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通过测试篮球运动员完成急停起跳动作的下肢生物力学指标,探讨膝关节损伤对下肢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影响。方法:以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院102名篮球专项男学生为研究对象,应用Motion Analysis数字影像捕捉分析系统和Kistler三维测力台对受试者完成急停起跳动作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指标进行采集。结果:地面垂直反作用力首次峰值时刻,与无伤组相比,单侧损伤组健侧髋关节外展角增大(P<0.01);双侧损伤组髋关节屈角和内旋角及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均增大(P<0.05,P<0.05,P<0.01)。与单侧损伤组伤侧相比,健侧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减小(P<0.05)。与单侧损伤组健侧相比,双侧损伤组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增大(P<0.05)。与无伤组相比,单侧损伤组伤侧和双侧损伤组髋关节内收力矩增大(P<0.05,P<0.05);双侧损伤组踝关节跖屈力矩减小(P<0.05),内旋力矩增大(P<0.01)。与单侧损伤组伤侧相比,健侧髋关节由内收力矩转变为外展力矩(P<0.05)。与单侧损伤组健侧相比,双侧损伤组踝关节跖屈力矩减小(P<0.05),内旋力矩增大(P<0.05)。单侧损伤组伤侧地面垂直反作用力首次峰值小于无伤组(P<0.05)。结论:膝关节损伤后会出现代偿现象,具体表现为增大损伤腿髋关节内旋角和内收力矩,增大踝关节内旋力矩;增大健康腿髋关节外展角,髋关节由内收力矩转变为外展力矩。膝关节损伤后会减小地面垂直反作用力,增加髋关节和膝关节屈角,减小踝关节跖屈力矩。  相似文献   

2.
5名职业男子排球运动员,年龄22.2±3.8岁,在实验室内进行原地纵跳,采用测力台与录像对9人次纵跳进行同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垂直方向测力曲线上具有一个负峰,两个正向双峰.正向第1峰P_1比正向第2峰P_2已平均小23.8%,但又P_1比P_2与纵跳高度间具有更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应用运动生物力学测试方法,获取了短跑和跳远运动员手臂负重与不负重情况下单纯摆臂动作和原地纵跳动作的力学指标,并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摆动臂上适宜负重可增强人体的最大摆臂能力,并能激发出人体的潜能,从而对原地纵跳产生积极的影响;对短跑、跳远二级运动员来说最佳的负重重量为1500-2000克左右,附加的最佳重量与这两个项目无关;负重摆臂影响原地纵跳成绩的原因不仅仅是摆臂造成的,这是各种因素相互协调作用的结果.并应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给出了预测每个人最佳负重重量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4.
排球运动中膝关节损伤的机制及预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排球运动及教学过程中损伤是不可必免的,膝关节的损伤尤为突出,对膝关节的损伤机制及预防问题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前交叉韧带断裂是体育运动中最常见的、严重的、治疗康复费高的膝关节运动损伤之一。研究目的是确定侧切和急停起跳动作对前交叉韧带运动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对男女各25名年龄在18~22岁的篮球运动员完成侧切和急停起跳动作时的下肢三维运动学、动力学和表面肌电特征进行采集和处理。运用2×2混合设计的双因素方差分析(ANOVA)对特征参数进行数理统计。结果:动作和性别对下肢水平向后地面反作用力、膝关节外翻力矩、膝关节内旋力矩、腘绳肌群肌电和压力中心到踝关节中心的水平距离具有显著性交互作用。结论与建议:所有篮球运动员完成侧切比急停起跳时膝关节伸膝力矩增加,这些差异使侧切动作发生ACL损伤的可能性更大。另外,仅男性篮球运动员进行侧切动作时更倾向于采用足跟着地方式、外翻力矩以及腘绳肌肌电更大。与男性相比,女性篮球运动员可能更容易导致ACL负荷增大。此外,在完成急停起跳动作中,男性篮球运动员比女性倾向于足尖着地且水平向后地面反作用力小。研究结果提示了在制定预防ACL损伤训练方案时,应根据不同动作和性别针对性地设计训练方式。  相似文献   

6.
对普通人群几种不同形式纵跳的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5名普通大学生进行了不同形式纵跳的测试,比较其动力学各项指标。结果表明,许多动力学指标差异有显著性;缓冲技术环节方面,普通人群摆臂技术明显不足,而对缓冲幅度要求与运动员差异无显著性;蹬伸技术环节方面,普通人群由于快肌成分相对不发达,爆发力差而蹬伸无力;在各种纵跳形式下,实际高度与按冲量计算的高度差异无显著性,而与按腾空时间计算的高度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7.
对排球运动员膝关节损伤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排球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原因、类型、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醒排球运动员注意加强膝关节保护,提高竞技水平。  相似文献   

8.
负荷时间长短对纵跳能力影响的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运动负荷时间后纵跳的运动学特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大强度持续运动约3分钟左右,纵跳的跳起高度、起跳速度等运动学指标显著上升,蹬伸时间及到达最大力值的时间缩短;运动5分钟后,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正好相反;只有在适宜的运动负荷时间后,纵跳的运动学特征才进行有利于运动能力发挥的较好的组合状态。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优秀排球、体操、短跑运动员在不同高度下跳深动作中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的测试.结果表明踏跳总时间、着台瞬刻的膝角、重心缓冲距、缓冲时间、蹬伸的幅度、重心腾起高度及垂直冲击力曲线带有明显的专业特色;最大缓冲膝角、最大蹬伸膝角及T蹬/T缓具有普遍性.选择不同跳深高度所产生的踏跳效果与不同专项及运动员自身承载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比较法,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综述了世界和我国有关纵跳素质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当前对纵跳规律研究的方法、模式,以给篮球运动员弹跳素质训练的方法和认识以启迪。  相似文献   

11.
VJ-I型光电纵跳仪的研制及不同纵跳方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现代的光电技术研制了VJ-I型光电纵跳仪,该仪器主要由光电开关、控制电路、计时装置和高度计算4部分组成,可以方便、可靠地测出纵跳的高度,作为评价人体弹跳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利用该仪器对纵跳高度的实测也客观地反映出摆臂、缓冲对起跳的重要意义,以及动作不连贯对起跳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武术运动中膝关节损伤的生理学及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术套路中动作间动静、快慢变换频繁,步型转换非常多而且武术运动几乎都是在半马步状态下膝屈曲130°~150°进行训练,使膝关节很容易受伤。本文运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的知识,分析膝关节的受伤原因,提出预防措施,从而为武术训练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根据运动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原理,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沈阳体育学院24名二级以上运动员跳深纵跳、跳深跳远、跳高和跳远起跳进行测试,力求阐明四者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以便为今后在跳高、跳远训练中采用合适的跳跃练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论篮球运动员下肢纵跳力量的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理学角度阐述了纵跳力的生理机制和影响因素,提出纵跳力量训练应遵循的原则,介绍了几种重要而常见的纵跳力训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指出训练中的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力量训练方法,为科学训练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纵跳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运用文献分析与逻辑归纳等研究方法,针对目前纵跳理论研究中的若干重要命题进行分析,探讨了纵跳动作时相划分的原则与方法、动作协调性的表现形式、能量转化的机制以及影响纵跳效果的各种生物力学因素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6.
设计了静蹲训练与静蹲施加振动干预训练两种训练方式,分别在30 s、45 s和60 s训练时间后即刻测试CMJ纵跳水平,并与未进行该实验前初始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对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分析,以研究在静蹲训练中施加振动干预后即刻下肢CMJ纵跳能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对掷铁饼旋转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影片解析的方法和运动生物力学理论, 针对掷铁饼旋转技术的特征进行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掷铁饼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有助于教练和运动员正确认识掷铁饼技术  相似文献   

18.
使用三维测力台、高速摄像机和同步仪对10名男性跳跃类二级运动员进行单足和双足不同高度跳深时的图像采集和数据收集,并对解析后的图像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足跳深的适宜高度是30cm,双足跳深的适宜高度是70cm;跳深时同一级别的运动员个体差异性很大。  相似文献   

19.
以系统训练的足球和速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Cybex-Norm等速测力系统对运动员膝关节屈伸等速 向心收缩的力学测试,探讨两项目运动员膝关节在不同速度下屈伸的力学特征规律与不同,为运动员的科学训练 和选材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Novel Pedar-X(Germany)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和Kistler(Switzerland)三维测力台同步测量篮球运动员穿着两款不同鞋底结构设计篮球鞋纵跳时足底和鞋底的力学参数,对比研究两个界面间的力学参数特征,评价这两款篮球鞋在纵跳中的功效性与舒适性。结果显示,两款篮球鞋对被试者纵跳成绩(表现)的影响几乎没有差异。但是,气垫结构款的降压功效和穿着舒适性确实优于普通款,它能给穿着者的足部带来更多的保护性和舒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