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本第 98页标题为《短命的张勋复辟》 ,“张勋复辟”之说很泛见 ,但此说也很有问题。查“复辟”一词 ,其意为 :失位的君主恢复失去帝位。依照这个解释 ,无疑张勋应两度登上君主之位 ,而这显然与事实根本不符 ;1917年的复辟丑剧 ,张勋虽为主角 ,溥仪仅为傀儡 ,但张勋此前从未当过皇帝 ,也无从失去帝位 ,19 17年他一手制造的闹剧也不由他本人作皇帝 ,所以“张勋复辟”一说显属错讹。事实上张勋一直从事的是为满清进行复辟的活动。当他认为清室复辟时机已经到来时 ,便拥戴废帝溥仪复辟。正是由于张勋的逆天下潮流而动的丑行在 1917年溥仪复辟…  相似文献   

2.
<正>溥仪生于1906年2月7日,是正宗的00后——20世纪的00后。3岁入宫,19岁出宫,在紫禁城里,溥仪度过了他的童年与少年时光。以溥仪一生的政治经历来看,溥仪很难说有什么政治天赋,可能因为始终未掌握实权,政治理念更无从说起,革新或守旧,激进或保守,都不太有什么展示机会。但是,就紫禁城这方溥仪可以说了算的天地而言,溥仪却是一个革新者,让我们看到了紫禁城主宰者对新生文化的渴望,看到了他改造紫禁城与传统生活的一次次尝试。  相似文献   

3.
2012年高考安徽文综卷17题如下: 图5为民国年间的漫画,画中人物指的是 A.袁世凯B.段祺瑞C.张勋D.溥仪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风波》是写一九一七年七月张勋复辟事件后所引起的一场风波。张勋原是清朝军官,曾伙同袁世凯镇压过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时他在南京顽抗,被革命军击败之后,仍拖着辫子,表示忠于清廷,他的部下也留着辫子,被称为“辫子军”。民国成立后,张勋仍窃据军政大权,任安徽督军,带兵驻在徐州。一九一六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总理。他们争权夺利,都想拉拢各省督军,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张勋便自命为督军团首领,召集部分督军在徐州开会,密谋复辟帝制。接着张勋就以调解黎、段纠纷为名,带兵进驻北京。一九一七年七月一日,张勋把溥仪抬出来做皇帝,这就是张勋复辟事件。但是历史是不会倒转的,张勋复辟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七月十二日即告  相似文献   

5.
1924年11月5日的黄昏,宣统皇帝溥仪在宣布退位14年后,被废除帝号赶出紫禁城。两个星期以后,“清室善后委员会”宣告成立,接管了这座历经明清两代的中国宫廷,内中所有藏品收归国有。  相似文献   

6.
佚名 《高中生》2008,(7):53-53
皇宫国宝的大量流失是在宣统末年至民国初年,宣统皇帝溥仪逃亡之时,将大量的皇宫宝物偷运出宫,致使这些皇宫珍宝流散民间,流失海外。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按民国政府给的清皇室《清室优待条件》,他可继续生活在紫禁城北部的后廷中,并沿用宣统年号,称为小朝廷。退位后的溥仪一心想复兴大清帝国,重登皇帝宝座。  相似文献   

7.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清室被迁出紫禁城,末代皇帝溥仪被驱逐出宫.与此同时,大量故宫珍宝被溥仪带到天津,后再被携至“伪满洲国”首都长春.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溥仪仓皇出逃,长春的“伪满”皇宫被洗劫一空,也有不少书画珍宝流落于东北民间.至1946年初,故宫散失书画开始在东北出现,引起了当时国内各大收藏家们的极度关注.不久,这些书画珍宝又陆续现身北平(即北京),其中就有《游春图》这一稀世珍宝.  相似文献   

8.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驱逐清逊帝溥仪出紫禁城,当时的黄郛摄政内阁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以处理清宫善后问题,李石曾出任了该委员会的委员长,他带领委员们抵制了来自段祺瑞及清室遗老等人的阻力,把故宫文物点查清楚、整理条理.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对广大民众开放。从此.紫禁城从皇室私有财产变为国家公物。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后被废黜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少年时在紫禁城这一方小天地里深居简出,生活很是单调。为了摆脱孤独、苦闷的宫廷生活,曾醉心痴迷于文学创作。但由于帝师徐坊、陈宝琛等人对溥仪的文学写作漠不关心,一切听其自然。所以溥仪的诗文一直没有多大长进,始终是个文学创作上的“菜鸟”。  相似文献   

10.
民国年间,清遗民的复辟活动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自清王室逊位到丁巳复辟是复辟活动的亢奋期。这一阶段,遗民复辟的核心力量是宗社党势力与隐逸于京津沪及青岛的遗臣,他们积极策划与发动各种复辟活动,至张勋复辟时掀起“高潮”。丁巳之后,遗民复辟活动进入消沉期,这一阶段遗民的活动主要是积聚复辟力量与寻找复辟外援,但皆以失败而告终。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方面利用溥仪与清遗民,在东北建立“满洲国”,遗民复辟活动异化。溥仪与郑孝胥是这一时期“复辟”的核心人物,他们的政治意愿被日本军国主义所利用。  相似文献   

11.
燕禧堂前,拍照的游客旁,溥仪正抱柱玩怀表;御花园楔赏亭上,打电话的游客面前的栏杆上,却倚靠着一脸笑容的婉容……90年前生活在紫禁城的人物,如今“回”了故宫,出现在了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不过,这都只是旧照与现实景物拼合所拍的“穿越照”. 2014年11月6日,故宫出版社主办的杂志《紫禁城》的官方微博公布了一组8张的“穿越照”后,因清宫旧照的景象与现实景物的“天衣无缝”,引发了网友超万次的转发,有网友大赞其创意难得,也有网友调侃称逛故宫时会感到“背后凉飕飕”.  相似文献   

12.
有关对张勋复辟过程中倪嗣;中的评价,学术界有褒有贬,整体上是贬大于褒。倪嗣,中积极参与了张勋复辟的整个过程,不仅参加了张勋召集的徐州会议,而且与段祺瑞、张勋、清室复辟派等保持了密切交往,但是在关键时刻弃暗投明、倒戈相向。整体上看,倪嗣冲在这一过程中功大于过,为粉碎复辟、捍卫民国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袁世凯身死前后,倪嗣冲与张勋的关系经历了从合作到对立的演变。袁世凯死前,改张为安徽将军,倪为安徽巡按使,形成"一省两将军"格局。倪联合张勋为"洪宪"帝制作了最后的努力,并在袁死后一度屈从张勋。为改变处境,倪在"府院之争"中逐渐依附段祺瑞,与张日渐疏离。张勋策划复辟,二人走向对立。随着张勋兵败,倪恢复了安徽统治权。倪、张博弈源在个人利益的争夺,对北洋政局产生深刻影响,也彰显出地方力量的崛起与割据。  相似文献   

14.
肖岱 《学习之友》2009,(7):34-37
上演“整特务”的好戏 李克农,祖籍安徽巢县,生于芜湖。1917年,18岁的李克农在北京参与《通俗周刊》的发行工作,后因张勋复辟,被迫回到芜湖。“五四”运动后,李克农参与领导学生运动,1926年底,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18日,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一七年,张勋带着几千辫子兵开进北京城,把被推翻了六年之久的宣统重新扶上了皇帝宝座。一时间,发诏谕,封官爵,遗老遗少翎顶纱袍,招摇过市,北京城头龙旗乱舞,光怪陆离,把个北京城闹得乌烟瘴气。复辟活动虽然以短命而告终,但它给人们留下的问题却是值得深思的。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封建皇帝,从袁世凯称帝到张勋复辟,短短几年间为什么出现了一次又一次复辟帝制的风波?袁世凯是个反革命野心家,而张勋其人,则不过是个  相似文献   

16.
《下一代》2001,(Z2)
日本帝国主义在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为巩固其统治,决定建立一个完全在日本人控制下,以溥仪为首的傀儡政权。1932年3月9日,溥仪出任伪满洲国执政。1934年3月1日,伪满实行帝制,溥仪在伪满皇宫勒民楼正殿登上了伪满皇帝的宝座。投靠日本侵略者的溥仪,1932年9月15日与日本签订《日满协定书》,使东北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相似文献   

17.
1916年6月冯国璋召集南京会议失败后,由于袁世凯的嘱托、倪嗣冲的鼓动和部属的劝说,张勋邀请南京会议代表至徐州召开徐州会议,目的在于缓解袁世凯的退位压力。但随着袁世凯的猝死,会议宗旨随之改为固结北洋团体,拟定十条要纲。此次会议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张勋与徐州的地位由此得到提升,复辟问题渐趋公开化,北洋政局由此进入了集体领导时期。  相似文献   

18.
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对中国政局影响深远,不仅牵涉国内派系之间博弈,亦关系到日本在华利益。时逢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力促中国对德参战,对华政策面临新的调整和取向。内阁在对待复辟问题上产生重大分歧,最终从对华政策的长远利益考虑,放弃支持复辟,这也是张勋复辟迅速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阎锡山拥袁称帝反对张勋复辟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5年到1917年,在中国大地连续出现了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两件倒退事件,而阎锡山对这两件倒退事件却表现出了不同的做法,对前者大加推崇,而对后者大加讨伐。这是因为,首先,阎锡山早年留学日本,接受了“军国主义”思想,袁世凯称帝,使以“君主立宪”为前提的军国主义在中国的实行成为可能,而张勋复辟则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其次,裒、段实权在握,阎锡山为保自己军政权不得不拥戴,而段祺瑞发动的讨张之战怎能不参加?第三,阎锡山一贯采取“见风使舵”的政治手段,讨张之战声势浩大,而张勋则成为众矢之的,阎锡山当然会站在战胜者一方。  相似文献   

20.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被任命为“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出古北口迎战奉军。10月23日,冯玉祥率部返回北京,包围了总统府,迫使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下令停战并解除吴佩孚的职务,监禁总统曹锟。这就是当时震惊全国的北京政变。对于这场政变的进步意义,学生难以从宏观上把握,为此本文试作一简要分析。首先,北京政变完成了辛亥革命“赶走皇帝”的未了任务,铲除了封建帝制复辟的祸根。政变后,冯玉祥授意摄政内阁通过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规定废除帝号,清室迁出紫禁城,驱逐溥仪出宫。随即对故宫历代文物进行清点、保管,不仅连银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