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师的胸前都有"两只袋子",一只装着激励,一只装着责备。当我们高兴或碰到好学生时,就把手伸进激励的口袋,掏出一把给学生,学生笑脸而归;当我们不高兴或碰到表现不好的学生时,就把手伸进责备的口袋,掏出一把塞给学生,学生低头而回。可是,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教育对象让我们满意的时候似乎总是不多,于是我们就毫不吝啬地把手伸进责备的口袋。过多的责备和批评,阻挡了我们发现学生闪光点的视线。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总是对习惯把手伸进责备袋子里的教师避而远之。于是,原本应该和谐的师生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原本应该活跃  相似文献   

2.
习作是语文综合能力的检测.教师感到习作难教,学生觉得作文难写,一提起作文学生就感到头疼,不是东拼西凑就是抄袭.我认为,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打开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就会解决作文的"难"了.  相似文献   

3.
快乐口袋     
王爽 《早期教育》2000,(12):16-16
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他们每天都在一起劳动、游戏,个个都是要好的朋友. 这天,小猴在河边发现了一个神奇的口袋.这个口袋只能装一样东西,那就是快乐.只要你把自己的快乐对着口袋说出来,你的快乐就会被装进去.这口袋太奇妙了!  相似文献   

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老师教,学生学,"教学,教学".总是教在前,学在后,这样教师就总是教授知识的主体,学生就总是在教师指挥棒下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自我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完全被扼杀.  相似文献   

5.
1.积极有效实施预先设计好的合作学习。教师要为学生产生合作的动机创设一定的条件或是情境,实施合作学习。如在数学课教学”可能性”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向学生出示两个口袋并告诉他们里面分别装有一定数量的黄球和白球,两个口袋的球的总数相等,然而其中一个口袋中的黄球较多,另一个口袋中的白球较多。问题:在口袋中摸球,可以得知哪个口袋装有较多的黄球,哪个口袋装有较多的白球吗?教师可让学生先进行猜测,然后按照猜测的不同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随着摸球活动的开展,随即得出越来越多的相关数据,直到得到统一的猜测。这就是抓住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时机,让学生通过合作的形式解决了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游戏:猜口袋里装的是什么.(两个口袋,一袋装岩石,另一袋装卵石)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口袋中分别装的是什么?你是怎么区别出来的?教师板书: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语言实践课,英语教学是一个由教学主体、教学客体和教学环境有机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应是一切活动的中心.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况将对英语课堂的学习效率、教学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或者学生记笔记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他们像一只只"口袋"被动地接受着老师的"倾倒".这种学习剥夺了学生参与的机会,压抑了学生  相似文献   

8.
作为语言实践课,英语教学是一个由教学主体、教学客体和教学环境有机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应是一切活动的中心.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况将对英语课堂的学习效率、教学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或者学生记笔记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他们像一只只"口袋"被动地接受着老师的"倾倒".这种学习剥夺了学生参与的机会,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展,扼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袖中藏物     
有一种情形每每让我们今天的人感到费解,以至于要找一个通古的大师询问一番才好:为什么古人常常要把东西装到袖子里?尽管他们的袖子又长又宽,可是要塞上东西当口袋用,恐怕也十分不便吧?而且这样还不安全,因为一甩手走路东西就会掉到地上.以此来推断,古人的衣装上面可能没有口袋,即没有装东西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汉语拼音是小学生在入学之初就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以往我们的汉语拼音教学比较枯燥乏味,其原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大脑中没有拼音字母的"图式",是被动接受汉语拼音的,学生学得辛苦,且效果也不太理想.教学应该变"顺应"过程为"同化"过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汉语拼音.  相似文献   

11.
"惯性"一节的教学,课本是先给出惯性的定义,再演示"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两个实验,验证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这种安排,其特点是先理论,后实验.教学实践表明:教材精练简捷明快有余,生动活泼不足,学生不易接受,究其原因,学习"惯性"前学生头脑中具有惯性现象材料太少,课本只提供了一个"伽利略理想实验",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因此,学生总感到生硬,难以接受.鉴此,我们改变教法,先实验,后理论,变验证型教法为探索型教法.这是符合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下面就惯性概念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掌握一定的写作技能.语文教学的进程:字、词、句、段、篇、章,就可以说明我们整个的语文教育过程,实际上都是为写作打基础.因此,作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重视作文教学是每一语文教师必需的教学态度.但在实际教学中,作文教学却又令很多教师感到头疼,认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不容易的.教师感到教学难,学生感到写作文更难,有的学生把作文课说成"作难课",就足以说明作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度.据笔者的经验,学生最常反映作文难写的主要原因有: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不会表达、词汇不丰富、不愿意写等几种毛病.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传道、授业、解 惑"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 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上教师是绝对 权威。学生只能惟命是听。教鞭指向哪里, 学生学到哪里.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 学生按教师教的去做就是正确,学生听教师 的话就是好学生。学习成绩好,听教师的话 就等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反则成为"差生" 或"后进生"。为了促进发展不平衡学生全面  相似文献   

14.
杨碧娟 《考试周刊》2013,(29):53-53
<正>习作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一提起习作,教师就感到头痛,学生就感到畏惧。有的苦于"无米下锅",有的担心写不具体。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习作的起步阶段,最重要的就是使学生喜欢上习作,爱上习作。如何让学生感觉习作是快乐、轻松的呢?以下谈谈我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李文芳 《考试周刊》2014,(70):165-165
<正>教育工作者面对的受教育对象是有情感的人,是有喜怒哀乐的人,是柔嫩的孩子。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是有时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现在回头看看、想想,我认为原因之一就是把孩子当做装知识的口袋,硬逼着往他们大脑里装知识,效果不好时就恼羞成怒、大发雷霆。这种"恨铁不成钢"的教育主题是恨,而不是爱,或者由爱变成恨,所以不可取。我班有一个叫王涛的孩子,耳朵有残疾,影响了他的听  相似文献   

16.
不少青年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和方法,遇到数学讲评课就感到头疼.许多人感慨自己的讲评课简直就是"炒冷饭".他们只注意对后进生的补救,而忽视了其他学生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学生接受新知的过程中使他们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现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本人的拙见.  相似文献   

18.
只有班主任对学生倾注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在爱的氛围中取得进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学生感到教师真正平等地爱他,为他操心时,他就会把教师当成知心朋友来倾吐衷肠,很明显,班主任心里只有装着学生,那学生的心里也自然地装着班主任。  相似文献   

19.
徐林 《学子》2013,(9):7-8
教育学家威廉·坎宁安说过这样一个寓言:一个人正在沙漠里散步,突然,一个声音对他说:"捡一些卵石放在你的口袋里吧,明天你会又高兴又后悔的。"这个人开始不屑一顾,但最后还是弯腰捡了一把卵石放进口袋。第二天,当他将手伸进口袋时,他惊奇地发现口袋里放的不是卵石,而是璀璨夺目的钻石和色彩斑斓的宝石。他感到非常高兴,不一会儿,他又感到非常后悔。他高兴的是,自己拿了一些卵石,后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6,(29):162-163
<正>一、分层教学理念的提出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和使用教学方法的思想,成为我国"因材施教"的先行者。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学应遵循"可接受原则","可接受原则要求教学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使他们在智力、体力、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因材施教的中心思想是课堂的组织者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根据差异性原则组织教学。因材施教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