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与提高写作和文学创作水平关系密切.要多读书,更要会读书.要根据自己的志趣确定重点,博览与精读相结合,多读与多写相结合,在语言、知识、阅历、想象力、观察力、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狠下功夫,还应注意把握时代的主旋律,与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相似文献   

2.
指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要通过名人榜样,课内外结合,电视与书本结合等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要教给学生读的方法,让学生会读书;要运用恰当的措施让学生享受读的乐趣。  相似文献   

3.
读书十说     
如何学会读书,古今中外名家读书有“十说”一本说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在同一时间内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对照。二分说现代学者梁启超把所读的书分为二类:精读与浏览;精读的再分二类: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与有益身心的名人格言。三遍说中国作家茅盾认为,读一本书至少读三遍:第一遍鸟瞰,即通读;第二遍精读,即细嚼;第三遍消化,即弄通。四多说伟人毛泽东提出,读书要四多:多读,多写,多问,多想。五到说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读书“三到”之说(口到、眼到、心到);现代文学家胡适加上“手到…  相似文献   

4.
名人论读书     
不会读书,书面是平的;会读书,字句都浮起来了。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读无益之书,与不读等。 蔡元培《中学修身教科书》 世上会读书的人,都是书拿起来自己会读。不会读书的人,亦不会因为指导而变为会读。 林语堂《论读书》  相似文献   

5.
如何学会读书,古今中外名家读书有“十说”。一本说  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在同一时间内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对照。二分说  现代学者梁启超把所读的书分为二类:精读与浏览;精读的再分二类: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与有益身心的名人格言。三遍说  中国作家茅盾认为,读一本书至少读三遍:第一遍鸟瞰,即通读;第二遍精读,即细嚼;第三遍消化,即弄通。四多说  伟人毛泽东提出,读书要四多:多读、多写、多问、多想。五到说  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读书“三到”之说(口到、眼到、心到)…  相似文献   

6.
如何学会读书,古今中外名家读书有“十说”。一本说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在同一时间内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对照。二分说现代学者梁启超把所读的书分为二类:精读与浏览;精读的再分二类: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与有益身心的名人格言。三遍说中国作家茅盾认为,读一本书至少读三遍:第一遍鸟瞰,即通读;第二遍精读,即细嚼;第三遍消化,即弄通。四多说伟人毛泽东提出,读书要四多:多读,多写,多问,多想。五到说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读书“三到”之说(口到、眼到、心到);现代文学家胡适加上“手…  相似文献   

7.
读书偶得     
又读陶潜《五柳先生传》,文中关于读书的文字使我深受启发。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废寝忘食。”先前读此文,总认为这句话无非是陶潜的自嘲而已,像这样的大学问家又怎能“读书不求甚解”呢?而今读来却悟出了其中的些许奥妙。[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读书种种     
苦读:耐心刻苦地读;研读:细致地思索探讨;夜读:深夜不眠而读;复读:重读;就读:在某地读书;议读:边讨论边读书;异读:一字多种读法;必读:必须要读;精读:细致地读;‘略读:粗略地读;朗读:放声而读;默读:无声地读;伴读:陪伴别人读;自读:无伴而读;导读:指导别人读;助读:辅助他人读;拼读:汉字的拼音读法选读:按需要读一部分通读:遍读全文;齐读:众人一起读;速读:快速地阅读;诵读:有情有色地读;品读:边玩味边读:攻读:努力钻研、读书;泛读:大致浏览一下板晨读:清早起而读;熟读:熟练地诵读;走读:不住校而读;审读:审查书稿;错读:将字音读错;阅读:看并领会…  相似文献   

9.
读一篇文章的方法很多,有“浏览法”、“设疑法”、“五步读书法”、“十步读书法”、“圈点摘要法”等等。各种方法都有独特的长处,都需长时间使用,才娴熟,才高效。我喜欢向同学们介绍“四遍八步”读书法。四遍,就是每篇文章读四次;八步;就是完成八项任务。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师》2012,(9):80-80
<正>《读书》栏目旨在开阔教师眼界,交流其读书心得,促使教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能带着好问题读书,能将所读之书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并总是力求总结归纳出所读之书的精华。《读书》栏目近期重点向读者朋友征集以下稿件:关于教育学、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德育、美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