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古人作画,讲究含蓄。宋代著名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则不高;烟雾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古人论文,也讲究含蓄。清人刘大櫆在其《论文偶记》中指出:“文贵远,远必含蓄,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乃可谓远。”新闻写作也应讲究一点含蓄。胡乔木同志说过:“愈是好的新闻,愈是善于在内容(事实)上贯彻自己意见,也愈善于  相似文献   

2.
古人主张“意则期多,言惟求少”。陈云同志也说过:“文章越长,看的人越少;越短,看的人越多。应当多写点‘豆腐块’文章。”但是,在我们的新闻写作中,长风屡煞不止。四五千字的通讯屡见不鲜,洋洋万言的文章也经常可见。减少了信息量,有很多读者提出意见。产生长篇的根源在哪里?怎样才能把新闻写短?一、端正思想,纠正偏见。当前对短新闻的偏见主要有两种,一  相似文献   

3.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标题如美女“临去秋波那一转”,夺人目光,引人兴趣,令人赏心悦目;劣标题则如患疾之眼,让人不想多看。新闻之眼病,换言之,即标题之病,择其要者有五,曰:无神、散光、斜视、近视、失盲。一、无神。看似一双大眼,其实无光无神,表现不出人的内心世界和感情。对新闻标题来说,就是不能表现出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毛泽东曾说过:“凡新闻,标题必须有内容。”“没有内容,不能引人注目”。这个“内容”,就应该是新闻事实中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部分,没有这种‘呐容”的标题,就像一双无神的眼睛,…  相似文献   

4.
首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标准和要求中明确规定:“通讯作品在2000字以内”,可参评的作品仅评选出的一、二等奖通讯15篇中,就有8篇超过规定,最多的达8000余字。为此,36名复评委员即向全国新闻单位的老总们发出呼吁:“通讯偏多,长风甚烈”,要“减少长通讯,狠刹长风,以此作为新闻改革的重要内容”。采写通讯出现长风,除思想观念作祟外,不掌握短胜于长的技巧与方法是一重要原因。笔者借此与同行们交流一下看法。文贵简洁。简——简要,精粹;洁——纯净,洗练。我国古典文论视简洁为“文章尽境”。清代刘大槐在其《论文偶记》中说:“凡文笔老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易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在通讯写作中求简洁应当从下面几点入手:  相似文献   

5.
为了减少主观色彩对新闻事实报道的影响,在消息写作中,一般不提倡作者直接议论或抒情。新闻报道被称作是“藏舌头”的艺术,发表的应是“隐形意见”或“无形意见”。如果新闻中有太多观点、态度和情感的直接流露,就会影响新闻的客观性。这已成了消息写作理论中的定论。然而,消息中是否就完全不能有议论呢?其实,早在1931年,毛泽东在《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中,就消息写作发表过这样的观点:“也不是完全不发议论,要在消息中插两句议论进去,使看的人明白这件事的意义。但不可发的太多,一条新闻中插上三句就觉得太多。议论要插得有劲,疲沓疲沓…  相似文献   

6.
人们都爱看电视、电影,因为电视、电影是以视觉形象为主的艺术,展示内容都使用画面,观众通过视觉就能直接感知得到。若报纸新闻报道中也能展示视觉形象,势必大大地提高可读性。视觉形象就是要求对新闻事实多描写,少陈述,把文字转移成视听兼备的、可感、可触的画面。正如美国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提倡的:“新闻写作要表  相似文献   

7.
美为人之创造物,能满足人之心理需要。籍此,人们实现自我、创造自我、超越自我。在此过程之中,个性得以彰扬,精神趋于自由,人格臻至完美。若新闻之美者,则新闻报道艺术之谓也。概而言之,新闻之美可分为内容之美、形式之美与创意之美三类。兹事体大,难以尽述。仅举新闻内容之美,揣而谈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覃一 《新闻采编》2000,(6):15-15
新闻写作,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思维成果文字化、文章化,写作中的“知”与“行”既是一个思维创作的过程,又是一个矛盾的转化、解决过程。“知”是写作的基础,“行”是写作的最终目的,写作中遇到的知之不多和知却不善表达就是“知”与“行”转化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因此,要解决表达不准确而造成失误的问题,关键在于处理好写作中“知”与“行”,这样,才能使认识成果清晰地、条理地用文笔的形式表现出来。 “知”是写作的基础。这里所谓的“知”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外物的认识,二是对写作素材的积累。范长江说过一句激昂的话:“广博的知识,丰  相似文献   

9.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把作画称作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并在画竹中淋漓尽致地发挥这一艺术之长,给后人留下许多传世佳作。郑板桥的话用在新闻标题上也是很恰当的。标题的取事着墨,虽然只是新闻中最有新闻价值的一部分,甚至是一个细小的片断或侧面,但这有限的“一”,却可以给人无限的遐思,产生难以估量的艺术魅力。编辑制作标题,同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唐代诗人卢延让曾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句,形容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10.
呼唤新手     
凡稍留心的读者都有这种感觉:如今的报刊上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二多二少”的现象,即老作者多、新作者少;老的创作手段多、新的写作特点少。对此,一些读者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跑龙套”,期盼着一代新人辈出,尽早成为我国新闻事业上的耀眼新星。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以其丰富的创作经验,在新闻战线上长期  相似文献   

11.
“豆腐块”者,短新闻之戏称。出自作者之口,每属谦辞;出自读者之口,则多含贬义。故短风久倡而未盛,长风屡刹而不止,其源盖出于对“豆腐块”之谬见。子曰:“必也正名乎?”为“豆腐块”正名,此其时矣。豆腐块之为物也,营养丰富,物美价廉,乃大众之美食。然制作豆腐洵非易事:一曰求细,重在去杂;二曰求新,贵在鲜嫩;三曰求精,妙在特色。三美俱备,方称上品。故工其事者纵穷毕生之力,未必尽臻佳境。新闻亦然。所谓短新闻乃“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之说,不亦惑乎! 纵观中外新闻名篇,能传诵一时,历久弥新者,  相似文献   

12.
“陌生化”艺术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用得较多。它通过艺术变形使文学形象更加生动,使作品更具艺术张力,从而更加吸引读者,这已是文学界的共识。但是,尽管“陌生化”艺术手法实际上已在新闻写作中运用,而新闻教科书和新闻论著中却少有涉及。因此探讨一下“陌生化”艺术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对丰富新闻写作理论和增强新闻写作手段都很有必要。“陌生化”唤醒读者的“新”感觉 新闻要新,人人皆知。一篇新闻作品是否新鲜,当然首先取决于作品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但是对读者来说,评价新闻是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与文学家是亲家”,这句新闻行家的话,我是赞同的。事实本来如此,无论是新闻体裁的流变,还是具体的新闻写作业务,都不是与文学无缘。但是,有人说,文学采用虚构夸张、移花接木、塑造典型等手法,达到真实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新闻也应当借鉴文学的这些手法,在事实基本真实的基  相似文献   

14.
刘保全 《新闻三昧》2000,(11):46-47
“以小见大”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这里说的“小”,主要是指所写的事情小.比较平凡,通常不起眼,引不起大家的注意;这里说的“大”,主要是指主题重大,有强烈的针对性、普遍性和指导意义。“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之所以常用于新闻写作,主要原因在于:其一,“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是由新闻写作的基本特性所决定的。新闻写作的基本特性是报道现实生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常会出现一些众人瞩目的大人物、大事件,但更多的则是一些普通人、平凡事。那些具有显著性的大事固然需要报道,但更多的有新闻价值的小事同样需要报道,甚至应当倾注  相似文献   

15.
新闻贵“新”,怎样才能出“新”?笔认为,新鲜脱俗的角度存在于新闻工作深入细致的采访、认真的思考和精心的写作之中。也就是说,探索和选择新鲜脱俗的新闻角度应当贯穿于新闻采写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文章的结尾,也就是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应当写得精彩,这是古今名家十分重视的一个写作问题,并有过不少精辟的论述。那么,消息写作要不要有个精彩的结尾呢?在新闻界曾有过不同的看法。有的同行说,消息写作一般采用头重脚轻的“倒金字塔”式结构,说完就止,没有必要讲究结尾。但是,更多的同志认为,大多数消息写作应当有个讲究的结尾。因为它和导语、主体、背景同样是一条完整消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笔者赞同后者的看法。新闻写作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报纸上经常看到,除简讯、快讯和短消息之  相似文献   

17.
清人贺贻孙在《诗筏》中曾言:“吾尝谓眼前寻常景、家人琐俗事,说得明白,便是惊人之句。”作诗法则如是,那么新闻写作呢?我们说,新闻记者也应独具慧眼,从看似平凡的事情中找出新问题,窥出新动向。就新闻事实本身而言,可以分为两类。一种如长河浪花,流动不居;似飞星过水,稍纵即逝。这种动态新闻,在于分秒必争地去“抢”,抢来越新鲜,时效性越强,新闻价值就越高。另一种新闻事实则是刚萌发的新问题、新动向,这种事实一般人也经  相似文献   

18.
在阅读中经常可以发现,有些新闻稿选题不错,但因不得要领,写得四平八稳,而使作品流于一般,可读性大打折扣。新闻写作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探索新闻特有的写作规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从众多新闻精品入手,对其进行深入考察和对比性分析、研究后,发现它们在写作中存在着一些潜在的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新闻写作,对于打造新闻精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笔者将这些规律简要地概括为“三入三出”,即:巧入新出、深入浅出、丰入约出。巧入新出所谓“巧入新出”,是指巧取写作角度而使新闻稿出新意。新闻内容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新闻记者是时代的代言人,是思想的传导者,其主要职责是“采”、“记”、“写”,三者缺一都不能称为合格记者。但是在一些报纸中,有一种令人不安的倾向,这就是很多记者疏于采访和写作,而擅长发布“挂名新闻”。所谓“挂名新闻”,说白了就是投机取巧“抄”新闻——抄录通讯员的来稿,抄袭其它报刊的内容,抄摘网络上的信息等。记者“挂名新闻”之风,不引起重视势必会损害新闻队伍的形象,甚至变成一种“新闻公害”。  相似文献   

20.
彭朝丞研究员撰文认为,新闻写作中常见的概括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点面概括。点面结合是新闻写作的重要笔法之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都有个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这样,在新闻写作中点面结合的表现方法是不可少的。所谓“点”,即对新闻事实中,人与物富有个性特征或场景、情节特征的细节再现;所谓“面”,即是针对多个同类事实用概述方法写成的有总结性、概括性的事实材料。在新闻写作中,如果有“面”无“点”,固然会因缺乏深度与生动感人的细节,而显得肤浅、乏味;如果有“点”无“面”,就会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