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方先锋派电影史论>为作者2005年2月-2006年2月赴美国耶鲁大学访学期间,"细读"所有涉及作品,参阅书中所附专著和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写成的,是迄今为此国内该领域的拓荒之作.  相似文献   

2.
马原小说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特点: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和随意性、非原则性、主体的失落。这些特点反映出马原的小说创作深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先锋派其他作家和马原一样,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后现代主义消解终极价值和意义的理论观点。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它的虚无和颓废的灵光在中国当代文坛留下了一道浅浅的印痕  相似文献   

3.
在对先锋派的解读中,彼得·比格尔的观点十分有创见性,他引入了艺术体制与艺术自律的范畴,探讨了先锋派对艺术自律体制的批判.在他的理解中,先锋派运动的任务是把艺术重新整合进生活实践.先锋派运动在他的理论看来是失败的,但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文化遗产,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反观当今的资本主义艺术潮流.  相似文献   

4.
当上海成为新兴电影产业的中心时,现代中国电影业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兴起.并制作了一系列影片.虽然这些影片没有在西方流行,却在亚洲受到相当程度的欢迎。在四十年代战后也涌现出了一批好电影以及优秀的导演.但大多数导演在二十年后都相继去世。  相似文献   

5.
分析1980-2000年间中国内地跨国爱情和跨国生活电影题材,发现在这些电影中反映出中国文化在接受西方文化时持有抗拒和依赖两种心态:一是抗拒,通过反复肯定自身文化的方式来抗拒西方文化,这方面典型的题材是跨国爱情电影;二是融合,通过接受西方文化强化西方文化对自身文化的影响,这方面的典型题材是跨国生活电影。但这两种心态并非单一存在,而是彼此复杂交织。  相似文献   

6.
中国独立电影是中国当代文化场域中一个独特的产物,它成长于中国,描摹中国的题材,生存却需要依赖于西方的电影节、资金和评论者。已有诸多中国研究者批评西方影评人、研究者对中国独立电影的青睐是出于政治、意识形态原因,但这种批评往往基于一种反对"西方中心论"的惯性认识,而不是在细致了解西方世界对中国独立电影的认识之后得出的结论。因此,本文试图从西方影评界和学术界对中国独立电影的研究文献出发,在比较全面、系统梳理这些文献的基础之上,分析西方研究者认识和定位中国独立电影的主要框架,进而反思这些框架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先锋派将创造"前所未有的美"作为它战斗的实践宗旨。在中国,孟京辉作为先锋派的代言人,其戏剧作品亦彰显着一种叛逆、前卫的姿态。通过反讽、抽象、主观意识视觉化等手段,通过人物表演和舞台效果的配合,孟氏先锋剧营造出与众不同的新奇感。然而,先锋派作为反抗文化危机的新奇制造者,它的发展总处在悖论式的挣扎中。一方面,当戏剧内容再无标新立异之处时,先锋派便转入对形式的创新,而新奇形式的日益成熟也就代表着它已沦为先锋派所厌恶的陈旧之物。另一方面,缺乏创新资源的先锋派只得大量借用媚俗进行反讽,通过玩世不恭的自我毁灭态度表现战斗姿态,而这也无法使它避免沦为平庸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是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中,直接受到西方电影叙事方法的影响而不断发展的。“五四”前后,欧洲早期电影的唯美主义注重影片的艺术价值和电影画面造型的艺术表现力的美学观念和电影经验,丰富了伦理情节剧的表现手法,对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产生了影响;好莱坞情节剧强调叙事的戏剧性,拓展了叙事的空间和选择的可能。在叙事情节的安排上,其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线型结构、格里菲斯确立的平行叙述原则、体现紧张叙事节奏的“交叉蒙太奇”技巧,以及突出戏剧性效果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等叙事方法,都在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叙事体系中得到了成功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在2009年下半年的电影中,要说对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留下深刻印象的电影,毫无疑问,我们都会提到《2012》和《阿凡达》。至今为止,我们都不会忘记许多人排着长队,冒着严寒买票的情景。这两部电影之所以会出  相似文献   

10.
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本文以先锋派作家的创作特征为主线,首先介绍了先锋派作家出现的历史背景和先锋派作家创作特征的研究意义;接着重点介绍了先锋派作家突出的三个创作特征:叙述形式的新颖性、小说功能的多样性、文学语言的实验性;最后介绍了转变中的先锋派作家创作特征并认为"先锋精神"存在于"先锋派作家创作特征"之中。  相似文献   

11.
"硬笔线描课程"是在"硬笔画"基础上进行的拓展探索,在本质上有别于"硬笔画课程"。它并非在工具上为了方便而把"中国传统线描"的绘画工具——"毛笔"替换成"硬笔"那么机械,也并非在方法上要求学生使用"硬笔"来对经典的"中国传统线描"进行阐释那么肤浅。课程所牵涉到的是中西方在文化和美学层面上对单线、线的组合方式、以及通过用线反映出来的对物象观察方法与表现方法的差异,其训练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绘画语言的丰富,更是借此透过中西美术比较而进行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思想的再教育。  相似文献   

12.
“十年文革”结束后,中国美术在混乱中逐渐复苏,努力迎接着下一个历史的新篇章。文革后至2009年,中国艺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艺术家以思想解放为标志,宣泄常年积压于心头的情绪及对艺术不灭的热情,渴望追求久违的独立自由的艺术创作空间,且许多艺术家,包括国画家和油画家纷纷在这一时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他们着力将中西方艺术文化特色互相交流结合,同时代表中国的艺术特色在国际艺术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融摄了儒家、道家、哲学、医学、艺术学等文化内涵,而艺术与中国武术的融合造就了其独特的外在表现形象以及内在的精神内涵。中国武术从"技击术"到"技击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中国武术中独特的艺术审美内涵。研究表明:中国武术是艺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情感精神的共同体验;中国武术具有艺术的肢体形象表现性;中国武术是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技击艺术。  相似文献   

14.
水墨人物画正不断拓宽着它日趋强烈的个性化语言,汲取外来文化营养,发展完善自己的艺术语言,使之更具永恒的生命力,但中国画最基本的规律“笔墨”不能丢。从古代传统绘画中汲取营养,不断探索现代水墨人物画的艺术语言,丰富人物画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 ,对中国武侠电影的侠义伦理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中国武侠电影形成一种特异的"报主"与"尽孝"的叙事母题,两个"叙事母题"是一种互为映衬、同时彰显的关系;"家族为本"的伦理思想在武侠中普遍存在;引领武侠电影走向不朽、并不断创造银幕传奇的灵魂是义、是情;对信义的追求是武侠电影矢志不渝的叙事格调。研究对于深刻认识潜藏于中国武侠电影当中的伦理意识具有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6.
美术作为艺术的主要分支,是人类社会主要的意识形态之一,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在时下的中国社会,当代中国美术中的种种不雅表现与人们的期望值有很大的落差,美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逐渐下降,美术几乎已成为"低俗"、"没文化"的代名词。美术缘何失缺了文化?笔者以为,当代中国美术中的文化失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源自西方腐朽没落文化的中国当代"前卫艺术"和"行为艺术"对艺术的颠覆;权力、头衔和证书取代了艺术质量和文化水准;部分艺术专业杂志和刊物丧失学术操守而文化质量下降;高等美术教育的无节制扩招和基础美术教育的舍本求末。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影视艺术形式,能促进教师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在运用这一形式时,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力求通过运用这一形式,克服教学中难点;教师运用影视艺术形式,不能局限一种,而应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18.
“三笔字”训练是教育部对师范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之一。目前,师范院校“三笔字”教学存在的问题有:课程性质不明,课程定位不准,对课程意义认识不清楚,相关的规范有缺漏,课程建设不完善,合格师资匮乏等。针对这些问题,文章从理论上作了阐述,并提出了改进的意见,以供教育主管部门和有关教育机构以及从事书法教学的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由于历史、文化以及宗教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宗教美术,中国以佛教美术为主,西方则主要是基督教美术。中西方宗教美术在历史作用、题材内容以及表现形式等存在诸多相异之处。而正是这种差异。为中西方宗教美术互相促进、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中国美术的审美特色是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它是和中国人的哲学观紧密相连的.这个审美特色缘起于诸子百家时期,在以后的发展和形成过程中又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思想,在各种思想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定型,并在我国封建时代中到达了高峰.近代西学的进入给传统的审美思想带来了强劲的冲击,但百年的中西文化碰撞还没能让中国的审美特色发生质的变化,中国画的审美精神仍然是立足于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发生变化的只是具体的技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