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孙瑛 《传媒》2015,(3):60-61
《新闻周刊》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一档周播的、深度报道国内外一周热点大事的解析型新闻评论节目,将过去七天观众最关心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浓缩在45分钟的节目里,它不仅让观众了解了一周大事,更是同观众站在一个高度、选取一定的视角来审视过去的一周.“我们经历过痛苦、困惑,我们也拥有过快乐和自信,我们追求的是希望作一本有理想、有责任感、有尊严、能够记录历史的新闻杂志,而我们更期待的是,能在与您的沟通交流中获得启迪,因为这是我们一起经历的时代.”这成为该节目孜孜不倦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朝自己开枪”——话说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个题目看上去挺别扭的,是吧? 之所以用这个题目,原因很简单:再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 这支“枪”是一种概念,或者说是一种态度。 做记者的,想写什么、想报道什么,和写了什么、报道了什么之间是一和什么样的关系?我想,凡是在正规的新闻单位工作过的朋友,都有自己切身的体会。对社会来说,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我们的每一件报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有多大?也许我们自己不好妄加断言,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舆论的导向,在常规情况下是新闻媒体在起作用,也就是说,社会  相似文献   

3.
陆小华 《军事记者》2002,(10):14-14
我们该如何评价一本杂志的贡献与成就?有时候很难找到恰当的词语。但作为《军事记》杂志的读和同行,也许可以说,一本杂志的影响就是她为自己造就的最好的纪念碑。这样的纪念碑已经远远不是人们经常说的口碑,实在是深藏在人们的心底。许多人说过,他走上新闻工作岗位,是从阅读像《军事记》这样的新闻专业期刊开始起步的。虽然时隔20年,我至今仍然记得一本翻得很旧的小开本的《解放军报通讯》传到我手里的样子,虽然,那是在一所学校而不是军营。  相似文献   

4.
胡正强 《新闻知识》2008,1(5):78-80
胡愈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先后主编过《东方杂志》、《世界知识》、《南洋商报》、《风下》周刊、《南侨日报》等多种报刊,在漫长的新闻生涯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对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这一问题有着独到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5.
我和我的同事们都喜欢看《中国记者》,大家认为在众多的杂志中,《中国记者》质量上乘,对读者,尤其是对广大的基层宣传工作者、新闻工作者、业余通讯员是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但据我们最近对吕梁全区13个县(市)的调查,只有部分专职新闻、宣传工作者拥有《中国记者》杂志,绝大部分业余通讯员和写作爱好者,不仅没有看过《中国记者》,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还有一本对他们非常有帮助的杂志。鉴于这种状况,笔者建议:  相似文献   

6.
看到这个标题 ,也许一些“见多识广”的人、在美国生活过的人会说 :那是美国的杂志NationalGeo graphic呗 !但是 ,仅从《国家地理杂志》这个名称的中文意义来考虑 ,相信更多的中国人会当然地认为 :这应该是一本中国的、最高权威级的地理杂志。的确 ,美国的NationalGeographic办得很好 ,特别是其吸引全球注意力的金字塔探秘直播节目 ,使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国家地理杂志》。但是 ,当我们的电视、报纸口口声声称其为“国家地理杂志”时 ,我们有没有思考过 :我们把自己的国家放在了怎样的位置 ?一本杂志…  相似文献   

7.
《新闻与写作》2009,(3):10-10
传媒的影响力不在于历史的长短和规模,版面多不意味着影响力大。《新闻与写作》在业界是非常有影响的杂志。今年我们更关注的是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传媒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营销策略,如何应对。翻阅2009年的《新闻与写作》,许多文章都是业界关心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现实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比较有深度的分析,而且分析得非常到位,有很多数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我是师范学校毕业生。因工作需要,1985年底改行到县工商行政管理局从事秘书工作。工作之余,利用手中素材,经常向各级新闻单位反映工商管理战线情况。因为自己未学过新闻写作,开始中稿率较低。有一天,在一位同事那里发现有本《新闻与写作》杂志,顺  相似文献   

9.
优秀的新闻照片都具有深刻的内涵。人们热切盼望形象真、角度新、内涵深的新闻摄影佳作而世。因此,我们要想加快新闻摄影改革的步伐,就不能不对新闻照片的内涵进行探讨。 一、新闻照片的内涵标志着摄影记者对新闻主题理解的程度 《中国记者》杂志副主编许必华说过:照片是摄影记者“经过大脑思维选择被摄物的,所得作品不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市报人》杂志系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会刊,是一本全国新闻学与新闻事业类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她主要以全国地市州盟报工作者和通讯员及业余新闻爱好者为主要读者对象,是全国惟一的一本直接面向基层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1.
去年年底,一家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女经济犯与“美男计”》的文章,文章开头这样写道:1990年春夏之交。南中国的广东。新闻媒介接连披露爆炸新闻……看到“南中国”之词,心里很不是滋味。当然,“南中国”比“中国南部”显得“气派”、“简练”、“时髦”。然而,“南中国”之说,我们的读者能接受吗?我们的人民能答应吗?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把“中国南部”写成了“南中国”吗,何必说得这样严重。可你是否想过,这样乱造词句,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结果也将出现诸如“东中国”、“西中国”、“东北中国”、  相似文献   

12.
陈英 《新闻窗》2012,(4):122-123
创新新闻写作是很有乐趣的。2011年6月,我以新闻素描的写作手法,写了一篇计生民生工程的新闻稿《春意》发表在我们自己的行业杂志上,得到其它媒体记者的好评。因为他们也去采访过,但是没有写出新意。  相似文献   

13.
林新 《新闻界》2006,(2):53-54
近20年间,中国新闻界有过多次界定新闻的高潮。最近一次是在2003年。这一年,黄旦在《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年第1期发表了《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建构——对三个新闻定义的解读》一文,之后《现代传播》杂志第2期发表了王渝新的《对“新闻”界定的探析》一文。他们对新闻定义的研究,作为2003、2004年中国新闻学研究的两个成果,被写进了《2003—2004年中国新闻学发展报告》。报告中对他们的定义作了这样的描沭。  相似文献   

14.
李沅 《传媒观察》2007,(4):57-58
《中国新闻周刊》有一个挺“牛气”的目标——做新闻的终结者。意思就是,他们周刊做过的新闻别人就无法再做了。作为一名在政经类期刊工作的记者,我对这个提法很有共鸣。结合4年多来在金陵瞭望杂志社写过的稿件,我粗浅地谈谈对杂志新闻深度报道的一些感受。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与成才》有特点、有特色,独树一帜,是新闻业务的窗口,是本好杂志,我们希望它办得更好,更有质量,更有分量。对如何办好《新闻与成才》杂志,我认为应该把握下面几点:首先,要多反映我党我军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其次,《新闻与成才》应作为一个“窗口”,多开拓新路子,如传播学,有许多新闻空白点可以挖掘,西方一些适合中国国情的东西可以借鉴。再次是《新闻与成才》杂志应多党一些有关法律方面的文章,一些具体业务的指导思想,应多宣传一些,介绍一些。此外,在新闻手段、业务技巧、版面设计、包装上再做些工作。最后,还要…  相似文献   

16.
新闻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度商业化的媒体社会里,人咬狗是新闻,狗咬人不是新闻;反常的是新闻,正常的不是新闻。我们身边天天发生的事情不是新闻,我们身边极少发生。甚至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件是新闻。我们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短信每天热衷于报道并大量报道的是杀人、放火、抢劫、强奸、性丑闻、恐怖袭击。但是我们认识的亲戚朋友、同事同学、领导下属中有几个是被罪犯或恐怖主义分子杀害的?他们中又有多少每天遭受恐怖主义分子的侵扰和袭击?事实上,他们中每天面临的最大的威胁是就业、污染、住房、贫困、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闻界将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进入21世纪?新时期的传媒应坚持什么样的办报方向?新闻队伍要提倡什么样的作风?新闻学术界专家们说:工人日报新闻扶贫行动对这些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两种新闻价值观的本质分野中共中央宣传部刘祖禹我个人觉得,工人日报的新闻扶贫活动是一次思想容量巨大、新闻内涵非常丰富的行动。它不仅在工人日报自身的历史上将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而且在整个中国新闻界也有着震聋发聩的作用。可以说它起到了一种“头鸟先飞”的效果。尉健行同志对新闻扶贫行动发表了指导性很强的意见,这说明新闻扶贫的方向得到了党中央的肯定。总观一年零九个月的新闻扶贫,在我看来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曾经,我们有过这样的遗憾──在历次举世瞩目的重大战争事件报道中,中国传媒只能采用外国新闻机构的电讯、照片、画面和声音。曾经,我们有过这样的感叹——外国新闻记者在枪林弹雨中抢新闻,他们的敬业精神和新闻殉道气概令人叹为观止。曾经,我们有过这样的期盼——什么时候,中国记者出能柏在世养更大新闻事件的报道现场,让世人一睹中国新闻机构和中国记喜的风采。““本报贝尔格莱德5月8日电记者吕岩松报道”——终于,往U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狂轰滥炸中,全中国、全世田都看到了这祥的消息和照片。在炮火纷飞的科索沃,中国记…  相似文献   

19.
什么样的新闻才算好的经济新闻?记者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才能釆写出好的经济新闻?我们说,好的经济新闻应该是立体化的;记者应该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抓住事物的热点、疑点、难点,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报道。这样采写出来的经济新闻才有特色,有深度,有看头。  相似文献   

20.
前些时候,众多的媒体报道了这样一条新闻: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与中国《读者》杂志的两位老总在大洋两岸平等时话。新闻中有这样的内容:美国的《读者文摘》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杂志,月发行2300万册;《读者》则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月发行500万册。报道中期刊发行量是以“月”计算的。其后不久,又在一份有权威性的资料中看到了类似的统计,但资料在末尾处设置了“刊期”栏。 《读者文摘》是何刊期,《读者》是否是中国最大的杂志,因未做核实,不能妄加评论,但对于该新闻中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