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元碰撞→价值澄清→新模建构→整体提升”是道德自我发展的规律,既可从中华文化(道德)发展史中得到证实,又可从理论推导中得出结论。周期性、开放性、实践性是这一规律运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儿童心理研究发现,儿童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是在教育的影响下,在儿童的实践中,通过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不断矛盾统一的结果。为此,思想品德课应按照创设情景→感知形象→深化悟理→引导实践的规律,安排一节课的教学结构。  相似文献   

3.
记得我刚教书时,老教师便给我介绍思想品德课的授课过程:导入→学习新课→明白事理→深化观点→导行。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导行是最重要的。学生的日常行为,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讲一套,行为又是另一套,则说明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只停留在道德认知上。如何让学生在获得道德认知的同时产生良好的道德愿望去指导自己的行为呢?一、跳出书本,与生活紧密相连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为  相似文献   

4.
从文章学的角度,运用现代文章学原理,对《庄子》一书中"言""意""道"论中的"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说进行剖析、解读,发现"言不尽意"完全吻合现代文章学中关于"察物→创意→缀文"的文章写作规律;"得意忘言"则完全吻合现代文章学中关于"披文→得意→及物"的文章阅读规律。二者相互融合,贯通了"物→意→文→意→物"螺旋循环的文章写作和阅读的运动全流程。  相似文献   

5.
从理论上讲,教师的“教”应该由幼儿“学”的特点或规律来决定。如果教师不顾幼儿的学习特点与规律,一厢情愿地去教,那只能是事倍功半,难以实现教育目标。随着对幼儿学习过程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幼儿学习过程反映出这样的规律,即从意识→探索→深究→利用,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封闭回路。在这四个环节中,意识是指对人、事、物与概念等学习对象的初  相似文献   

6.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基础阶段。因此,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评价方法,将对他们的一生有奠基性意义。一些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是有阶段的,一般是按照这样的轨迹发展的:重复教师和别人的评价→对别人的言行进行分析、评价→分析、评价自己。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和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作出简明而正确的道德评价示范,并从中抽象出带有普遍性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在进行评价时学习借鉴。教学中,我主  相似文献   

7.
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行为是构成小学生品德心理结构的三种基本心理成分。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时,能把明理、激情、导行作为构成课堂教学结构的三个主要环节,一堂课如果能按照“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感情→指导道德行为”的规律去进行,就能取得更大教学效果。一、明理明理就是要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使其知道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按照通常的说法叫“晓之以理”。要在“晓”字上下功夫。由“不晓”到“晓”·或由“口头晓”到“内心  相似文献   

8.
黄道周的“明诚”论,上承继子思,下综合朱熹、王阳明的思想;既是他以“诚”为宇宙天地万物本源的天道,同时也是他所主张的合圣贤之德的人道。诚指的宇宙万物的本体,同时又是“与天地合德”的道德伦理;从诚生明,“谓之性”,可视为被黄道周改造过的不同于王阳明所说的“良知”;从明归诚,“谓之教”,可视为是朱熹所倡导的“主敬”。黄道周的明诚论同时具有致知止善的认识论意义。知即知止,止即至善,表现为从格物→克己(或博文)→知至→止善→明诚。黄道周和会朱、陆,杂糅朱、王的理学思想,彰显其与以往闽学学者的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中国文化史的角度对宋明理学精神--心的智能→道德之境进行论述.将拉卡托斯纲领移植到文化史中,从文化的传播机制,中华文化所依托的生存境界及社会结构等方面,阐述理学精神的形成及其境界取向的典型特征,指出由宋明理学蕴涵的心的智能→道德境界是中国文化的硬核.并以周教颐、朱熹及王阳明为代表,以文化的融合为线索,指出朱王之间在心的智能→道德境界的高度一致.通过对文化的固有性(自我保存)及超越性(自我更新)特征的分析及当代中国本质的说明,旨在说明理学精神在当代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中孕含着丰富的逻辑思维能力因素,主要是: 1.比较、分析的能力。这在规律的揭示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板书: 首先引导学生从上往下观察,把①→②、①→③、①→④进行比较,得出它们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小数点的位置也向右移动了一位、两位、三位……从而把小数点位置移动和小数大小变化建立起联系,逐步板书出“向右移动”的规律性内容。同样,再引导学生从下往上观察、分析比较,④→③、④→②、④→①小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动态几何命题的趋势是:运动对象从动点型→动线型→动图型;运动形式从平移→旋转→对称→位似→折叠;蕴涵的函数关系从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分段函数.从知识整合的角度来看不仅有几何代数的数形结合,还有几何坐标的解析整合,较好地渗透了分类讨论,数形结合.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有较强的综合性.本文主要探讨如何解决动态几何中的函数问题.其基本策略:把握图形的运动规律,寻求图形运动的一般与特殊位置关系,在“动”中探求“静”的本质,在“静”中去探“动”的规律.解决问题时在“动”中建立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在“静”中利用函数关系解决几何问题.  相似文献   

12.
数学的特点之一是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的阶段,即使到高年级,他们的抽象思维仍不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原有的表象作为其认识的基础。儿童的认识规律,一般可概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概念系统”,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这也说明他们的认识不只是从直观开始,而首先是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是: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形成一对矛盾。在这一矛盾的对立→转化→统一中,学生体现以下认识规律:感知→表象→概念→巩固→应用或:旧知→新知→巩固→应用。针对这一认识规律,强调应设疑、激疑、质疑,让学生主动地学会数学。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教育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更加注重体现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高效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同时也可让学生通过学习,更好地把握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律,让学生从中学习与掌握更多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从规律的视角看,道德内化体现的是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的客观必然性。道德内化规律对个体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支配作用。道德内化规律发生作用的过程具有他律性和自律性相统一、稳定性和可变性相统一、共同性和差异性相统一,以及阶段性和整体性相统一的特点。道德内化规律发生作用的方式主要有模仿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自居作用和自我强化。  相似文献   

16.
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立体监督机制与预警机制必不可少:立体监督机制能及时发现传统道德文化践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权衡践行实施力度、有效敦促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预警机制能有效引导传统道德文化的践行,预测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的效果,防范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纠正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预警机制的引导→预测→防范→纠正功能的发挥,能有效敦促传统道德文化在当代社会的践行。  相似文献   

17.
中学物理的学习过程是感知物理现象→建立物理表象→形成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应用规律),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形成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物理规律通常是用定理、定律的形式,以函数式或图像的方式,简洁、清晰地来表达和呈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物理概念是用物理量来表示的,物理量是能够定量地反映客  相似文献   

18.
实现从群众史观→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标准的突破与跨越,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科学体系;实现从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群众标准的突破与跨越,丰富和完善检验社会主义的标准体系;实现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何检验社会主义的突破与跨越,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从社会主义科学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革命论→社会主义建设论→社会主义发展论→社会主义检验论的突破与跨越,丰富和完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从社会革命论→社会建设论→社会发展论→社会检验论的突破与跨越,丰富和完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体系。这不仅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9.
“四步互动”教学依照“目标的制订→思考与探究→检测与评价→练习与总结”四个步骤来开展教学活动。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应用“四步互动”教学法,能够有效凸显化学学科的综合性和应用性,让学生遵循认知发展的规律进行化学学习,深入理解化学知识的本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可从创设情境、设立目标、设置悬念、互动评价、强化练习等方面入手实施“四步互动”教学。  相似文献   

20.
要写好作文,得从激情抓起,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总结出了一条能激发学生创作热情的规律:我以为要写→怕写→想写→可写→爱写→谈写是学生在作文训练时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