关系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判断,而且关系到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历史走向和前景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马克思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正是立足于“世界历史”的高度,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广阔的新视野、新方法,分析研究处在“世界历史”下的中国国情,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第一次科学和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问题过程中的理论创新。拟从内涵、影响因素、途径与方法等方面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从一个值得援助的“战友” ,到一个需要打压的对象 ,从阻止中共取胜 ,到阻止中国成为苏联的附庸 ,美国根据其战略需要 ,不断地调整对中共的政策。这种调整与新中国第一个外交战略的制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近代传奇杂剧发生了一系列极其重要的文体变革,这一方面增强了传奇杂剧的生存适应能力,促成它最后一次高速发展和高度繁荣;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它作为一种独立文体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促使它迅速走向消亡。近代传奇杂剧的文体变革在整个传奇杂剧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具有重要的戏剧史、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13年5月,澳大利亚公布了新的国防白皮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明确表示不再将中国视为"威胁",欢迎中国崛起。这与2009年澳大利亚国防白皮书形成鲜明对比,当时澳大利亚认为中国崛起可能构成对地区和平与安全的潜在威胁。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的调整原因颇多,包括澳大利亚经济发展需要中国市场的支持、澳本国战略利益需要、澳民众对中国发展的认可,以及澳政府对过去、当前及未来外交实践的再反思和评估。  相似文献   

15.
北洋时期美国在华银行业的发展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洋时期大批美国银行进入中国,美国在华银行业迅速发展。其活动除了基本的存贷款和汇兑业务,还有发行纸币,扶植美国在华企业,参与中国的社会文化活动和进行非法投机业务等。美国在华银行具有特权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两面性,利用各种特权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其商业性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研究这一时期美国在华银行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对当前中国银行业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Australia attracts intern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from China to maintain its economic advantage and to alleviate the projected nursing shortage; conversely, China needs its best and brightest citizens who have trained abroad in nursing to return to cope with current challenges within its healthcare system and nursing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whether China can lure its foreign-trained nurses home to achieve its goals; whether China or Australia will win the nursing talent war; and do Chinese nursing students want to remain abroad or return home. The insight gained can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successful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for all parties involved.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文化面对的时代性张力主要包括了两个基本的方面:其一,在西方现代化过程中主要是以历时性的形态逐渐呈现出来的“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在当代中国却是以共时性的方式被挤压在同一个平面上。其二,当中国还没有完全实现现代化,还没有能够充分享受现代化之积极成就的时候,西方则已经走向了“后现代”,并提出了“走出现代性”的主张。这就使得当代中国在面向未来的选择中面临左冲右突的两难困境。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更为清楚地表明: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开展中,全盘西化此路不通。面向未来的中国文化必须切实挺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举世瞩目。国内外学者持续关注、探讨中国发展的特色之路,并借用“中国模式”来解析中国成功的经验。文章通过对近年来“中国模式”理论研究成果的总结与梳理,探讨“中国模式”的时代内涵,分析“中国模式”的社会价值,反思“中国模式”的发展现状,以期促进对该问题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对外宣传取得一定进展,但成效不大。在西方,一般人感觉不到中国宣传的存在,听不到中国以独特的“地方性”视角发言,更不用谈它的效果和冲击了。不仅如此,以美为首的西方利用其话语权威对华的现实、发展等方面任意表述,“中国威胁论”就是典型的例子。这样的修辞形势下,中方只有准确地自我阐述,同时洞察西方对华言论背后的修辞机制并发挥修辞上的“好斗”精神敢于与之进行修辞接触,才能转化在国际话语场消极被动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盛京时报》是近代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发行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纸。日俄战争后,该报以维护日本的在华利益,扩张日本国权为目的,成为日本政府宣传其大陆政策和对华侵略的工具。本文通过考察《盛京时报》创刊初期的论调,揭示日本媒体的侵华战争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