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这样的一个案例发人深省:在上《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有位教师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你要娶妻,在林黛玉与薛宝钗之间你要选择谁?学生大为兴奋,有的说要选林黛玉,因为她兰心蕙质,满腹才华,一往情深;有的说要选薛宝钗,因为她温柔贤惠,善解人意,更何况,林黛玉还是个病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有这样一个案例发人深省:在上《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要娶妻,在林黛玉与薛宝钗之间你选择谁?学生大为兴奋,有的说要选择林黛玉,因为她兰心蕙质,满腹才华,一往情深;有的说要选薛宝钗,因为她温柔娴惠、善解人意,更何况,林黛玉还是个病人。这些都在教师的情理之中。突然有位学生说,我愿意娶贾母为妻!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上课的教师也一时不知作何回应,也笑着……  相似文献   

3.
杨顺仪 《学语文》2004,(5):13-13
《林黛玉进贾府》可供研读的地方很多,但笔者认为曹雪芹选择林黛玉这个人物角度来描绘他要着力表现的贾府,也有其独特的角度优势,值得一写。1、身份优势。林黛玉是贾母的嫡亲外孙女儿,又是贾赦、贾政两个人的嫡亲外甥女儿。由于这个身份的特殊,黛玉的到来,必能牵动贾府上上下下的各色  相似文献   

4.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通过黛玉的眼睛展现贾府的繁华,刻画了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三个主要人物。本文对《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刻画的特点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过程描述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调动多种手段,进行了大量精彩纷呈的肖像描写,成就了文学画廊中光彩夺目的"群芳谱".教材节选的<林黛玉进贾府>,着力刻画了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三个人物,在学生对三个人物的外在形象、内在性格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同为女性,同为很美的女性,王熙凤和林黛玉的美有无差异?"学生纷纷发言.  相似文献   

6.
红学界对林黛玉进贾府的年龄问题有两种说法,一是6岁,一是9岁以后,其症结在于林黛玉丧母后是否守制3年。伏涛持守制说。认真考释文本,从贾雨村的言行、林如海的安排,贾府的接迎统观此事,守制是个并未实施的伪命题。此乃林如海丧妻后的最初打算。与之相应的所谓贾雨村当过林黛玉4年老师的断言同样当废。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一个被品评了几百年的女子,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她的娇美姿容,她的满腹才华自不必说;她的丰富而纯美的精神世界又令多少人感慨;而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她短暂的生命里的那个“理想天”,她对此有过梦想,有过寻找。有过追求。到最后是失落。梦想失落了,“理想天”坍塌了,林黛玉也就香消玉殒了。终归,在人世的数载春秋,是林黛玉的一个无眠的梦。正是:红尘不让玉人眠,何寻理想天。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的人物纷繁复杂,人物设置相互纠缠盘结,有时并不因故事情节而相关.作为《红楼梦》中第一号女主角的林黛玉,作者在塑造时更是倾尽心血,除晴雯外,还有多个“影子”,本文将以文本为根据,通过细读,论证林红玉与龄官是林黛玉的另外两个“影子”,并试图分析这两个人物在衬托林黛玉形象时所起的不同作用,以及暗含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对《红楼梦》八十回后林黛玉命运发展的隐喻.  相似文献   

9.
林黛玉,无疑是曹雪芹笔下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之一。纵观林黛玉的一生,不论是体态神貌、举止言行,还是吟诗作赋、赏花弄月,无不体现出诗人的气质,焕发出诗性的光芒。诗性之美,才是她的美之为美的根源。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论述林黛玉的诗化人生:首先,从林黛玉的待人处世等外在表现来看;其次,从林黛玉写的大量诗作中体现出的诗美来看;再次,从曹雪芹塑造这样一位诗化人物所寄托的审美追求来看。由此得出结论:林黛玉的诗化人生其实是曹雪芹诗美理想的结晶。  相似文献   

10.
《林黛玉进贾府》,主要人物就有十多个,已经令人称奇,而曹雪芹变化多端的写人技巧更令人赞叹不已。相关专题论文林林总总,不乏精彩论述。而我想用“对比阅读法”来鉴赏《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几个主要人物的眼睛描写,窥致王见豹,进而体会曹公的三寸柔毫所具有的鬼斧神工。  相似文献   

11.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它通过林黛玉进贾府后的所见所闻,具体地对贾府的环境进行了描写,特别是对几个主要人物作了较细致的介绍,从而使读者对这个封建贵族之家的环境和主要人物有一个初步  相似文献   

12.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有诗意和理想色彩的艺术形象,以情为主,不甚关心俗事,有强烈的自我情结,自尊优越而又自卑敏感。在封建主义社会中,她对贾宝玉的一往情深,却遭到了无情扼杀,导致"泪尽而逝"。《红楼梦》是林黛玉悲剧性一生的真实写照。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以及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得到了林黛玉悲情一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魏红霞 《文教资料》2008,(24):12-13
<红楼梦>的主人公之一林黛玉是个多愁善感的少女,她的人生、婚姻悲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试图探讨造成林黛玉悲剧的几个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一.林黛玉进贾府时的年龄究竟多大中等学校语文课本选有《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出自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二、第三回。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屡屡遇到学生提问:林黛玉  相似文献   

15.
近读《语文学习》2005年第9期吴勇前先生《林黛玉的眼睛》一文,深受教益。略感遗憾的是,文中有两处瑕疵:1.吴先生"在分析林黛玉时,有一学生站起来说‘:作者描写林黛玉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  相似文献   

16.
薛欢 《学周刊C版》2014,(2):222-222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有诗意和理想色彩的艺术形象.以情为主.不甚关心俗事.有强烈的自我情结.自尊优越而又自卑敏感。在封建主义社会中.她对贾宝玉的一往情深,却遭到了无情扼杀,导致“泪尽而逝”。《红楼梦》是林黛玉悲剧性一生的真实写照。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以及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得到了林黛玉悲情一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林黛玉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也是《红楼梦》众多女性形象中作者最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之一,这个形象贯穿着作者的理想。但是,在今天青年人的心目中,对林黛玉形象有许多误读,他们把全书数次多人提及的她的小性儿、多心、爱恼人,这些传统解读的基础和依据,作为对林黛玉形象的评价,造成了对林黛玉形象的误读。而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语是我们理解《红楼梦》人物形象非常重要的参照。因此,笔者试图借助脂评了解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形象的实质,对林黛玉的个性进行重新解读,正解千古情痴林黛玉。  相似文献   

18.
香菱学诗     
正《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姑娘想学作诗,她向林黛玉请教说:"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得真有趣!"林黛玉听了,告诫她:"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林黛玉向香菱推荐了《王摩诘全集》,以及李白、杜甫的诗,让她先以这三个人的诗"作底子"。林黛玉才华横溢,心高气傲,不仅诗写得好,而且对诗词有独到的看法。然而,  相似文献   

19.
翻开己卯本第三十一回,有一段脂评:“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金麒麟。是间色法也。何颦儿为其所惑?放颦儿谓情情”。这“情情”二字,第一个是动词,第二个“情”字,才是名词,指有情的人或物。大意是说,黛玉对有情的人(或物)才施之以“情”。纵观《红楼梦》全书,只有贾宝玉才是林黛玉“施以情爱”的唯一的“有情的人”。一句脂评,划定了林黛玉形象的性格,她就是为了贾宝玉的爱情而生活着,“没有恋爱生活,便没有林黛玉的存在。”①关于林黛玉形象的性格和爱情悲剧,述者颇多,本文仅对林黛玉形象的爱情心理作简单的分析,不  相似文献   

20.
曹雪芹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中重点描写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几个主要人物。这三个人物的出场描写很精彩,尤其是王熙凤的出场是先声夺人(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