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使动、意动的用法是古汉语动司一种特殊用法。现在以大家熟悉而常见的成语为主,看成语中使动、意动的用法。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含义。使动用去中的谓语由形容词、动词、名词承担,由于词的不同,活用为使动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2.
成语是长期习用的定型的固定短语。绝大部分成语都有较长的历史,由于长期习用,成语的意义非常凝炼,其整体意义一般都不等于各语素意义的相加,如“瓜田李下”、“守株待色”。如果在运用成语时没有能准确把握其整体意义而把各个语素简单相加,或者对成语中的特殊语素想当然地按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就会导致成语使用中常犯的“望文生义”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在言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词类活用的现象,如用作动词、用作名词、用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这些大家较为熟悉,但对“为动用法”,“对动用法”却相对陌生:就其原因有三:一是教材从不加注“这里是为动(对动)用法”字样;二是一般语老师大多不讲;三是许多古汉语专也较少涉及。其实,为动、对动用法在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不可忽视。何谓为动、对动用法呢?凡动词对于宾语含有“为”或  相似文献   

4.
成语作为特殊的语言建筑材料,在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准确、鲜明、生动地表情达意,需要对所用的成语加以改造,这就形成了成语的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5.
为动摭谈     
为动,即为动用法的简称。它与使动、意动等用法一样,同属动宾关系中一种特殊的意念关系,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经常遇到。但作为一个知识点,中学语课本和“教参”却未作介绍,一般的语法作也很少提到,有的即使提到,也未作详细的研究,致使一些学生和个别教师对高中《语》第三册(人教社1995年11月第2版)第312页“阅读练习”第二题例句——“君子死知己,  相似文献   

6.
成语都有相对固定的意义。但也有一些成语,在它的常见意义外,还有一些冷僻的义项和用法我们并不熟悉。例如——  相似文献   

7.
闻冠军 《辅导员》2012,(5):18+13
潜龙勿用,作为一个成语,出自《易经》第一卦乾卦的象辞,隐喻事物在发展之初,虽然势头较好,但比较弱小,所以应该心谨慎,不可轻动。不过,在写作上,"潜龙"有时会有"大"用!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里的词汇离我们很久远,所以阅读和理解就有些困难。学生一下子要接受很多新东西,总觉得文言文学起来佶屈聱牙,深奥得近乎天书。其实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文言文学起来并不难,因为文言文里面的很多特殊用法直到今天还保存着,当然不在日常的口头交际中,它保存在很多成语里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成语是活在现代文中的古文,又是古文中流传下来的现代文。所以我们可以从成语入手,来解读文言文。  相似文献   

9.
成语是在社会演进和语言发展的历程中形成的。绝大多数成语都是由四音节组成的固定词组,在结构上跟一般词组一样,也具有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动补等组合形式,因此,在平时学习中,很多学生对于成语与一般词组分辨不清,在选择运用上往往出错。那么,怎样分辨成语和一般词组呢?我们总结出了下面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1.追根索源法  相似文献   

10.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是语言材料的一个单位。成语作为语言特殊的建筑材料,在人们的口头和书面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认,运用成语有许多长处,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如若原封不动地将之拈来,有时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于是,人们就想办法对所要使用的成语加以改造,以求更加准确、鲜明、生动地表情达意。这样,就产生了诸多的成语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11.
成语的新义     
史国城 《语文知识》2006,(10):24-24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成语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些成语会慢慢地产生一些新的用法。《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对不少成语的意义和用法作出了新的说明。我们在阅读中见到这些成语时.应该及时改变原来的认识.否则就很容易出错。请看下面的例句: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很少会为成语学习专门开设一堂课。之所以有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成语在小学学习中所占比例较小,而且在作文课堂中和语文阅读课堂中自然而然会提到成语的学习内容。所以,很多老师不会特意去设一门成语课。但成语课程是有必要用几节课进行专门的学习与练习,哪怕是对一个阶段的成语词汇进行复习的课程,都有必要这样测试一下学生的成语词汇应用能力,便于学生记住成语及灵活掌握与使用成语。主要通过对小学成语课堂的设计,让更多的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巧用成语,了解成语的词义以及掌握成语的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作为古代文学艺术的继承人能将词语瑰宝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3.
成语误用例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语凝练含蓄,形象生动,正确使用能够增强章的表达效果。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适得其反。下面就《人民日报》上的几个例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杨帆 《现代语文》2004,(3):45-46
成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都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意思,这些意思为使用和阅渎的人所熟知。但也有一些成语,除了它常见的意思外,还有一些冷僻的用法许多人并不知道。学习和工作中,了解成语的灵活运用,对写章准确而简洁地传情达意是很有必要的。现将一些成语及其特殊用法例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成语是社会上长期流传的一种现成的固定语,一般是不可任意变更的,不过不是绝对不变的,它也要跟随语言发展变化.有时出于交际特定的需要,可以以成语原有的定型为基础适当地灵活变更或创新使用。成语创新,是指在表意明确,符合成语内部结构规律和语言规范的前提下,对成语从形式或内容加以翻新改造。  相似文献   

16.
火钳刘明、人艰不拆、累觉不爱、十动然拒、啊痛悟蜡、喜大普奔、男默女泪……如果你还没看懂这些成语,那你就“奥特曼”了。这些看起来无厘头的成语已经在网络上疯狂流传了好一段时间了。如今,在大学校园里、在繁华的街头也不时会看到写有这些网络成语的横幅和宣传单张。在武汉,有统计数据表明,八成大学生理解这些“网络新成语”的正确含义,四成大学生表示在网络的交流中经常使用。可见,这些无厘头网络成语在年轻人当中特别流行。于是,有的年轻人还建议把这些网络成语收入觋代汉语词典》中去,有的人则担心这会对汉语的纯洁性和规范性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17.
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句子里,主语发挥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动宾关系是否含有动态变化的意义是区别使动与意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成语的准确判断和正确使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点。近几年的高考,成语试题是一道始终保留的题目。即使将来高考只是以考查阅读和写作两大块为主,成语的考查在写作中也能得到体现。对成语我们还是要注意不断积累,掌握出处和用法,能够在不同的语境中准确使用,从而加强语言表达的化内涵。成语使用不当的主要误区有:  相似文献   

19.
王志耀 《学语文》2008,(6):30-30
成语误用现象在实际生活应用中非常普遍,高考语文近年来都设计了专门的题目来考察学生掌握和使用成语的情况。常有考生在此失分。笔者认为,要正确使用成语,除平时重视学习积累、整体把握意义外,还要了解成语误用类型。以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为此.下面根据2008年高考对成语考查所侧重的几个方面,谈谈成语误用的几种类型,为学生尽快掌握成语的使用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20.
<正>一、成语教学的现状和不足1.语文教学的盲点——长期以来,教师对成语不可谓不重视,但基本都是基于成语是个必考的知识点而已,从高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掌握所接触的,有甚者还要求学生每天摘抄或背诵一定量的成语,但这种做法只能称作积累,而非教学。只记不教,只记不学,因而成为了语文学习中的一个盲点。2.知识呈现零散无序——语文教材成语知识零散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