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尔王》剧中的乞丐式疯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疯癫意象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上最独特的文化向度,乞丐式疯癫更是与当时社会的疯人院和“可怜的汤姆”形象紧密联系的疯癫文化符号之一。《李尔王》中爱德伽伪装成“可怜的汤姆”逃避“猎人”的追捕最终成为正义主持者的情节,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通过乞丐式疯癫这种独特的疯癫样态,借助疯子之喉舌来寻求理性和真理的过程。这一过程使疯癫和理性达到了悖论式的对话和内在统一。乞丐式疯癫的审美是文艺复兴时期疯癫美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王苹 《英语辅导》2008,(6):137-140
疯癫是受人喜爱的文学题材。运用福柯关于疯癫历史的理论研究英国文学里的疯癫现象,可以详细勾勒出不同时期疯癫如何被构建出来的:文艺复兴时期是疯癫的黄金时期,这时疯癫是知识和理性;古典时期,疯癫是兽性和堕落而遭囚禁;现代社会,疯癫是一种精神病,在精神病院被医学专家治疗。通过疯癫我们可以探究疯癫和理性的变化关系,发现疯癫在特定的社会阶段被不同的文化、知识和经济结构所决定和建构。  相似文献   

3.
福柯曾在《疯癫与文明》一书的前言里引用过帕斯卡的一句话:“人类必然会疯癫到这种地步,即不疯癫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因此,现代奥运会也是误入了世界,生生由一颗认真、愚蠢、美丽而又固执的心灵支撑了起来——顾拜旦男爵这位现代奥林匹克创始人自1883年起即伴随现代奥运会迈着疯癫错乱的步伐艰难地前行,  相似文献   

4.
《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疯癫在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时期和现代时期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理性的关系更是错综复杂。而现代化奈件下的理性比疯癫更为疯癫,疯癫更接近于真理,疯癫才是更本真的理性。  相似文献   

5.
疯癫形象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上独特而普遍的现象.在米歇尔·福柯审美决定论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李尔王>中李尔从国王走向疯癫最终死亡的过程.李尔身份的变化体现了莎士比亚及很多作家在文艺复兴时期,通过疯癫和愚蠢来寻求理性和真理,从而使社会在文学里达到了内在的和谐与统一.疯癫的审美是文艺复兴时期美学独特的向度,而疯癫美学的建立却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6.
“谱系学”和“考古学”是福柯思想的两大重点,在《疯癫与文明》中已现端倪。本文以“谱系学”和“考古学”的视角来解读他的早期作品《疯癫与文明》,以期探寻其思想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7.
通过福柯描述“疯癫”人自我体验自由的疯癫历史的过程为出发点,揭示了疯癫人对自由的诉求以及生命本真的追逐,进而阐述了福柯依托本我与社会抗争的真实写照,得出疯癫在理性的驱逐下最终失声乃至边缘化。  相似文献   

8.
从哈姆雷特看疯癫的审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柯认为,疯癫是人类最原始欲望的野性表现。当人放纵其疯癫的专横时,他就与世界的隐秘的必然性面对面了。因此疯癫成为现当代西方哲学与文学批评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哈姆雷特正是因其沉浸于疯癫的幻境当中,与现实世界完全隔离开来,才对人生与世界的本质做出了洞若观火的思考与判断。也正为此,哈姆雷特的疯癫摆脱了单纯的病理症状,体现出了强烈的审美意义。而且由于疾病的隐喻意义在现代人眼中得到进一步加强,哈姆雷特的疯癫对处于技术钳制下的现代人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福柯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疯癫"文学形象的有关论述和A.C布莱德雷对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实质的理解,审视了英国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里面的疯癫人物形象,探讨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人物疯癫形象的种种起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疯癫主题取代死亡主题并不标志着一种断裂,而是标志着忧虑的内在转向。莎士比亚对疯癫意象的情有独钟和生动刻画也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疯癫独特的审美观和对人性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疯癫与文明》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疯癫在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时期和现代时期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理性的关系更是错综复杂。文章通过考察福柯对人类社会中疯癫历史的真实再现,揭示了福柯对历史理性的颠覆。  相似文献   

11.
走出疯癫文学形象——对《疯癫与文明》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以文学中的疯癫形象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和学术讨论的数量逐渐增多,这显示出学术界对“疯癫”话题的关注。过去对疯癫的理解主要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心理分析角度理解,但福柯的《疯癫与文明》一书把我们的思考带到另一个层面。疯癫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本质主义概念,疯癫不是自古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不需要被控制的理性,被奴役的理性,不需要理性成为绝对的统治,成为对其他一切的压迫者。我们要有自觉的反对绝对理性的理性。  相似文献   

12.
平原 《文教资料》2020,(7):43-44,68
在《疯癫与文明》中,福柯用考古学研究方法追溯疯癫和理性的历史.从“愚人船”到精神病医院,福柯将中世纪末期到二十世纪的疯癫史,用纪实方式展示给读者.看似是一部历史学著作,但包含深层的对于人性、道德和伦理的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道德?什么是本质意义上的理性?所谓的疯癫(非理性),最后真的能够从人类文明社会中彻底消除吗?福柯探讨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以及对理性主体的塑造和重构,通过对人类历史上疯癫的再现和理性主体对疯癫态度转变的揭示,彰显其对社会、人性的深层探究.  相似文献   

13.
疯癫是西方哲学家用来批判黑暗社会以及黑暗势力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哈姆雷特》作为英国最为著名的文学名著,通过人文主义的思想,揭露了黑暗社会丑陋的一面,让人们意识到社会中所存在的正义感。莎士比亚所描写的哈姆雷特的疯癫是理性的、是对人性的思考、是自我救赎。全文对哈姆雷特的疯癫进行详细解读,阐述了这一特殊时期疯癫的审美艺术。  相似文献   

14.
《遍地枭雄》和《堂吉诃德》中的两大疯癫形象——大王和堂吉诃德,其共同且深层的心理本质特征为:谵妄的执迷。而人物的疯癫体现为:疯癫总是伴随着激情的燃烧、疯癫是语言着魔的过程两大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1996年法国电影《第八日》是以一个都市“文明人”与“疯癫者”的关系作为影片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这部影片的分析,提醒人们以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所谓的“疯癫”与“文明”,即疯癫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与文明并非绝对对立,是一个判断标准问题。来自两个不同世界的佐治与夏理由最初的陌生到后来的相知,表现了导演及所有人共同的渴望:爱与沟通。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疯癫”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在这一阶段被频繁地引入。在所有的疯癫形象里,尤以农民、知识分子和女性三类最为突出。他们表现出不同的导致疯癫的原因和症状,然而细加考量,会发现现代文学中描写的疯癫是有着相似近乎相同的精神所指的。在疯癫的外表下,疯癫形象担负着反映社会现实、揭示封建黑暗势力的重任,是时代觉醒的先驱。这些疯癫既传承着传统文化,而又因为时代的不同,散发着它特有的艺术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第六病室》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代表作之一,标志着契诃夫创作思想的革新。运用福柯的权力理论解读《第六病室》,深入分析第六病室的权力运作体系及主人公拉京疯癫的实质,可以得出结论,小城与第六病室是规训社会与监狱的缩影。拉京的疯癫是权力运作机制为完成规训对其加以排斥的结果,其实质是拉京对非理性沙皇专制制度的反抗。契诃夫借主人公拉京的疯癫式反抗,表达了自身在冷静审视国家暴力机器后的思索。自此,作家摆脱“勿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转向对专制制度的猛烈抨击,在思想上获得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8.
当下文坛的长篇小说中出现了众多的“疯癫”文本,比如阎连科的《坚硬如水》、苏童的《蛇为什么会飞》、格非的《人面桃花》、李洱的《石榴树上结樱桃》等。当下文坛对疯癫的集体关注蕴含着作家们对当下中国现代性转型的深入思考,也酝酿着消费时代文学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9.
当骑士遇见暴君,当疯癫与疯癫碰撞,世界会变成怎样?堂吉诃德的浪漫化疯癫,与卡利古拉"我思故我疯"的疯癫,二者的疯癫机制有所不同但通向同样的结果。疯癫始于不需要理由的自我狂欢,由幻觉的解放走向无法反驳的绝对逻辑,在毁灭的同时也在建构,在证明自己自由的时候也被自由所害。疯癫是是对死亡的反抗,对荒诞的反抗,最终将走向毁灭与虚无。这不仅仅是因为理性对非理性的压迫,更主要是纯粹幻觉与绝对逻辑的存在只能有所依存,无法彻底被世界接受。而死亡和荒诞的存在永恒。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哈姆雷特》作为解读文本,从女性主义和权利说的角度分析了奥菲利亚疯癫的原因和疯癫中的反抗。男权社会通过内在的精神暴力统治,对女性内化男权和外在的对女性身体的束缚和暴力奴役女性,将女性逼至疯癫或使其被疯癫化;而女性通过表达自我在精神层面反抗,也通过自杀等手段从摆脱男性的外在暴力束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