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在艺术上具有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创造的精神,许多小说作家都从鲁迅小说的艺术形式中获得过启发,而萧红更是一个悉心学习鲁迅小说的艺术形式,并有着独特艺术创新精神的小说家。她的小说创作在艺术形式、言说方式上与鲁迅有许多相通、相似之处,同时又有所创新与发展。这使萧红成为20世纪最善于建立自己的艺术风格、最富于独创性的小说家之一。  相似文献   

2.
3.
《生死场》从小说到话剧,是萧红与田沁鑫这两个不同时代的思索者之间的精神传递,是两个天才女性激情碰撞的心灵对话,体现了她们心灵的契合与相通,也显示了她们过人的敏悟,深刻与才华,她们与生与死,男人与女人等等人生基本命题的思考与探寻,是真正自觉独立女性的声音,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与价值,并启迪激励着人们去做一个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4.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有个性而又最为悲剧性的一个女性作家。她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对人生极为深刻的生命体验,向现代中国读者充分展示了人的生存困境和灵魂深处无法自慰的精神痛苦。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思想品质,使她的作品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5.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她用如同说话一般的浅白质朴的语言,塑造了有血有肉、可感可触的鲁迅。作品巨大的艺术张力.给阅读者带来强烈的情感吸引和丰富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6.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创作个性的作家之一,其小说具有一种独特的绘画美。她以画家的眼光观照创作对象,将绘画的技法运用到小说的结构布局、形象描绘、景色描写等方面,使小说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营造出绚丽多彩的风土画、人物画和风景画。  相似文献   

7.
本从比较学中的平行研究角度逐一梳理分析萧红与伍尔夫写作技巧方面的异同,二人皆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视角跳跃,形象切割与形象变形等艺术手法来剖析人物心理,探究其灵魂深层的东西,以此揭示人物的心灵隐秘,她们的女性意识也在这些艺术技巧中有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萧红的作品包含着许多主题,而女性悲剧是其中的主题之一。笔者试图通过探析萧红以及她小说中女性的生存困境、婚姻困境,生育困境,揭示女性的悲剧,进而揭示出残酷的男权中心文化、传统的封建痼疾给女性身体和精神带来的戕害乖残杀。  相似文献   

9.
文学与美术是学校中两门具有魅力的学科,备受教师和学生们的喜爱。美术包括工艺、建筑、书法等各个领域,涉及范围广、内容多,对大家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文学体裁有记叙、诗歌、小说、散文,四大部分,文学作品写作的角度和方法与艺术的创作与表达是不可分割的。历史长河中具有两者成就的文人墨客不乏其数,他们真迹的保留,正是文学与艺术密切联系的典型证明。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与对美术的痴迷,现将这两个领域的关系做如下浅谈。  相似文献   

10.
萧红散文中倾诉与萧军在哈尔滨生活艰难情况的文章比较多,其中关于她自己“饿”的生理与心理描写特别突出。从表面来看,物质的极度匮乏是她频频述说的直接原由;实际上,生理“饿”下潜藏的是她“情绪饥饿”的内在精神状态,而“情绪饥饿”则源自她对“温暖”与“爱”的追求后不得的失望。  相似文献   

11.
鲁迅留日时期强调文学的功能在于"涵养人之神思",激发"心声",促进个体精神振拔,实现立人兴国,并探讨了中华民族现代转型中所谓"枝叶"和"本根"问题。五四时期将探求心声的文学想象汇入"五四"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早期探求"心声"的文学观成为鲁迅与五四相遇的契机,促进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并为五四提供了文学的精神视点和现代性反思。  相似文献   

12.
路翎的成名作《饥饿的郭素娥》继承了鲁迅文学精神,即发掘以农民为主体的底层民众,面对封建专制等级秩序及其伦理道德的严酷压迫,仍然不屈服地进行抗争并寻求解放,可以说郭素娥们是祥林嫂们的新生与发展。但是这种对人民的"原始的强力"的发掘,又是以对人民所遭受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及其礼教秩序的"几千年的精神奴役底创伤"的忽略为代价的。因而在接受胡风的批评后,路翎的小说对于人民的"原始的强力"的发掘也有了更深沉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3.
"左翼"文学现象是20世纪中国文化现代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以政治理性思维来诠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中国人向往现代工业文明急切心态在文学领域中的一种曲折反映。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争议的"左联"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在征服众多读者的同时,也有人说她的作品是与时代相脱节,游离于政治之外,与左联相悖的。这无疑是对她作品的一种误解。萧红在左翼文学思潮中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存在,她遵循左联艺术创作的规律而又不一味地照搬教条;她发扬左翼优良的创作传统,又坚持自己独具个性的艺术创作。最终,她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弥补了一些左翼作家试图用文学简单地服务于政治的不足,实现了对左翼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卡夫卡在其文本《城堡》中,叙述了一个被称之为K的想要进入城堡而终不得的故事。K的焦虑与执着,恰好折射出卡夫卡在特定的家庭、种族和历史语境中的焦虑与反抗。卡夫卡与K的精神内涵具有惊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前人研究鲁迅与果戈理多从二人的政治思想、艺术追求方面进行比较,实际上鲁迅与果戈理精神的真正契合是:他们都比较关注人,对人性有深刻的沿察,对人的生存现状感到不满和悲衰。  相似文献   

16.
朱传瑶 《黑河学院学报》2022,(4):134-136+139
20世纪以来,东欧地区的政治复杂多变,社会波动不断,在此背景之下,东欧的文学创作却打开了新的天地。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比较好地适用于东欧文学的特点研究。东欧作家深受表现主义、存在主义、象征主义等现代派思潮影响,即通过对现实进行抨击,对模式进行消解,对权威进行反叛,突破原有的藩篱。20世纪东欧文学的发展与解构所蕴含的突破精神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东欧作家在追寻生命价值的过程中,彰显了正义与坚定。  相似文献   

17.
建安时代,“节义衰而文章盛”。此时的学术思潮与士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三曹呼吸着新时代的学术空气,形成多元化的文化心态和富有艺术的人生情调。使其在感知世界,认知人生和所创造的文学作品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慷慨悲壮的精神,表现出动荡不安而又开放向上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时刻保持着知识分子固有的社会批判精神。他用杂文之笔痛心疾首地指出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并加以深刻地批判。他在杂文中批判某些文人帮闲与帮忙的阴险卑劣,揭露某些文人以隐士等各种头衔作为“嗷饭”招牌的真相,呼吁敢于进行社会批评的“真的知识阶级”的出现。“真的知识阶级”应该对社会的丑与恶时刻保持高度警觉性,敢于进行深刻的批判。鲁迅一生都坚守着这样的精神选择,践行他一生所追求的“立人”的人学理想。  相似文献   

19.
鲁迅家族自明代迁入绍兴后,已完全融入越人性格与文化中,特别是祖父周介孚以其鲜明的嫉恶如仇、刚直耿介的越人性格给以鲁迅深刻的影响,母亲鲁瑞正直善良坚韧顽强的性格则影响到鲁迅性格的另一侧面。由祖父“科场案”导致的家庭变故使鲁迅深味了社会人生的黑暗,强化了他寻求别样人生的求索精神,并加速了他独特个性与思维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从鲁迅一生创作的三部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篇》着手,分析这几部小说中流露出的自然人性描写及其变化,从这一角度透视鲁迅作为该时代的一位优秀的启蒙主义人文知识分子对历史和人性的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