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乡村教师疏远乡村的历史社会学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乡村教师疏远乡村社区在某种程度上与近代以来国家政权下沉,乡村社会结构转型相联系。改变乡村教师边缘化地位,必须加强乡村教师与乡村社区的联系,充分发挥乡村教师之农村社会的公共功能。  相似文献   

2.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分析其效能优势,是解释其历史必然性的重要侧面。对青岛莱西市东庄头村老年协会参与乡村治理的主要做法进行实践考察显示: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有利于提高村民的致富能力和效率,有利于提高村民的自治水平、村民的文明程度、农村党的组织建设和群众工作水平,还有利于提升农村社会公共服务品质。在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不仅可以获得体制内的认同,而且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体现了独特的效能优势。  相似文献   

3.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长期关注的重点问题,而改善农村整体水平的关键在于教育。重视农村成人的教育,将会发挥出成人的无限潜力,对于建设新农村有着重大意义。20世纪上半叶以来,英国乡村成人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乡村社区委员会、乡村学院、妇女讲习会等组织的出现增强了对成人的教育作用。本文从史学的视角分析英国近代乡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情况,挖掘历史经验,以便更好地为我国农村成人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4.
在城镇化进程中,当代农村教育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迁。对当下现状的识别和对美好未来的营造,需要农村教育研究在概念范畴与研究视角上实现新的转向,才能避免游谈无根的状况。从概念上看,"农村"已无法指代当下城乡连续体中非城镇的聚落,应以"乡村"替代,并且"乡村教育"更蕴含了建设乡村生活的价值定位与"本乡本土"的文化旨趣;从乡村教育的性质和发展目标上看,乡村教育研究应走出"趋城市性"的惯性轨道,而将现代意义的"乡村性"的重建作为重点;从现代化发展的"时间性"特征看,唯有"空间性"才是与之等量齐观、可消解其霸权的范畴。  相似文献   

5.
在明确当代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时、空、向度之后,接下来的问题便是确定具体的乡村教育发展目的与内容、形式与结构、过程与方法。从文化场、系统论、自组织的视角出发,当下中国乡村教育发展应在目的与内容上秉承全纳性、在组织形式与结构的构建上把握互构性、在过程与方法上坚守全程性。唯有如此,当前中国乡村家庭教养、学校教学、社会教化才能同质同构、协调发展,才能将乡村社会建设成一个富而有教、智而好德、乐而思进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导核心,其发挥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以及农村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着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能确保党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切实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但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服务群众力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制约着组织力提升。因此,面对当前问题应从加强政治领导力、提升思想引领力、提高服务群众力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7.
从税费征收所主导的以积极行政和"集体化"为特征的乡村治理逻辑来看,税费改革明显具有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考虑,但是,从税费改革以后的乡村治理逻辑来看,这种改变与改革的初衷相距甚远,在乡村组织权威已经消失殆尽的情况下,"拿钱的办事员"成为乡村组织的主导角色.由于"集体化"的公共品供给制度的消解,乡村治理体制与农村公共品供给体系不相配套,农村小型公共品供给和日常生活的公共服务缺失,从而带来了农村新的治理性危机.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基于社会组织“三圈”理论,从资源动员力、综合服务力、核心竞争力、自新自律力和思想引领力等五个维度,构建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活力指数;在乡村治理视角下,从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民增收两个维度来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绩效。利用2016—2021年我国158个地级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抽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集体经济组织活力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活力具有显著的增收效应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改进效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活力水平每提高1%,可增加农民收入1.513%,提高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0.285%。因此,应持续强化乡村党组织领导,深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相似文献   

9.
笔者系统梳理了乡村旅游、社会网络、组织公民行为和组织有效性的基本理论和研究进展,以社会网络这一关键而独特的分析视角和研究范式为切入点进行新的理论综合和统计测量。选取杭州市郊的龙坞茶村和山沟沟村作为研究对象,遵循"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逻辑,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和SPSS统计分析方法,剖析对比了两个案例地的社会网络状况,探讨社会网络对组织有效性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的网络结构特征将对乡村旅游地行动者的组织公民行为和乡村旅游组织的组织有效性产生显著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教师聘任制度的不断完善,乡村异乡教师逐渐成为乡村教师队伍中的新兴力量,而乡村异乡教师的角色适应问题是困扰其专业成长的主要问题。研究基于组织社会化理论视角,分析了乡村异乡教师在身份转换抉择时面临的诸多角色适应的问题。研究发现,在预期社会化阶段主要面临自我认同感的矛盾,转变阶段主要受限于自我价值无法体现的难点,融入阶段主要应对自我难以实现的困境。优化异乡教师工作环境,缩小不同阶段角色适应的隔阂;建立职前实训基地,缓解异乡教师角色适应过程的心理落差;强化情感联结,营造异乡教师良好的角色适应心理氛围,从而促使乡村异乡教师从“闯入”到“融入”,更好地投入乡村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功利主义、消费主义向乡村蔓延,再加上大规模的社会流动,造成了农村本位性价值的失落和乡村性的弱化。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着力点和必然趋势。但是,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突出其乡村性,建出农村自己的特色,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要做到这一点,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乡村性认知与保护。  相似文献   

12.
当前关于乡村教师的研究多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的研究视角,基本上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以及生存状态的体认上,只看到乡村教师现状的艰难性,对乡村教师发展问题的症结仍缺乏深入分析。用历史人类学视角探讨乡村教师对农村的特殊价值以及乡村教师角色的演变,可以为破解乡村教育改革困局提供一种新思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必须重释乡村教师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3.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内容,提高乡村教师工作满意度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关键。本研究从教师个人与组织互动视角出发,通过问卷法对1672名乡村教师进行调查,探讨了乡村教师P-O匹配的基本状况及其与组织认同、心理资本、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乡村教师P-O匹配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并呈现出显著的学历、教龄和职称差异;P-O匹配、组织认同、心理资本与工作满意度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O匹配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工作满意度,也可以通过组织认同、心理资本的单独中介效应以及两者的链式中介效应对工作满意度施加影响。为提高乡村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从组织相容、认同相合、心境相通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费孝通的乡村工业化思想建立在他对中国农村经济结构和传统工业的认识之上。在他的早期构想中,合作式的组织方式被看做乡村工业发展的样板和模范;而当乡村工业化勃兴之时,他又不失时机地提出"模式"分析框架用以诠释中国农村的乡村工业发展形态。从"合作"到"模式"的过渡彰显出费孝通农村经济思想的演变历程。这是他对乡村工业化的存在和发展长期观察和思考的结果。两者之间不仅存在着紧密的传承性,同时亦可以看出费孝通乡村工业发展思想中前瞻性和解释性的有机互动。  相似文献   

15.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乡村政制更动频繁,国家政权借助以土豪劣绅为主体的乡村基层人员逐渐强化对乡村的控制,在制度上赋予他们各种特权。文章拟对国民党县区以下基层人员进行制度分析,从这一视角去透视国民党乡村政制的反动性、腐朽性。  相似文献   

16.
《乡村爱情》是一部以农民的视角反映农村生活的电视剧。它突破了以往以城市人的视角俯看农村的叙事模式,显示出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地道的乡土色彩。剧中乡村的一切都是美好纯朴的,乡村爱情是圆满的,乡村生活是多彩的,乡村人情是温厚的,乡村人物是朴实的,乡村环境是美丽的。这部以农民的视角反映农村生活的电视剧在弘扬乡土文化、创立别样审美范式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农村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乡村治理历来是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根本。20世纪90年代,蔚为壮观的农村人口流动并未给乡村治理带来积极效用,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使得乡村发展陷入一种治理性困境。本文对当前农村人口流动背景下乡村治理困境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诸如制度创新、组织建设、教育投入等方面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村经济一体化要求日益突出。但目前我国乡村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协调、健康和迅速发展。本文从乡村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出发。探讨在目前体制改革中组织管理体制、权力职责的分配,领导职位的设置、乡村干部的来源.乡村机构监督体制等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在这些方面进行改革方面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基于舒适性的视角搭建研究框架,结合徐州市汉王村的具体情况,参考美丽乡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从自然舒适物、生产舒适物、生活舒适物、文化舒适物、社会舒适物等五个层面构建乡村舒适物体系。通过对汉王村进行实地考察,分析其在乡村舒适物体系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探索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组织是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解、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重要力量。在空心化较为严重的皖北农村地区,广大的留守妇女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是一支被忽视的柔性力量。本文以颍上县“村嫂理事会”志愿服务社会组织为例,探寻该组织在颍上县乡村振兴中的社会功能,分析该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启示与思考,以探索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通过“增权赋能”提高女性社会生活的参与成效,发挥女性群体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推动新时代乡村立体化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