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风》2017,(4)
在中国蒙古族的远古时代中,蒙古族的祭祀活动是采用敖包祭祀,敖包祭祀属于古老的萨满教信仰,在现在看来,敖包祭祀活动已经在慢慢的随着时间变迁,跟随变迁活动也包括祭祀仪式和敖包形制,但是在仪式和形制的变化下不变的是整体状态,敖包祭祀活动体现了蒙古族的生存方式和智慧,在现在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越来越被受到重视的环境下,人们在渐渐的探索,不断的了解在远古时期蒙古族的祭祀活动,敖包祭祀是蒙古族人的一种宗教习俗,本文章将通过对蒙古族敖包祭祀活动文化的探究来分析蒙古族敖包祭祀活动并且详细阐述敖包祭祀活动的仪式和对蒙古族敖包祭祀文化的传承活动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2.
“社火”亦称“射虎”,是我国西北地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是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火具有红火、热闹之意。社火产生的年代相当久远了,它是随着古老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远古时的人类正处于幼稚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原始先民们对人类的生死,及自然界里的许多现象如对日月、灾荒等既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来主宰它,于是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当社会生产由渔猎转入农耕,土地便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于是渴望风调雨顺、农作丰收或驱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动便  相似文献   

3.
玛雅人的祭祀活动,一般在金字塔顶部的神庙中进行,那么祭祀雨神的“圣井“又是怎么一回事?玛雅文明诞生于中美洲的热带丛林中,降水应当丰沛,为何还要求雨?那种蓝色染料究竟是如何制作出的?又是如何让色彩长久“保鲜“的?这一系列的疑问,让人们急切想知道答案。  相似文献   

4.
社科文摘     
春节起源于商朝春节的历史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我国古代先民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使用他们的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这就是“腊祭”。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过年的“年”字,就是年景好、五谷丰登的意思。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农历收成好叫做“年成好”,  相似文献   

5.
诺鲁孜节 是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等民族的共同节日。这天,各民族按照自己的风俗习惯举行庆贺活动。 “诺鲁孜”一词,来自波斯语,意为“春雨日”,即波斯古太阳历每年三月二十一日。相传这一天白天和黑夜一样长,正值我国农历的“春分”。每到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祭祀仪式,向祖先和神灵供献祭品,并举行庆  相似文献   

6.
李洪潮  杨新丽  崔明昆 《资源科学》2010,32(6):1072-1076
茶作为一种经济植物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仅因为茶起源中国,更因为中国各民族在茶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茶文化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研究茶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茶文化及其变迁对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大理州宾川县一个白族村寨——大罗村为例,研究了白族茶文化在待客、婚礼和祭祀方面的变迁。结果表明:①今天蜚声海内外的白族“三道茶”最早起源于长辈对晚辈的嘱托而不是待客。随着时代的变迁,白族茶文化在待客方面经历了一个从繁琐到简化的变迁,这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不断丧失;②白族的聘礼和婚礼中茶的应用,象征着新人对爱情的坚贞,隐喻着妇女从一而终的道德观念以及多子多福,家族繁盛的愿望,而新婚夫妇敬“三道茶”则表达了新人对长辈的感激。如今的白族婚礼中的茶文化几乎消失殆尽;③茶在祭祀亡灵、本主、祖先和土地神中象征祭祀对象的永恒和死而复生,及其对人们的庇护。虽然村寨中祭祀活动得到了进一步恢复,但其中的茶文化内涵在进一步淡化。从大罗村白族茶文化的变迁中折射出当代民族文化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丧失,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还土王愿是湘西土家族的一种祭祖习俗。土家人通过班坛活动,借助一定的仪式开展祭祀活动以祈求得到神灵的保佑,还土王愿仪式的坛场布置有特定的规范,坛场内的空间设定及相关装饰都有具体的指向,反映祭祀活动内在的发生机制,体现着土家族群体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千童信子节     
刘汉杰 《百科知识》2011,(11):45-47
殇祭,是对未迄壮年中途而天者的祭祀。自汉而今,每逢甲子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河北省盐山县千童镇一带的民众都会举行一个特殊的祭祀仪式,遥祭那些随秦朝方士徐福出东海寻仙不归的童男童女。当地民众认为,通过他们60年一次的祭祀活动,那些出海不归的小儿女们一定会循着他们的呼唤找到回家的路,魂安故里。  相似文献   

9.
六盘水布依族的一些独有的节日活动内容包含这几个方面:一是宗教祭祀;二是农事活动;三是本民族的文艺、体育等方面的活动。本文针对六盘水布依族的传统节日文化,试从浓厚的祭祀祖先的意识、浓厚的农耕文化、丰富的传统文化、六盘水布依族的传统节日的变化等四个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0.
朱筱新 《百科知识》2013,(10):55-56
所谓祭鬼,即祭祀已故的先人,古人认为人死而灵魂不死,它离开人体后,进入到另一个世界继续存在。由于阴魂是看不见的,所以人们想象它们一定生活在漆黑一团的世界中,即所谓的阴间。"祭鬼"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祭祀活动,它体现了后人对先人的崇敬、缅怀和思念的情感。古人的"祭鬼",主要是祭祀已故的亲朋好友和名扬千古  相似文献   

11.
祭祀探古     
朱筱新 《百科知识》2013,(17):49-50
祭祀是人们通过一些特定的器物和形式向鬼神表示敬重、祈求保佑的一种活动。祭祀的对象主要为鬼(即所谓人死后化作的鬼魂)、自然神(即自然现象衍生的神)以及后世产生的宗教神。据考古资料证明,祭祀最早产生于远古时期。在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的山顶洞内发现的距今约3.4万~2.7万年的原始人类,就已经产生了原始  相似文献   

12.
当年大堂里的积墓行善的佳话和祭祀活动一样热烈。偷鸡摸斑的劣迹曾在这几受到谴责惩罚,高高在上的牌位也会对之发出无声而严正的逼视和拷间,不错,它充满三从四德、伦理纲常甚至不乏血腥暴力,然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训诃也如天井的桂树一样时时闪发青青的光明。老房子对乡村的生存、稳定有过一定的贡缺,就像对乡村的思想有过一定的压抑制约一样。它是乡村秩序和行为的规范地。  相似文献   

13.
“祭孔大典”是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中最富有特色、最具文化品位和最具感染力的主题活动,已成为备受海内外关注的焦点。本人通过观看中央电视台对2005年曲阜孔庙祭祀大典的现场直播和在大典举行后亲历曲阜的所见所闻所访中,了解了一些关于往年及2005年祭孔大典的前期准备和幕后工作、祭孔大典中祭孔乐舞的内容、排练演出情况,并观看了一场六佾乐舞表演。从孔子文化节的时时处处都可感受到音乐与传统文化的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4.
王迅 《百科知识》2003,(1):37-38
炎帝姓姜,“姜”的上部为羊,这说明,羊在中国文化中源远流长,羊不仅用于祭祀,还用于断狱,而且对于中国民俗与语言文化贡献不小。  相似文献   

15.
正“会”,原本是民间发起的自娱自乐的游乐团体。旧时,逢岁时节令、皇家庆典、庙坛祭祀、迎神赛会等节点,民间常以团体、队列的形式串演戏曲、杂技、歌舞等技艺于街头、广场,时走时停,俗称“走会”“出会”或“过会”。元明时期皇宫中称之为“耍把戏”,清代称之为“玩意儿”,民国时始称“花会”。天津是北方重要的沿海城市,在历史上扮演着连接京城与南方城市交流  相似文献   

16.
祭祀就是通过固定的仪式向神灵致以敬意,并且用丰厚的祭品供奉它,请求神灵帮助人们实现靠人力难以达成的愿望。祭祀的对象就是神灵。从本质上说,祭祀是对神灵的讨好与收买。祭祀的产生与人类早  相似文献   

17.
祭火是乌拉特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祭火活动历经千百年历史,现如今依旧延续着。本文主要通过对乌拉特蒙古族在重大节日节庆时进行祭火仪式的研究,来探析乌拉特祭火仪式、习俗、对火的崇拜,及火在乌拉特人民生产生活中的历史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8.
岭南广府祭祀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体现,研究岭南广府传统祭祀建筑正脊类型演变过程,对典型的广府祭祀建筑正脊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岭南广府祭祀建筑产生了多层的庐式民居和碉楼建筑,配以雕制精细的正脊,成为中国乡土建筑中的一支奇葩。为了提高设计的美观度和强度,重点分析了Delaunay三角网结构正脊类型和钢管柱-H形梁翼缘正脊类型,得到岭南广府传统祭祀建筑正脊试件结构剩余抗拉强度与承载力数值分析结果,优化了广府祭祀建筑正脊结构设计,通过对岭南广府传统祭祀建筑正脊类型演变分析,优化了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19.
清明是祭悼祖先的重要时日,民间号称三大“鬼节”之首。“鬼”在古代社会并非贬词,人死为鬼。鬼者,归也。人离开现世,归向一特定的神秘空间,是传统中国人魂灵信仰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境内民族大多有清明或类似清明的祭祖日,对祖先的追悼与祭祀是传统社会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时至今日,祭祖仍为民俗生活中的大事。每年清明时节,不仅环居祖墓的亲人要上坟祭扫,大批旅居海外的华人、港、澳、台同胞同样纷纷赶回祖籍,祭奠祖灵。而陕西桥山黄帝陵、轩辕庙作为中华民族的祭祀地,每当清明时节,民族亲情都在这里汇集、凝聚,从虔诚拜叩的肢体语言中,…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有关关公信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信仰生成、演化、传播、影响、功能等问题的探讨。进入2l世纪,关公信仰问题进入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时期。通过引入“凝视理论”对关帝故里关公信仰“在地化”问题进行阐析,发现“凝视”作为一种隐形力量,构建了关帝故里特殊信仰场域,呈现出多重信仰主体和复合的信仰观念。同时,“凝视”的结果是关帝故里信仰空间的建构,完整序列祭祀仪式展演和不同权力脉络解读。最终,完成了关公信仰“在地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